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前后红浆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的全血960袋,无菌留取每袋全血滤白前后及成品血浆标本,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统计分析2006年9~2007年8月间不同季节的红浆报废情况。结果1.98%(19)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滤白后全血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7.81%(75)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游离血红蛋白正常,滤白后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增高;夏季红浆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绪论红浆的发生源于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采集、储存、运输、滤白、离心等操作过程均可造成红细胞溶血而导致红浆发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完整的血液冷链系统,对血袋进行严格质控,尝试改变现有成分制备程序,可有效降低红浆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液滤白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升高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5月经不同方法制备去白血液成分时,因红细胞溶血引起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滤白后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导致的报废率分别为0.21%和0.39%;放置4℃±2C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后,立即过滤后分离制备的冰冻血浆和室温(≤26℃)平衡20~30min后再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报废率分别为0.86%和0.16%。结论血液采集后及时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放置4℃±2℃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在室温(≤26℃)平衡20~30min后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可以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使用全血及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带有软壳的白细胞滤器、ACDB方抗凝剂四联采血袋采集全血60袋,随机分为各30袋的甲、乙两组,采血后18-24h内过滤白细胞,甲组为全血过滤,乙组为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过滤后24h内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于采血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储存期末测定红细胞溶血率。结果两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储存第一周红细胞溶血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2周、第3周、第4周及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红细胞溶血率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全血或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残留量均无差异,但是使用悬浮红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储存第2周之后红细胞溶血现象较为显著,所以在发往医疗机构时,应优先发出使用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5.
<正>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红细胞被破坏溶血后,血红蛋白呈游离状态释放到血浆中,称为游离血红蛋白。医学实验室采用隐血试验(或潜血试验)对临床标本中微量的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检测以用于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当机体发生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时,血管内的红细胞可发生异常分布或溶血,通过对相关标本内游离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游离血红蛋白检测是医学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标本类型主要包括粪便、尿液、  相似文献   

6.
SAGM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游离血红蛋白 ( free hemoglobin,FHb)含量是血液制品、尤其是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 ,过高的游离血红蛋白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副作用[1 - 3] 。在血液质量控制标准中 ,对全血和冰冻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有明确的规定 ,而悬浮红细胞尚无明确标准 [1 ] 。在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中 ,离心会对红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解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程度 ,笔者对常用的 SAGM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检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随机选择 48袋 2 0 0 ml全血 ,根据不同的离心条件分成 4组 ,每组 1 2份 ,制备 SAGM悬浮红细胞。同时取C…  相似文献   

7.
野战运输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野战运输条件对几种血液成份的影响,为战时伤病员救治的血液保障提供依据,将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洗涤红细胞经过模拟野战公路(三级公路)运输(震荡)4小时,然后在4℃条件下继续保存15天;取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的3个时间点的血样,分别进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结果表明: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组游离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钾离子浓度在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后的改变没有明显差异,而洗涤红细胞在震荡后上述三项指标显著增加,继续保存15天后,进一步增高。3个组中其它一些血液学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野战运输条件下(三级公路),采取合理的保温和减震措施后,运输4小时内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仍然可以继续保存15天并应用于临床,而洗涤红细胞则不能。  相似文献   

8.
冰冻红细胞制备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简化冰冻红细胞的制备程序 ,保证临床及时用血。方法 比较不同条件制备的成品冰冻红细胞的红细胞回收率、溶血率、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及体外溶血试验。结果 红细胞冰冻前在 4℃贮存 1~ 6d与 7~1 2d、甘油化红细胞先冰冻待解冻后再去甘油与先去甘油再冰冻、洗涤时加不同量的 9%氯化钠溶液所制备的成品冰冻红细胞的红细胞回收率、溶血率、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及体外溶血试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缓慢匀速加甘油与快速加甘油中间静置平衡使红细胞甘油化后甘油中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高于后者。结论 上述条件的改变可简化冰冻红细胞的制备程序且不影响冰冻红细胞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研制加压输血装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将25袋悬浮红细胞随机等分成5组,分别施加10、20、30、40和50Kpa压力,实时记录血流速度;施压前后分别留取部分血样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RBC、HGB、HCT、MCV、MCH、MCHC)变化情况,测定血浆中钾离子、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并用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从而评价不同压力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结果 加压可显著提高输血速度。在不同压力下红细胞相关指标变化与K+、IBIL、LDH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游离血红蛋白与溶血率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电镜下观察随着压力升高出现少量异形红细胞,胞膜电子密度有差异,网状结构破坏,网眼不均匀。结论 在50Kpa范围内加压对红细胞损伤影响不大,血液质量符合我国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储存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内质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选择20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献血者所献的400 mL全血,在24h内将其分成2份200 mL全血,将其中1份制备成红细胞悬液为对照组(n=20);另1份使用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后再制备成去白红细胞悬液为实验组(n=20),2组一起4±2℃保存.取采血后1d、7d、14 d、21 d、28 d、35 d对血标本作血常规(PBC、HGB、Hct、MCV)、生化(K+、Na+、Cl-)、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渗透脆性、游离血红蛋白和储存期末溶血率检测.同时分别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白红细胞悬液组和红细胞悬液组的K+、游离血红蛋白和储存期末溶血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升高,2组数据在相同储存时间差别不显著(P>0.05),均符合悬浮红细胞质量国家标准.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全血粘度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升高,在保存14 d后相同时间差别显著(P<0.05),红细胞悬液组高于去白红细胞悬液组.全血还原粘度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升高,在保存28 d后相同时间差别显著(P<0.05),红细胞悬液组高于去白红细胞悬液组.其它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储存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仅白细胞滤除,红细胞的血流变学指标比未滤除的红悬液好,所以建议储存前滤白红悬液更能保证血液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组遗传性慢性溶血性贫血,共同特征为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部分的肽链合成障碍,以致合成血红蛋白的结构成分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而引起慢性溶血,慢性贫血貌.脾栓塞能达到阻止溶血及减轻脾功能亢进和治疗地贫的目的[1].  相似文献   

12.
无菌接驳型白细胞滤器在血站应用中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去白细胞血液成份的制备中,常由于一次离心后的血浆中会混有少量的红细胞,须进行二次离心,这种多次离心正是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为此,笔者对滤器结构和血液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减少了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的离心次数,通过检测改进前、后过滤的红细胞悬液的游离血红蛋白,表明改进后的白细胞滤器可显著减少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改进前的白细胞滤器二联白细胞滤器(图1)、改进后的白细胞滤器三联袋白细胞滤器(图2)、无菌接管连接机(德国费森尤斯公司)、VIS723型分光光度仪(山东高密分析仪器厂),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公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国赴海地医疗防疫救护队的血液保障经验,增强应急状态下的血液保障能力。方法血液保障采取以人员储备为主、实物储备为辅的模式。携行的20 UO型悬浮红细胞装在自行研制的运血箱中,以相变保温材料为冷媒。采用飞机运输,在运输途中每4 h观察一次血液温度。抵达海地后采用磁珠法快速分离血浆观察质量,并通过胶体金法快速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撤回的血液在4℃继续储存,至d 35有效期时采用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结果救护队从南京出发至海地太子港全程共计约90 h,从太子港营地返回至南京全程共计约62 h。尽管运输途中环境温度变化较大,但运血箱内血液温度始终处于1~10℃。磁珠法快速分离血浆及胶体金法检测显示运至海地的红细胞溶血指标没有超过标准。电镜检查显示,撤回的红细胞在继续储存至d 35时异常形态者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区别。结论利用自行研制的运血箱和相变保温材料,悬浮红细胞经长时间运输后,温度和溶血指标均正常,圆满完成血液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内血液储存在不同时间及温度过程中,红细胞功能的变化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实验室检测2,3-二磷甘油酸,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结果血液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保存,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红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结论保证血液质量冷链系统控制温度在4~6℃,血液在运输过程中2~10℃保存。  相似文献   

15.
溶血是血站血液报废原因之一,血液采集后出现溶血报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采血不顺畅、细菌污染、保存温度不当引起的血液溶血,也有因血液保存液质量问题导致的血液溶血,至于献血者自身免疫性溶血综合征引起的血液溶血还未见报道。我们在处理血液溶血问题时发现1例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同一厂家的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型血袋,分别对全血采集后室温2h内和2~6℃冷藏2h后的全血进行过滤,比较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容量、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等指标。结果采集后室温2h内及在2~6℃冷藏2h后对全血进行过滤,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的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选用室温2h内的血液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实验评估异型输血产生的危害,为异型输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模拟供者受者血液,受者进行ABH分泌型和非分泌型分类,混合后检测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强度,测定血清中K+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以评价溶血程度.结果 非分泌型受者红细胞凝集强度强于分泌型受者,K+浓度和血红蛋白含量随着输入的异型血液越多发生溶血的程度越高.结论 异型输血后会发生红细胞凝集溶血现象,ABH非分泌型受者红细胞凝集强度强于分泌型受者,激活补体发生溶血的程度无明显差异,分泌型受者血清中的血型物质不能减轻异型输血发生的溶血,输入的异型血液越多,溶血越严重,不主张临床异型输血.  相似文献   

18.
血浆结合珠蛋白检测在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血性贫血以红细胞平均寿命缩短为特征,而红细胞平均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膜被破坏或其完整性的改变。依据红细胞破坏机制的不同而设计的溶血试验可帮助确诊不同种类的溶血性贫血。众所周知,红细胞被破坏后的最显著特征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因此,血红蛋白释放量增加时相关检测项目的开展是了解红细胞是否被破坏的最直观方法,血浆结合珠蛋白(HP)水平的检测即是这种方法的最佳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血液性疾病,它是由于一种或多种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基因缺陷所造成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α或β珠蛋白链生成减少导致成人血红蛋白主要成分合成不足,同时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下降;其次,由于其中一种珠蛋白链合成减少,导致正常情况下与其组合的另一种珠蛋白链相对过量,而相对过剩的珠蛋白并未形成正常球蛋白的肽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细胞参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康复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29例,不稳定心绞痛37例共6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细胞参数及血清Epo含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血清Ep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Epo的增高极有可能是导致细胞参数异常进而促使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