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黄河下游宽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宽河固堤,窄河弱防,整治中水河槽”方略治理黄河下游宽河道,在强力推进标准化堤防和完善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前提下,进一步缩窄河道,修建抵御8000m^3/s流量的滩区堤防;利用模型试验、移动组合式导流坝和超低潜坝技术,探索和进行小水河槽整治,提高滩区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导工程对于中、小水的约束与控制作用,提高中、小水流的河道输沙能力,构建以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排洪输沙体系,实现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论“宽河固堤”与“束水攻沙”治黄方略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学  李勇 《水利学报》2002,33(10):0096-0102
“宽河固堤”和“束水攻沙”是黄河下游治理的两种基本方略,两者皆从某个方面掌握和运用了黄河洪水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但从整体上看又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作者认为,通过进一步加强枯水河槽整治、滩区人工放淤和二级堤防建设等措施,能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下游河道排洪输沙体系,实现大洪水确保两岸大堤安全,中常洪水保障滩区生产。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3,(10):51-53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治理就备受关注,就治河而言,从未停止过宽河与窄河的争论。宽河方略以现有黄河大堤为堤线,以逐步废除生产堤全滩区运用方案作为代表方案;窄河方略堤线考虑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有关滩槽划分界限成果、河道内现状工程分布等因素,陶城铺以上宽河段平均堤距4 km左右、陶城铺以下河段基本维持现状堤线布置。通过对宽河方略、窄河方略下不同方案的设置条件、运用方式等进行研究,从对下游防洪、河道冲淤的影响、治理效果及经济指标、治理风险等多方面对两种方略进行比较,认为宽河方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可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应作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4.
来沙量大、水沙搭配不合理以及游荡型河道断面宽浅是黄河下游宽河道淤积严重的主要原因。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和运用使得改变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搭配成为现实。在列举已有关于窄深河槽"多来多排"的研究成果和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形成"多来多排"现象的原因,认为高含沙洪水的输沙量并不是含沙量越高就越大,而是存在一个阈值,达到这一阈值即可实现"多来多排"。基于利津水文站资料,结合曼宁公式,得到了黄河下游宽河道平衡河宽的计算公式,得出黄河下游宽河道的平衡河宽为574 m,该计算结果与渭河、北洛河及黄河山东段河道实测资料相比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再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向整治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道整治面临的新问题:研究了宽河固堤(微弯整治)、窄河固堤与双岸整治形成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整治目的与要求有所不同。微弯整治是在防洪抢险整治基础上演变的,使河道的游荡范围有所减小,防洪安全性有所提高。但微弯整治在下游游荡性河道极为宽浅,多条流路中选择一条典型流路作为规划治导线,通过人工造弯,试图形成人工控制的弯曲性河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窄河固堤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分析后提出的;双向整治是基于对黄河窄深河道泄洪输沙能力、过洪机理,淤滩刷槽之间没有联系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优化了来水来沙条件,通过黄河实测资料分析与动床模型试验证明双向整治对游荡河道治理有效,是形成窄深河槽,稳定主槽,保证防洪安全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所必须。为充分利用洪水,长距离输沙入海,实现下游主槽不淤高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结合北川河河道堤防工程整治河宽的确定、护岸设计,详细介绍了河道堤防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自然形成的稳定河道对黄河治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具有比降陡、宽浅散乱、河势多变的特性,但在双井至来童寨约10km河段因为河的一岸为整治工程,另一岸由抗冲刷黏土组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河道,近20多年中,包括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10多年河槽发生强烈冲刷的时期,均没有发生过横河、斜河等险情,成为游荡河段中的特例,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治理指明了方向。建议在老田庵至武庄河段进行双岸整治试点,为有效稳定游荡性河道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方案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齐璞  孙赞盈  刘斌  黎桂喜 《水利学报》2003,34(5):0098-0106
作者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槽极为宽浅,河床极不稳定,目前的河道整治宽度过大,不利于洪水期控导河势与河床的集中冲刷,必须双岸同时整治,缩窄河宽;从有利于排洪输沙需求出发,应按洪水较顺直河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规划流路。两岸同时整治后,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冲刷期,可控制滩地坍塌、河槽展宽,使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利于使河槽过流能力迅速增大。为水库泥沙多年调节排沙期利用洪水集中排沙入海创造条件,使近期作用与远期整治效果紧密结合。形成窄深、归顺 、稳定、且有窄槽宽滩的输水输沙通道。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淤区布置及泥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黄河大流量来水减少 ,中枯水历时增长 ,河道输沙能力降低 ,使河槽淤积日益加重 ,下游防洪、防凌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下游挖河固堤的目的是防洪减淤、规顺河势 ,利用挖出的泥沙对薄弱堤段进行加固 ,消除险点 ,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文中在介绍挖河固堤淤区布置的同时 ,重点对淤区泥沙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黄河大水淤滩刷槽,小水淤槽,河性就是在这两种相互矛盾过程的相互交替,相互抵消,相互消长中形成、演化的,前一过程使河道变好,即“大水出好河”,后一过程则使河道变坏,是弄坏黄河的原因,分析了小水淤积弄坏河道的机理,分析了黄河各时期小水淤积原因和情况,把来水来沙关系与滩槽冲淤和断面形态变化联系,与河性河型的形成联系,可知黄河宽浅游荡的原因是大水淤滩刷槽偏少而小水淤槽过多,因此黄河是由小水淤积弄坏的。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挖河疏浚道路风沙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挖疏浚固堤启动工程在黄河口断流河段采用了机械清淤方法,施工期间由于天气干旱,汽车跑动和风力作用等,对施工区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风沙起动和扬起输移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防治措施,为今后大规模挖河疏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挖河固堤从河口开始的原因,介绍了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规模、实施及原型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挖河固堤工程对观测河段水位和河道减淤的影响,并得出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当前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下游堤防仍有决口的可能。在分析决口口门形式,口门发展变化过程,溃口洪水演进及洪灾损失模拟计算的基础上,提出黄河堤防溃口总体对策是:抢修裹头,控制口门;水库拦蓄,削减洪水,导流入槽,杀减水势;相机分水,服务堵口,堵口复提,重归大河,排围结合,尽力减灾,可概括为“裹、拦、导、分、堵、排、围”七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游荡河道萎缩过程中的河床演变趋势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水沙变化。黄河下游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明显的河床萎缩,河宽束窄,宽深比减小,主流线摆动幅度减小,深泓线弯曲系数增大,这表明,黄河下游的游荡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了大量铜锣峡炸礁航道整治前后水力参数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河段航道条件的变化,以及坝前145 m水位时3 000 t级和万t级船舶(船队)自航上滩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贵芝  周景芍 《人民黄河》1996,18(10):16-19
黄河下游荡性河道整治已积累了一套成熟经验,对整治规划与典型河段整情况的分析后指出,运用河势演变规律,拟定规划治导线,据此砷设工程,控导主溜,当工度达到河道长度约80%左右时,即可控制河势;否则,盲目修建工程,不能控制河势,效益很差。两头整治工程虽不完善,但在控制河势、共等方面作用显著,游荡性河道可否整治的标准是能否控导主溜。根据对整治的有利手不利条件、简单性复杂性,尤其是游荡性的易塑性、主溜的易导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 .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 ,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 9个历史阶段 .把黄河改道纳入黄淮海平原发育的整体格局的演变中综合全面研究 ,以弥补只视改道为各个孤立、偶发事件的研究方法局限 .由此认为 ,2 0世纪后期是黄河和黄淮海平原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 ,而 2 1世纪开始了黄河的新纪元 .在此转折点时期提出供考虑研究的若干治河意见方案  相似文献   

19.
何平安 《人民黄河》1997,19(1):13-15
对提水洇堤加固黄河大堤松土层试验资料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干密度为1.39g/cm^3左右的松土层实施堤顶洇水加固时,渗流所浸润的面积仅占大堤横断面面积的65%左右,洇堤后松土层土体的干密度平均增加0.055g/cm^3,最大为0.077g/cm^3,洇堤期间,堤面普遍产生沉降,堤内出现空隙,漏洞和裂缝,堤坡的抗滑稳定性减小,提水洇堤不是加固大堤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河道水文及河床演变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典型微弯河道险段(以潭州水道雷滘段为例)成因,并结合河工模型试验手段,研究确定了以贴岸抛石护坡和短丁坝群相结合的整治措施,且已应用于本工程实际,目前工程运行良好,河段堤岸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