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乌塘鳢     
渔工 《珠江水产》1998,(3):48-48
  相似文献   

2.
我县沿海各岛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乌塘鳢鱼苗,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苗种,应该引起我们水产工作者的重视。中华乌塘鳢隶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大多数栖息在海草丛生的高潮区。越冬时行穴居生活,洞深60cm左右,清明后出洞,它肉味鲜美,深受广东、港澳客商青睐。我站1991年6月立项试养,通过140天的养殖,中华乌塘鳢平均体重达66.5克,净增重50.9克,成活率达52.08%,亩产366.25公斤,创产值11872元。除去生产性开支(包括苗种费、饲料费、机械折旧费及其他费用),净收入6202元,投入产出比为1:2.094,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乌圹鳢 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俗称蟳虎、土鱼、鳁鱼,是种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畅销深圳、港澳市场的高蛋白低脂肪鱼类。也是种广盐性河口营洞穴栖息的内海暖水性、肉食性小型鱼类。其抗病力强,易于养殖。由于鳃上腔具有鳃上器,可以直接呼吸空气,而适于长途运输,为此中华乌塘鳢是种有发展前途的高档忧质的养殖鱼类。 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的成功将弥补天然苗种的不足,从而大大促进人工养殖的发展。现将我们1991—1993年进行的乌扩鳢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华乌塘鳢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隶属于虾虎鱼科塘鳢属。目前已有一些个体经营者进行小规模养殖。为适应发展生产,我们进行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并获成功。现将有关育苗工作情况报告如下。1.繁殖习性中华乌塘鳢为雌雄异体,喜在滩涂钻洞生活。具雌雄配对现象,即在同一洞穴中,只生活着雌雄两条鱼,未发现集群行为。在繁殖季节,雌雄同时成熟,雌鱼产卵附于洞  相似文献   

5.
6.
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宽意 《齐鲁渔业》1996,13(6):22-24
进行了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试验,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多次注射激素促熟催产,控制水温,不断充气等措施,提前1个多月孵出苗,相对延长了养殖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试验证明:培育亲鱼投喂活沙蚕好,雌雄比1:1,孵化水温26~28℃,盐度16~17注射LRH-A剂量150μg/尾,可提高催产率,受精率和出苗率。  相似文献   

7.
中华乌塘鳢人工苗种的养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勇 《海洋渔业》1996,18(3):111-113
中华乌塘鳢人工苗种的养成试验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把平均体长2.0cm的人工鱼苗培育、养成商品规格的鱼。  相似文献   

8.
中华乌塘鳢养殖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cSinensis)俗称鱼,乌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暖水性浅海咸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栖息于泥孔或洞穴中。该鱼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类,也是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而且该鱼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内不死亡,是一种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海鲜品之一。目前中华乌塘鳢的养殖已初成规模,但是饲料加工及鱼病防治技术还不够齐全,适养海域不广。近年来该鱼养殖的效益较好,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风险不大,深受沿海群众的欢迎。本人在防城港茅岭乡沿海建塘面积667m2,于1997年3…  相似文献   

9.
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辉成 《水产科学》1997,16(2):18-20
本文报道了中华乌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详细介绍了人工催产、注射剂量、人工采卵方法、苗种培育期间的管理技术等。尤其是文中介绍的两种采卵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乌塘鳢的苗种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乌塘鳢人工诱食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人工繁育的75日龄中华乌塘鳢(长约4cm,重约0.986g/i)进行一个月饲养试验,从虾粉、海带粉、谷氨酸,甜菜碱,大蒜素等组合成的8种诱食剂中筛选诱食效果最佳者,试验结果表明,在以白鱼粉为主的基础日糖中加入不同配方的诱食剂,对试验鱼的诱食效果不同,其中以2号诱食剂(第三组)的诱食效果最好,增重和成活率拉近鲜虾对照组(第一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应用酶消化和机械吹打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分离出中华乌塘鳢(Bostrychys sinensis)嗅囊中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再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中华乌塘鳢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等电生理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华乌塘鳢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具有典型的双级神经元结构特征,包括细胞体,轴突,树突以及树突顶端的嗅结和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静息电位为(57±6.37)mV,动作电位峰值为(38.30±0.95)mV。在60~+80 mV的阶梯去极化脉冲刺激中,内向电流在60~40 mV激活,20~0 mV达到最大值,内向电流峰值为(69.08±44.15)pA。外向电流在+40 mV时达最大值,峰值为(267.55±73.67)pA。本研究结果为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上性信息素受体感受性信息素的电生理机制以及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乌塘鳢精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江世贵 《水产学报》2000,24(2):119-122
对中华乌塘鳢精子激活的生理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中华乌塘鳢精子超低温保存方法,中华乌塘鳢精子激活的适宜盐度为5-15;其精子的激活不仅与激活溶溶盐度有关,而且与激活溶液的离子成份有关,激活溶液中K^+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精子的活动有抑帛和;中华乌塘鳢精子对PH的适应性强,在PH5.5-9.5范围内,激活率均在709%以上,尤以中性及弱酸性条件下的激活率最高,在PH6.0时精子活力最好。使用筛选出的  相似文献   

14.
Ovarian, testicular and seminal vesicle extracts of mature Chinese black sleeper (Bostrichthys sinensis Lacepede), synthetic steroids 17α‐progesterone (17α‐P), 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 (17α,20β‐P) and prostaglandins PGE2 and PGF were used in an attempt to attract broodfish and to induce spawning. Furthermore, 17α‐P, PGE2 and PGF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extracts, and PGE2 and PGF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holding and spawning wa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arian extracts attracted more males than females to enter artificial nests, while testicular and seminal vesicle extracts attracted more females than male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spawned nests were found when 17α,20β‐P and PGE2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nests, while the largest egg numbers and the mean highest fertilization rate were observed when PGE2 was added. In ovarian extract, 17α‐P level was higher than levels in testicular or seminal vesicle extracts. The PGE2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than PGF in the ovarian, testicular and seminal vesicle extracts. The PGE2 and PGF levels in spawning wat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holding waters. The PGE2 levels were greatly significantly (P<0.01) higher than PGF in spawning and in holding wate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ex organs of B. sinensis contain 17α‐P, 17α, 20β‐P, PGE2 and PGF and that 17α‐P, 17α,20β‐P and PGE2 may act as sex pheromones in this species, attracting both male and female conspesifics to spawning sites and inducing spawning. Among the compounds tested, PGE2 was the most effective sex pheromone for induction of spawning in B. sinensis.  相似文献   

15.
性外激素诱发中华乌塘鳢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万树 《水产学报》2004,28(3):225-230
在陶瓷人工产卵管道内吊挂性外激素的研究表明,卵巢提取液对雄鱼的吸引作用大于雌鱼,而精巢和贮精囊提取液对雌鱼的吸引作用则大于雄鱼,17α-P、17α,20β-P和PGE2对雌鱼和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吸引作用。雌鱼在管道内的产卵次数、产卵量以及成熟卵的受精率均与产卵管道内吊挂的性外激素种类有关,17α,20β-P和PGE2两个实验组产卵次数最多,其中PGE2实验组的产卵量和受精率最高。17α-P在贮精囊和精巢提取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卵巢提取液(P<0.05);贮精囊提取液中PGE2和PGF2α的含量分别显著高于精巢提取液和卵巢提取液(P<0.05);提取液中PGE2和PGF2α的含量均依次为贮精囊提取液>精巢提取液>卵巢提取液。卵巢提取液刺激雄鱼所引起的平均EOG高于雌鱼,而精巢和贮精囊提取液刺激雌鱼所引起的平均EOG高于雄鱼,雌鱼和雄鱼对17α-P、17α,20β-P、PGE2和PGF2α刺激所产生的平均EOG,以PGE2为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大颚器激素生物合成与性早熟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维信 《水产学报》2003,27(4):289-294
运用放射化学方法跟踪测定中华绒螯蟹早熟个体和正常发育个体的大颚器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甲基法尼酯(methyl farnesoate,MF),发现早熟雌、雄蟹当年9月的MF合成速率约为正常蟹的2倍,早熟蟹的MF在当年秋季(10月或11月)均达到峰值,之后:MF合成速率显著降低,而成熟系数继续升高。正常发育的雌、雄幼蟹,当年至翌年4月的MF合成速率始终维持较低水平,翌年6月开始,MF合成速率迅速增大,至翌年10月的MF合成速率已超过早熟蟹的峰值,11月的MF合成速率明显降低,性腺发育至Ⅳ期末。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蟹大颚器的提早发育,大量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MF,刺激卵巢或精巢发育成熟是导致性早熟的内分泌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lfactory receptor genes,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本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排列由疏松逐渐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P<0.01);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至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至60 dpf时期高表达(P<0.01);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P<0.05),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P<0.01);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P<0.05)。总之,该研究系统探究了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规律,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大颚器分泌物的HPL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相提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及大颚器(MO)提取物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结果发现在血淋巴及MO提取物中基本都可检测到三种物质:保幼激素Ⅲ(JHⅢ)、A和B。A物质的分泌受到眼柄因子的抑制调控,可能就是中华绒螯蟹MO的分泌物—法呢酸甲酯(MF)。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高峰 《水产学报》2000,24(2):108-112
应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电镜及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促雄腺1对,呈不规则索状,位于近阴茎基部射精管的表面,由许多实心腺泡组成;腺体结构与个体精巢发育周期密切相关,可明显划分为增殖期,合成和分泌期3个发育时期;腺细胞以全浆方式分泌激素,茚三酮-Schiff反应、磷钼酸法反应呈阳性,推断分泌激素中主要含蛋白质和脂类2种化学成分;体外共培养实验证明,促雄腺具  相似文献   

20.
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水产学报》2015,39(6):916-927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旨在为国内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