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考察加巴喷丁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加巴喷丁在小肠各段(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和回肠段)和结肠均有吸收.低、中浓度(1和10 mmol/L)时药物在小肠各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高浓度(50 mmol/L)时十二指肠段的吸收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加巴喷丁浓度对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组小肠各段药物的Ka和Peff显著大于高浓度组(P<0.05),而药物浓度对结肠段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的肠吸收特性。方法以大鼠在体单向灌流为吸收模型,采用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肠灌流液中的药物浓度,考察AA的吸收动力学,并通过肠腔有效吸收系数(Peff)、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吸收剂量分数(fa)评价药物的吸收特性。结果 AA在1.0~18.0 g.mL 1内呈线性。灌流试验表明,AA的吸收曲线近似于线性状态,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着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高浓度灌流液(30 g.mL 1)的Peff为(0.48±0.04)×10 4.cm 1.s 1,Ka为(0.34±0.06)×10 3.s 1,fa为(52.50±3.08)%,低浓度灌流液(9 g.mL 1)的Peff为(0.55±0.14)×10 4.cm 1.s 1,Ka为(0.34±0.05)×10 3.s 1,fa为(56.53±10.25)%,两者Peff、Ka和fa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灌流液浓度为30 g.mL 1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fa分别为(59.59±13.08)%、(63.34±11.48)%、(66.95±8.01)%、(39.43±14.96)%。结论 AA属于中等程度吸收药物,在整条肠段均有吸收,以回肠最好;其吸收机制应属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用HPLC-UV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穗花杉双黄酮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药物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4.
独活有效成分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雅娜  栾立标 《药学学报》2008,43(1):102-107
为了考察独活提取物中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等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了解中药提纯后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本文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独活提取物I(总香豆素含量<10%)灌流液中3种成分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并与独活提取物II(总香豆素含量≥6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及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55 μg·mL-1、101~887 μg·mL-1和19~186 μg·m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渗透系数(Papp)值基本保持不变。3种成分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各肠段的KaPapp是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且结肠的KaPapp值显著大于其他肠段;独活提取物II中3种成分的KaPapp值显著小于独活提取物I中相应成分。  相似文献   

5.
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羟丙基-β-环糊精在1%~4%范围内对药物的肠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游剑  李青坡  于英伟  崔福德 《药学学报》2004,39(10):849-853
目的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 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表观吸收系数均较低,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玛酮和莪术二酮二者在体肠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莪术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灌流液中莪术油在0.4-1.2 mg·mL-1时,三成分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均为被动扩散过程,且三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XM  Li JS  Li W  Han L  Liu XH  Di LQ  Cai BC 《药学学报》2010,45(5):652-658
考察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本文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的每种成分在不同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其Ka、Peff值均先升高而后下降,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3种有效成分在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空肠与回肠的吸收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3种有效成分之间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中五味子甲素吸收最好,其他肠段的Ka、Peff大小顺序依次是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且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研究药物浓度、肠段及联用药物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和胺碘酮对替米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高,替米沙坦的Ka和Papp值显著性增大。乙胺碘呋酮和硝苯地平对替米沙坦在空肠段的Papp和Ka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但卡维地洛、尼莫地平和氨氯地平未见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替米沙坦肠吸收机制可能以被动扩散为主,其转运过程可能受P-gp等外排泵的影响,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合并用药可能影响替米沙坦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帕利哌酮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帕利哌酮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帕利哌酮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介质pH值4个方面对帕利哌酮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药物的吸收在质量浓度较高时(10.0~20.0μg.mL-1)具有自身抑制现象。灌流速度和介质pH值在考察范围内对药物肠吸收影响显著。考察范围内的药物吸收部位对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值分别为(6.58±2.35),(7.03±3.33),(7.13±2.77),(3.77±3.42)h-1。结论:帕利哌酮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初步推断帕利哌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10.
Zhang Y  Zhu HX  Guo LW 《药学学报》2012,47(2):233-238
本实验主要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 (P-glycoprotein, P-gp) 及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1) 对小檗碱肠吸收的影响, 并探索复方配伍环境中小檗碱的肠吸收情况。实验以酚红为标示物,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小檗碱单体 (36.70、46.17和92.33 μg·mL−1)、黄连解毒汤模拟体系 (主要指标成分单体混合物: 小檗碱 + 黄芩苷 + 栀子苷, 其中小檗碱浓度为92.33 μg·mL−1) 及黄连解毒汤全方 (小檗碱浓度为92.33 μg·mL−1) 中小檗碱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小檗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20~100 μg·mL−1), 部分大鼠小肠吸收速率参数 (Ka) 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药物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其转运过程可能受SGLT1和P-gp的影响; 单体混合物和全方中小檗碱在各肠段的Ka和有效渗透系数 (Peff) 值均有显著性增加 (P < 0.05)。说明小檗碱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 具有广泛的吸收窗, 其中结肠段吸收较好; 配伍对小檗碱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 较单体而言, 单体混合物和全方灌流时小檗碱在小肠中吸收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盐酸麻黄碱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7):319-323
目的:研究盐酸麻黄碱的肠吸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对盐酸麻黄碱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麻黄碱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Ka值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而各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在各肠段的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盐酸麻黄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盐酸麻黄碱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13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6个月后心功能和肺功能等指标。结果:(1)所有患者心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所有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稳定心率,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3.
马洛替酯单向灌流法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马洛替酯在大鼠体内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流出液中马洛替酯的浓度,按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马洛替酯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ef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试液的浓度对十二指肠的Ka值和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洛替酯在大鼠体内肠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且以肠道中上部的吸收为主。  相似文献   

14.
陈勇  林芬 《中国药师》2014,(1):112-114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9例T2DM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片1.5 g·d^-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270 mg,po,tid),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临床症状,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其HRV的时域指标.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HRV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或0.05),自主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或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阿苯达唑自微乳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自微乳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RP-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进出小肠各段中的质量减少量来求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结果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是1.78×10-2,2.15×10-2和1.25×10-2·min-1。结论阿苯达唑自微乳在整个小肠段都有吸收,且小肠中段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水林佳(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脂肪肝和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方法:43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给予一般的保肝、降脂治疗(甘利欣、护肝片、脂必妥、维生素C等);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水林佳胶囊及复方丹参滴丸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对照组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水林佳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脂肪肝、肝纤维化以及伴有高血脂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DSP)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等,把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作为Meta分析的对象,选择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作为效应指标,采用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Man 4.2.2(Review Manager)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项研究经Meta分析合并后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用药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缺血性心电图和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徐勤  ;刘布鸣  ;邓立东 《中国药房》2009,(21):1613-1615
目的:研究芒果苷大鼠在体肠道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模型,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循环液中芒果苷的浓度,研究不同芒果苷浓度、胆汁及吸收部位对芒果苷吸收参数的影响。结果:芒果苷在5.0~25.0μg.mL-1浓度范围内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在12.5μg.mL-1浓度下对结扎胆管大鼠的小肠Ka有影响;各肠段的Ka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分别为0.164、0.132、0.125、0.107h-1。结论:芒果苷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芒果苷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胆汁使芒果苷在小肠的透过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