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⒇常汝镇孙建英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大豆原产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大豆种质资源,其丰富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收集...  相似文献   

2.
高油大豆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大豆起源地,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大豆育种提供了材料保证.但由于长期使用一些近缘骨干亲本,造成现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制约着大豆育种水平,特别是高油大豆育种水平的提高,因此急需开展种质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豆优异种质创新研究简报赵爱莉程砚玺王雪飞(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所针对目前大豆育种亲本贫乏、遗传基础狭窄、缺少育种目标要求的优异种质资源,自1978年开始,进行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根据不同的创新目标,采取有性基因转移与无性基因转移相结合,或60Co...  相似文献   

4.
郑伟 《中国种业》2015,(6):16-18
介绍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情况,佳木斯分院大豆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开始于2003年,针对空间诱变储藏效应、后代分离规律、后代选择依据和复合诱变处理等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大豆对空间诱变储藏效应不明显;后代分离规律为:SP2代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诱变效果明显,SP3代诱变效果依然存在,但是已经不如SP2明显;SP2代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底荚高度、节间长度进行选择有效,而对植株高度和主茎节数选择效果不明显;大豆航天育种与辐射育种相结合,为大豆后代群体的变异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育成了合农61和合农65等2个优良大豆品种,合航2010-239和合航2010-181等2个优良品系。今后大豆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重点是诱变材料的选择,后代选择方法,航天诱变机理研究等领域,各育种单位之间应该多加强合作交流,以提高大豆航天诱变育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作为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财富,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不仅包括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所栽培的植物种及其所有品种的全部基因遗产,还包括它们的半驯化种、野生种和亲缘种,  相似文献   

6.
大豆三类优品质新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遗传距离远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优异材料几率大的原理及遗传学上性状互补的原理,选用国内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作母本,国外引进的缺失脂肪氧化酶(Lox)、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的优质种质材料作父本进行杂交,首次将改进的SKTI、Lox和IF生化标记检测技术与大豆品质育种相结合,准确地进行了大豆品质的多隐性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基因的跟踪和辅助选择,在国内外首次创造出一批缺失SKTI、缺失Lox、SKTI和Lox双缺及高异黄酮(IF)含量的特异优质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7.
大豆三类优异品质新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遗传距离远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优异材料几率大的原理及遗传学上性状互补的原理,选用国内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作母本,国外引进的缺失脂肪氧化酶(Lox)、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的优质种质材料作父本进行杂交,首次将改进的SKTI、Lox和IF生化标记检测技术与大豆品质育种相结合,准确地进行了大豆品质的多隐性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基因的跟踪和辅助选择,在国内外首次创造出一批缺失SKTI、缺失Lox、SKTI和Lox双缺及高异黄酮(IF)含量的特异优质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8.
大豆抗灰斑病种质资源筛选与创新杨庆凯(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一、大豆抗灰斑资源筛选与创新的意义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是东北大豆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50和60年代,仅在黑龙江东部低湿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中国海南省等热区适应性高产大豆种质,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纬度的75份大豆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茎粗、荚数、百粒重及单株产量等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测定,使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品种的各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和荚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茎粗变异系数最小;前2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1.95%,可以反映表观遗传信息的主要特征特性。根据农艺性状相似度将75份种质材料分为7个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与第6类群中的‘PI628946IAC-8’、‘H3LJ6j-4’表现最好,适宜在海南等中国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及培育热区高产大豆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田间鉴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耐盐性鉴定目的在于评定其耐盐性,筛选高耐盐品种,直接为生产利用或为育种提供耐盐亲本。 大豆田间耐盐鉴定的基本方法是:选择盐(碱)地区为鉴定基地。播种前先灌淡水压盐、造墒,使种子在低盐条件下正常出苗。  相似文献   

11.
我国21050份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4.31%,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与原产地纬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6115份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5.36%,随纬度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种大豆蛋白质含量与海拔高度均无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924份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查明了全国品种的脂肪酸含量与分布,研究了不同品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筛选出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68-368
开展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企业效益;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的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进行品质化验分析,从中鉴定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高油大豆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高油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高油大豆血缘,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选择综合性状较好、脂肪含量23%以上的大豆品种与具有Peking、Hartwig抗线虫基因的抗线虫品种(系),有性杂交。杂交后代的低世代,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进行抗线虫鉴定、选择;高世代,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病土盆栽鉴定及品质跟踪分析,定向选择。选育出庆农05-1028、05-1009、05-1071、07-1115、07-1568、08-2535等6个兼抗大豆胞囊线虫1、3号生理小种,脂肪含量22%以上的新的种质资源。该种质聚合了国内外抗线虫病、高脂肪、高产品种(系)的优良基因,遗传基础广泛,可做为大豆抗胞囊线虫兼高脂肪育种的亲本材料,这些品系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网室人工接种高病害压的条件下,对筛选的300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流行株系SC3和SC7的鉴定.结果表明,对SMV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有84份,占鉴定品种的28.0%,对SC7表现抗病的有105份,占35.0%;兼抗SC3和SC7的有60份,占鉴定的20.0%;其中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品种如皖豆16、晋遗21、M0633和P9594等抗病资源用于大田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地方品种对强毒株系SC7有着较多的抗性资源,来自山西的4份种质资源对SC3和SC7的抗性均在中抗以上,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对300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小区平均产量分析发现,高抗SMV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4.39g)与高感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7.34g)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初步推测育成抗SMV且高产的品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1.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紧迫性 大豆不但是食用油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来源,也是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畜禽类动物和鱼、虾、蟹等水产品类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大豆种植一直是我国农业的重要产业,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中原地区等都是盛产大豆的产区,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大豆加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种有效的温室筛选方法,首先在栽培大豆种质中获得了大豆蚜抗性。在1425个现代北美大豆品种、106个MGOOOVII亚洲品种和一组具有不同茸毛性状的‘Clarh’等基因系中没有发现大豆蚜抗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从国外引进的大豆种质资源中,有些优异材料可供创造早熟、高产、抗病和优质大豆新种质,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之用。为使这些优异资源在资源、育种和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得到利用,将分批予以介绍,供引种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在大豆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有目的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在构建方法方面,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郑伟 《中国种业》2012,(12):15-16
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美国矮秆资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超高产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对创新过程中杂交组合的配制、选择条件和选择方法上做了深入研究;先后育成合丰42、合98-1459、合农60等3个矮秆半矮秆超高产大豆品种(系),对自主创新的矮秆半矮秆大豆进行高产示范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黑龙江大豆高产潜力,为我国大豆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