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对于预防原发性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对1997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68例行大肝癌根治术的患者按术后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TACE组(24例)和对照组(4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的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对68例原发性大肝癌行根治性切除后的患者,术后随访最长49个月。TACE组术后l、2、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7%、34.3%、49.5%: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3%、70.2%、53.7%。对照组1、2、3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6.4%、58.0%、68.5%: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48.3%、2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根治术后辅以介入治疗是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化疗灌注术(TAI)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TACE治疗,对照组采用TA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总缓解率、复发率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瘤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LGF、VEGFR-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AST、ALT、TBIL、ALB与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12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7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37例.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5),标本切缘满意率显著提高(P<0.05),术后3 d血清ALT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术后1年复发率较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显著降低,1年无瘤生存率增加(P<0.05).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对于无严重肝功能损坏的患者可以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肝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在单发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94例行手术切除的单发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性介入方法不同,分为TACE组(n=49)和TAI组(n=45),同期选取术后均未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30例作为对照组。TAI组采取单纯化疗药物灌注化疗,TACE组采用化疗药物与碘油混悬剂,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9月,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利用Kaplan-Meier分析三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结果 TACE组和TAI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14.3%和13.3%,均低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患者术后2年和3年复发率分别为21.4%和30.3%,均低于TA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位无复发生存期,TACE组34.30个月,TAI组24.71个月,对照组12.90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228,P0.001)。结论相比于TAI,TACE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2年和3年复发率,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根治陛手术联合静脉、肝动脉、门静脉化疗及同时联合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方法106例肝癌根治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化疗组、肝动脉化疗组、门静脉化疗组和联合肝动脉、门静脉化疗组(联合化疗组),比较各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化疗副作用发生率以及1、2、3、5年复发率、生存期的差别。结果无一例手术死亡,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化疗组的患者1、2年复发率、5年总复发率均低于静脉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生存期较其他3组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化疗在降低肝癌术后复发方面起关键的作用,根治性手术联合肝动脉、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根治性手术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高丹 《中国科学美容》2011,(15):110-110,126
目的比较干扰素与阿德福韦酯分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干扰素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各25例,分别采用干扰素及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6、12个月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HBV-DNA阴转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及阿德福韦酯作为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疗效均比较明显,但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防治肝癌术后复发的评价。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0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肝癌患者120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确诊。将12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A组)42例;术中肝动脉置泵组(B组)40例;术后介入置泵组(C组)38例。结果 A组生存率低于B组和C组,A组的复发率高于B组和C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术后经肝动脉置泵组和术后介入置泵组灌注化疗可以进一步降低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组(n=35,ERAS组)和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n=33,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1个月的非预期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中补液量明显减少(t=2.812,P〈0.05),术后24hVAS疼痛控制更理想(t=2.023,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t=2.354,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t=2.056,P〈0.05),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t=2.227,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和手术特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结论ERAS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安全有效,促进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检测肝癌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癌旁组织的MRP1(多药耐药基因1相关糖蛋白)表达水平在评估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复发或转移及生存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检测26例初诊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RP1表达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其复发或转移及生存情况,分析三者MRP1的表达与复发或转移及生存期生存率间的关系.结果 初次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MRP1阳性率分别是肝癌组织61.5%,其次是外周血淋巴细胞53.8%、癌旁组织50.0%,但三者间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组织的MRP1阴性组和阳性组二者复发或转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的MRP1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复发或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MRP1阴性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长于MRP1阳性表达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阳性组.结论 检测癌旁组织MRP1对于评估肿瘤转移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MRP1表达的检测可以用于评估肝癌术后生存期、生存率;外周血淋巴细胞MRP1表达的检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HBV感染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合并HBV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A组23例,为单纯手术切除;B组37例,为手术切除加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2组的肝功、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清除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肝癌术后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 术后6个月B组较A组总胆红素和ALT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B组较A组自蛋白、ALT和AST亦有明显下降(P<0.05).6个月和12个月时HBV-DNA清除,A组23例分别为0例和1例,B组37例则分别30例和33例(P<0.01);HBeAg转阴,A组6例均无转阴病例,B组15例分别有3例和6例(P<0.05).A组和B组1年复发率分别为82.6%(19/23)和78.4%(29/37)(P>0.05);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7.3个月和9.6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4个月和24.9个月(P<0.01). 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切除术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有助于可改善患者肝功状况,提高术后HBV-DNA清除率和HBeAg转阴率,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肝癌切除术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中心小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82例患者,根据术后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槐耳颗粒组(51例)及索拉菲尼组(31例),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学特征及术后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服药后不良事件等。结果 1 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肿瘤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槐耳颗粒组和索拉菲尼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无瘤生存率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99)。3肿瘤复发或转移在槐耳颗粒组有19例(37.3%),而在索拉菲尼组有10例(32.3%),2组的复发或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4槐耳颗粒组共有6例次(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3例,疲劳2例,腹泻1例。索拉菲尼组共发生13例次(11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2例,疲劳2例,腹泻4例,手足综合征2例,脱发1例,皮疹1例,高血压1例。索拉菲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槐耳颗粒组(35.5%比9.8%,P=0.026)。结论对于已经行根治性切除的小肝癌来讲,槐耳颗粒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可靠的安全性,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3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组37例和开腹组86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统计2组患者术后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及存活情况。结果:在复发率及转移率的对比方面,腹腔镜组共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8.1%;5例转移,转移率13.5%。开腹组共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3.5%;9例转移,转移率10.5%;2组患者复发率及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3及5年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及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均可达到较好的远期预后,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高发于中老年人的直肠癌尤为适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患者复发及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19.7%)联合脾或脾、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102例(80.3%)未行脾切除术(保脾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仅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18.2%,而保脾组为4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2脾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明显影响,但保留脾脏能延长患者术后的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对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84例获得根治性切除的直肠癌DukesB、C期患者,术后41例予以预防性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同时结合静脉化疗(观察组);另43例单纯静脉化疗(对照组);随访5年内患者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5年内肝转移和盆腔复发的发生率为17.1%和9.8%;对照组则为30.2%和1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观察组复发病例的平均无瘤生存期26.2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5.8个月(t=5.05,P<0.01)。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u=8.68,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观察组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风险较对照组减少20%[危险度0.7959],5年内死亡的风险同比下降20%[危险度0.8034]。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预防性地进行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和抑制盆腔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6月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实施的183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81)和开腹手术组(n=102),对2组患者在不同分期下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5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腹腔镜手术组少于开腹手术组外(Ⅰ/Ⅱ期,7.0%vs22.6%,P=0.036;Ⅲ期,7.9%vs24.5%,P=0.042),2组患者在切口疝、种植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累积存活率比较,Ⅰ/Ⅱ期腹腔镜手术组为77.4%,开腹组为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Ⅲ期腹腔镜手术组为71.8%,开腹手术组为65.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但术后远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高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114例早期高龄(≥60岁)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乳腺癌局部扩大泛切除术组,即保乳手术组(57例)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组(5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保乳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总引流量少,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手术组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4.74%,远高于传统手术组(3.51%);保乳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机体损伤小、恢复快,可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因此,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可在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肝切除组(A组)96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Ⅰ期行肝切除术,83例同时行FOLFOX方案化疗或TPVCE介入治疗;未切肝组(B组)90例,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行FOLFOX方案化疗或TPVCE介入治疗58例,联合术中瘤体注射无水酒精20例,联合放疗12例。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生存率。结果A组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致肝昏迷,1例吻合口漏致腹腔感染死亡,B组1例死于吻合口漏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A组分别为79.8%和44.2%,B组分别为55.1%和20.1%,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9(5~38)月,B组为14(3—37)月,两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直肠癌肝转移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及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无瘤技术,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无瘤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将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40例,腹腔镜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系膜完整性、切缘阴性率、腹腔冲洗液及吻合口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等。结果显示,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系膜完整性、切缘阴性率、腹腔冲洗液及吻合口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遵循无瘤技术操作是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直肠癌根治术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低位结扎组80例,高位结扎组76例。低位结扎组采用肠系膜下动脉低化结扎并根部淋巴结廓清,高位结扎组采用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斤根部淋巴结廓清。比较两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清扫数量、复发率、5年生存牢及并发症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位结扎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5.0%,高位结扎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吻合口瘘、性功能障碍和尿潴留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率低于高位结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廓清可达到直肠癌根治。与传统IMA高位结扎相比,对患苦的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病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