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部分切除术和部分脾栓塞术对门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18例脾部分切除术和16例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亢术后不同时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3、CD4、CD8)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脾部分切除术和部分脾栓塞术后CD3、CD4、CD8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达到正常指标。结论脾脏大部切除术与部分脾栓塞术治疗PHT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提高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记数方面大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崔建东  李涛  王宝利 《河北医药》2010,32(19):2694-2695
目的观察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接受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术后3、7、30d和6个月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腹痛、恶心、食欲下降,出现胸水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脾功能亢进患者58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48例,门脉高压患者10例。以上患者均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前以及术后1、2、4周观察外周血象变化以及脾脏大小变化。结果①患者脾脏一般在术后1个月开始缩小,6个月后复查,脾脏进一步缩小。②本组患者在术后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反应: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出现发热;术后1d出现左上腹疼痛,可耐受;2例出现恶心,呕吐,其余均未见恶心、呕吐等反应。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左侧胸腔少量积液,3例术后出现中量以下腹水。结论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创伤小、临床效果显著,但是注意术后反应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经B超、CT和临床资料证实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4~5FRH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至脾动脉,行DSA检查,观察脾动脉的分支及结构和脾脏大小,对栓塞范围进行评估,然后超选择插管脾动脉远端近脾门处,经导管注入用抗生素浸泡的1mm×1mm×1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栓塞术。结果:脾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周、3个月复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26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2例部分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疼痛,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对脾亢患者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减轻脾亢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评价脾部分栓塞术后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利用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至脾门处,以PVA(直径:500~700μm)为栓塞剂行PSE,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26例患者中,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P<0.05)。栓塞后1年内,25例白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24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聚乙烯醇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是安全、理想的栓塞剂。  相似文献   

6.
熊雪峰  欧阳旻  万征 《江西医药》2010,45(9):873-874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在治疗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插管,根据导管超选位置,主干采取低压流控和分支超选直接填塞方法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结果本组6例患者,栓塞范围40%~70%,术后9d,3例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3例白细胞正常、血小板接近正常,总有效率100%。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风险小,痛苦少,并可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値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取代传统的脾切除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收集12例被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CT或B超确诊为脾肿大,外周血象三系血细胞减少,采用改良Seldinging技术,经导管动脉栓塞部分脾动脉,术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厚度、脾动脉血流量、脾及门静脉宽度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有11例成功进行了部分脾动脉栓塞,栓塞范围为40%~80%,术后外周血血小板及白细胞明显增高,脾动脉血流量降低明显,脾及门静脉宽度减小,术后常见左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均好转。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并发的脾功能亢进能有效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是一种损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快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24-826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汤联合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应用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肝健脾汤联合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应用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将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共6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组(LPS组)32例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组(LTS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血小板计数。结果 LPS组患者较LTS组相比,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且对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相对较小(P<0.05),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相较腹腔镜全脾切除术而言,使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并在减少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减少术后血小板增高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1~4年,观察术前与术后血常规、脾脏体积、门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肝功能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脾脏逐渐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 P<0.01)。门脉内径缩小,术后不同时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影响。83例术后有左上腹疼痛、发热,10例出现胸、腹水,5例出现左侧肺炎。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可显著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影响肝功能,延长生存期,远期效果显著且稳定,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脾切除术对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所收集的30例脾切除患者和30例其它腹部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术后7天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活性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7d实验组的CD3、CD4/CD8比值和NK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CD3、CD4、CD4/CD8、NK细胞的术前术后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CD8水平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早期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脾破裂或良性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meamrial embolism,PSE)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分析25例肝硬化并脾亢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菲利浦800MA数字减影系统,采用sel-deinger’s方法行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至脾动脉下极用明胶海绵碎片行部分栓塞,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脾脏大小的改变。结果 25例患者中,脾栓塞面积在50%~60%19例,70%~80%4例,30%~40%2例。术后25例CT示脾脏体积均缩小。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效果好,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术的103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脾切除术的57例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将接受脾动脉栓塞术的46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WBC、PLT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的Hb、WBC、PLT同样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体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腹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脾动脉栓塞术相比,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在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8例肝癌合并脾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部分脾栓塞介入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血细胞数量。结果本组38例肝癌合并脾亢患者经治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腹水,2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采用部分脾栓塞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脾亢临床疗效好,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费用、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特点。方法92例脾功能亢进症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患者作为脾栓塞组,208例脾功能亢进症行脾切除治疗患者作为脾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术后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成功。脾栓塞组住院天数(23.39±10.15)d短于脾切除组的(31.54±11.08)d,住院费用中位数2.77万元少于脾切除组的4.82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WBC、R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术后3、7、14、21 d的WBC、PLT水平均低于脾切除组,术后3 d的RBC水平高于脾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14、21 d的R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患者的腹水感染、脾周脓肿、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热、肝性脑病、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5.00%、2.17%、0、88.04%、1.09%、2.17%,与脾切除组的42.79%、0、25.00%、98.08%、19.71%、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水、腹痛、左下肺不张、肺炎、腹腔血肿、其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均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明确。部分脾动脉栓塞更适合肝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益气活血汤辅助治疗脾功能亢进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脾功能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给予部分脾栓塞术+益气活血汤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常规变化,脾静脉、脾动脉、门静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计数均上升,观察组的上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术后15 d达到高峰,之后下降,术后3个月后稳定。白细胞增高,术后15 d下降,术后3个月后稳定。红细胞上升,观察组的上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后稳定。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脾静脉、脾动脉、门静脉直径均缩小,两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益气活血汤辅助治疗脾功能亢进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介人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6例中晚期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观察病人外周血象的改变及术后反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增高,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应用于肝癌伴脾亢的治疗,有效地消除脾亢,促使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1 988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期间对 1 0 6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实施了部分脾栓塞术 ,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和凝血功能 ,B超及彩色 Doppler超声检查明确肝脾大小和门脉系统血流情况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防治并发症。结果 本组 1 0 6例手术均成功 (1 0 0 % ) ,术后随访 6~ 1 2个月 ,其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术前显著增加 (P<0 .0 1 )并恢复正常 ,同时其门脉直径、脾血流量和血白蛋白含量均值较术前改善 (P<0 .0 1 )。结论 部分脾栓塞是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一种疗效较好 ,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ai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患者8例。结果平均栓塞范围为60%~70%,临床有效率为100%。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外科脾切除术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20.
<正>脾功能亢进是常见病,传统切除术创伤大,且术后机体因免疫机能降低而引起感染发生率的增加[1]。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部分脾栓塞术(PSE)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脾功能亢进。笔者于2006-06~2008-04对34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实施部分脾栓塞术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