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提高生存率的价值。方法:对术前临床分期为ⅡB、Ⅲ期,无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禁忌证的8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综合治疗组,40例患者术前采用新辅助放化疗(5-氟尿嘧啶+顺铂)2个周期,同期进行放疗,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剂量40Gy),放化疗结束后3~5周手术切除;对照组则采用单纯手术治疗。采用SPSS11.1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生存率分析。结果: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7.5%和90%;综合治疗组TNM分期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2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综合治疗组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前辅助性放化疗能显著提高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提高生存率,降低TNM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
影响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影响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 对243例单纯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1、T2、T3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8.6%和39.7%,明显高于T4患者的5年生存率(18.2%);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16.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1.9%)(P<0.01)低分化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6.2%,明显低于高分化肿瘤患者(50.0%)P<0.01;Ⅱ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Ⅲ期患者相近,但明显低于Ⅲa期患者;肿瘤长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预后的关系不大。结论 影响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有效地清扫淋巴结是延长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分析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疗疗效及探讨第7版国际食管癌M分期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癌病例152例,其中食管原发灶放射治疗患者95例,手术治疗57例;食管原发灶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81例,首诊时发现71例;141例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行放射治疗,11例未行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2~68)个月。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52.5%的患者达CR(74/141)、41.8%达PR(59/141)、3.6%达NC(5/141)、2.1%达PD(3/141)。至随访截止日期生存者40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1%、37.4%、24.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单侧或双侧转移、近期疗效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第7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按食管原发灶首诊时有无胸腔内及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分为N分期(39例)和M分期(71例)组,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1%、54.1%、31.0%和56.3%、28.1%、21.7%(P=0.041)。按照第6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根据患者食管原发灶首诊时有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的M分期组71例分为M1a 20例与M1b 51例,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7.3%、27.3%和54.9%、28.7%、19.0%,(P=0.930)。单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04例)与合并内脏转移(48例)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1%、47.0%、32.9%和62.5%、17.5%、5.8%(P<0.001)。结论:胸段食管癌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胸腔内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单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合并内脏器官转移患者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分期时是否应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划分为M分期或N分期,还是分亚组需进一步研究;原发灶的位置对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影响不大;患者的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单侧或双侧转移、近期疗效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食管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72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其中112例行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160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存期。 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8%(39/112),单纯手术组术为29.4%(47/160),P=0.50;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29.4%,P < 0.05。化疗效果PR组和SD/PD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和30.1%,P < 0.01。 结论 :新辅助化疗未增加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新辅助化疗能提高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化疗有效组患者预后好于化疗无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女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管癌的26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时间,并与同期的797例男性食管癌患者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女性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女性食管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3岁,病变位置中颈段及胸上段比例为16.9%,病变长度<5cm比例为90.0%,浸润深度为pT1~pT2比例为49.8%,病理TNM分期为Ⅰ、Ⅱ期比例为74.7%,淋巴结转移率为30.6%,脉管癌栓率为9.2%。与男性相比较,女性食管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晚,病变部位较高,病变长度较短,病变浸润深度较浅,病理TNM分期较早,淋巴结转移率及脉管侵犯率较低;而在病理类型、神经侵犯率、组织分化方面与男性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4.0%和66.7%,而男性患者分别为86.5%、65.8%和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肿瘤长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TNM分期是女性食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女性食管癌在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TNM分期、脉管癌栓等方面具有与男性食管癌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女性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要优于男性,可能与其病变长度较短、浸润深度较浅、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及病理TNM分期较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合理的放射治疗范围。方法 对97例单纯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37.1%。转移度14.4%,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的深度和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36%,(13/36)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54%(33/61)。结论 食管癌术后应该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经手术治疗7 2例4 0岁以下青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和29.2%。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病变长度、手术性质、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后放化疗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40岁以下青年食管癌患者临床分期较晚,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较低,应加强早诊早治意识。Ⅲ期应施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术中注意淋巴结清扫,病变范围长的食管中段癌尽量选择右胸路径,术后施行规则放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期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和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于在我院接受手术的67例Ⅰ期细支气管肺泡癌和190例Ⅰ期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Ⅰ期BAC和腺癌的发生在性别(P=0.005)和是否吸烟(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表现方面,二者出现分叶征(P=0.024)、空泡征(P=0.014)和磨玻璃征(P=0.000)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期BAC和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BAC男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女性(P=0.035),而肺腺癌女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男性(P=0.027);手术方式与BAC预后无关联,而腺癌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肺段切除术的患者(P=0.040);吸烟与两者的预后均无关联。结论:Ⅰ期BAC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与吸烟无明显相关性,标准术式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预后优于腺癌,且男性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单纯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5 a生存率仅为20%左右,术前同步放化疗可使进展期(Ⅱ~Ⅲ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由于食管癌术后病理缓解率与患者生存率呈正相关,所以如何提高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患者标准淋巴结清扫术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汕头市中心医院239例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定位、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分化程度、类型以及阴、阳性淋巴结数目,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评估上述临床病理参数等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组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4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淋巴结数目及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患者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5)。阴性淋巴结数目≥4的患者,5年生存率(49.1%)明显高于阴性淋巴结数目4的患者(31.5%)(x~2=6.042,P=0.01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阳性淋巴结数目(P=0.000,HR=1.370,95%CI=1.204~1.559)及阴性淋巴结数目(P=0.046,HR=0.955,95%CI=0.913~0.999)均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阴性淋巴结数目是胸段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今后的食管癌分期标准中可用于改进淋巴结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16、cyclinD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5例手术切除的原发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进行p16和cyclinD1蛋白的检测。结果 55例ESCC患者中p16蛋白表达率为49.1 %(27/55)。p16蛋白缺失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p16表达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71.4 %(10/14)。55例ESCC中cyclinD1蛋白表达率为74.5 % (41/55),cyclinD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结论 ESCC患者的p16蛋白表达缺失较常见, p16蛋白的失表达与cyclinD1基因蛋白过表达在食管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467例Ⅱ期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DK  Su XD  Lin P 《癌症》2008,27(2):113-118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Ⅱ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467例Ⅱ期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全组总的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7.1%、54.6%、43.0%和32.3%,ⅡA期和Ⅱ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和19.9%。81例(17.3%)术后复发,其中有70例(86.4%)在术后3年内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组织分化、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均为预后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Ⅱ期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有性别、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外科手术仍是ⅡA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ⅡB期患者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 select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癌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P技术研究了P selectinmRNA及蛋白在有转移的和无转移的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结果 癌组织中P selectinmRNA及蛋白的阳性率在有转移的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 76.2 % ( 16/2 1)和 85 .7% ( 18/2 1) ,在无转移的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 48.5 % ( 16/3 3 )和5 4.5 % ( 18/3 3 )。它们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P selectinmRNA与P selectin蛋白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 =0 .0 0 5 )。结论 P selectin与食管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疗后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共64例,中位随访34个月(3~80个月)。其中食管癌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3例,治疗时发现31例。所有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患者均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总剂量为36~70Gy/5~7周,1·8~2·0Gy/d;其中单纯放疗组43例,放疗联合化疗组16例,放疗联合热疗5例。结果:在锁骨上淋巴结放射治疗结束时23例(35·9%)达CR;30例(46·9%)达PR。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3·5个月,最长随访时间80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9·4%和3·1%。随访结束时37例(57·8%)患者死亡,无病生存患者15例(23·4%),7例患者带瘤生存(10·9%),5例失访。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直径(P=0·001)、单侧还是双侧(P=0·015)和转移的数目(P=0·042)对其放射治疗后能否达到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于生存率只有淋巴结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在食管癌治疗后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给予进一步的治疗仍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采用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的手术疗效及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1987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对1690例中下段及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进行现代淋巴结清扫治疗,总结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1、3、5和10年的生存率.结果 全组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713例,转移率为42.2%(713/1690).胸部淋巴结转移665例,占39.3%(665/1690),其中有胸顶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349例,占20.7%;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444例,占26.3%;下纵隔淋巴结转移307例,占18.2%.腹部淋巴结转移339例,占20.1%.全组患者术后有278例发生312例次各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4%(278/1690),其中以肺部并发症为主,共136例次,占43.6%.全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为0.2%.全组患者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2%(1388/1574)、63.5%(868/1367)、54.8%(705/1287)和30.8%(232/754).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6.2%(448/588),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6.8%(257/699).结论 食管癌切除采用Ivor-Lewis和Akiyama术式可良好地显露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特别是对后上纵隔喉返神经旁、右胸顶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的清扫尤为便利.对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施行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于锋  焦粤龙  张浩亮 《肿瘤》2006,26(12):1113-1116
目的:探讨喉癌cN0患者颈部处理的方法,降低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87例T3、T4期cNo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颈部处理方式为颈改良性清扫术或颈分区清扫术,分析手术组阳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及病理特点,观察颈清扫术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肿瘤复发及生存趋势。结果:87例颈部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6.8%,声门上型喉癌40.4%,声门型喉癌32.5%;淋巴结转移分布为:声门上型喉癌89.5%(17/19)位于Ⅱ和Ⅲ区,声门型喉癌92.3%(12/13)位于Ⅱ和Ⅲ区;5年颈部复发率:隐性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为13.5%,无隐性淋巴结转移复发率6.7%;5年生存率:有淋巴结隐性转移生存率为53.8%,无隐性转移为71.1%。结论:晚期喉癌隐性转移率较高,分区清扫术后,隐性转移复发率与无隐性转移复发率无差别,分区清扫术十分必要,注意双侧Ⅱ、Ⅲ区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胸段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死因与复发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因包括局部浸润和/或远处转移,手术的介入会对死因产生影响。本研究对食管癌术后死亡时的复发类型及死亡原因进行总结,分析食管癌死亡时间以及导致食管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1999年6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后确诊死亡的食管癌8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用Spearnmn法进行各个临床因素与复发类型、生存时间的相关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rank比较各因素埘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全组一年内死亡为49例(61.3%),2年内死亡为67例(83.8%)。死亡原因为纵隔内复发16例(20%),淋巴道转移30例(37.5%),血道转移为34例(42.5%)。行淋巴结清扫的复发类型以血道转移为主,与淋巴结采样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纵隔内复发、淋巴道转移与血道转移3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显著区别。64例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淋巴结阴性的比阳性的生存时间长(P=0.0468)。淋巴结采样的一年内死亡比淋巴结清扫的明显多,P=0.02;姑息切除的无一例活过2年。结论:血道转移、纵隔内复发及淋巴道复发都是引起食管癌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复发类型与淋巴结切除程度有关:食管癌的完全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可降低局部复发,减少因局部及区域复发而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ostoperativ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s after curative surgery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have been evaluated and graded, but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ir size has not been well investigated. METHODS: Of 322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urative operations with rad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170 (53%)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A total of 784 metastatic lymph nod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area of the cancer nests was measured microscopically in the cross section. The data from each patient included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cancer nest in the positive nodes (Nmax), classified as Na (<4 mm2), Nb (4-25 mm2), Nc (25-100 mm2), or Nd (>100 mm2). RESULTS: The 170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Nmax value: Na, 31 (18.2%); Nb, 35 (20.5%); Nc, 49 (28.8%); and Nd, 55 (32.4%).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77.7% in patients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35.4% in those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When classified by Nmax,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77.8% for Na, 63.9% for Nb, 18.8% for Nc, and 12.8% for 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rate between Na patients and those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Nmax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primary tumor size,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and number and location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but not with histologic type or primary tumor location.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Nmax value,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while the location of the lymph node metastase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cancer nest in the lymph nodes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s. This estimation is objective and reproducible and may be of great importance when deciding the therapeutic modality for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s.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率的影响和放射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目的 分析淋巴结转移个数对生存率的影响及放射治疗的意义。方法 495例食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手术组(275例)和术后放疗组(220例),根据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分为3组:A组无淋巴结转移,占47.2%;B组淋巴结转移个数1~2枚,占29.5%;C组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占23.2%。结果(1)相同T分期(T3)时,A、B、C三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28.8%和10.9(P=0.0000);在C组,单一手术和术后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9.3%(P=0.0336)。(2)在淋巴结阳性组(B C组),单一手术和术后放疗者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9%和21.2%(P=0.014),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9.7%和4.4%(P=0.000);在淋巴结阴性组(A组),单一手术和术后放疗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8%和10.3%(P=0.003);A、B、C三组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9.4%和17.5%(P=0.000)。血行转移率以C组最高,为27.8%。结论 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食管癌生存率的因素之一。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时,血行转移率高,是全身化疗的指征。术后放疗降低了放疗部位淋巴结转移率,明显提高了C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