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 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 U,较A组[(3.06±8.24)×106 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更佳措施。方法:对2012年在我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102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实行常规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其中观察组在术后2~3天开始用CPM机进行患肢持续被动运动。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1例患者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3例有患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经彩超诊断证实患肢静脉血栓,3例虽无患肢深静脉血栓症状但经彩超诊断为患肢静脉血栓。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患肢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CPM)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下肢压力泵治疗仪在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均为骨科手术后患者,均在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A组和治疗B组,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和压力泵治疗,各43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栓子大小和满意度。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A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9例,占20.93%;治疗B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2例,占4.65%。对比两组血栓发生率,治疗A组明显高于治疗B组(P0.05)。治疗B组2例均为直径是0.1~0.3 cm大小的栓子,治疗A组患者中栓子大小为0.1~0.3 cm的最多,且明显比治疗A组多(P0.05)。治疗B组患者满意度高于治疗A组(P0.05)。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压力泵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比采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给药途径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所入选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周围静脉给药溶栓,患肢浅表静脉给药溶栓和患肢深静脉腔内介入溶栓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溶栓治疗.结果 72例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均有明显缓解.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早期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优于全身静脉给药的效果,患肢深静脉腔内介入溶栓方式优于患肢浅表静脉的溶栓方式;在给药时尽量靠近血栓部位、长时间维持给药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64例综合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诊治及个性化治疗。方法:对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具体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药物治疗等方法个性化治疗,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血栓消失,静脉通畅,患肢周径变小恢复。切开取栓患肢周径缩小缓解率在治疗后第1、3天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而在第7天两者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促进恢复,切开取栓近期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劳永锵 《当代医学》2012,18(21):149-150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预防下肢闭合性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去伤片、三七液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去伤片、三七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患肢周径和患肢肿胀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肢周径和患肢肿胀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比较APTT、P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治疗预防闭合性下肢骨折术后血栓疗效确切的、安全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间歇脉冲式小剂量尿激酶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确诊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事先分为两组,经健侧下肢股静脉向下腔静脉下段下方置滤网器溶栓之后,再经患肢浅静脉注药实施溶栓,A组24例,给予间歇小剂量尿激酶,B组24例,给予常规中等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两组用尿激酶总量一致,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有效率:A组为95.8%,B组为83.3%,两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A组12.5%,B组50.0%.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间歇性小剂量患肢深静脉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取得更好的疗效,简便易行、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的23例早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评价疗效,根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及治疗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9,P0.01; t=23.165,P0.01); 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术后发生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为39.13%,24~48 h后复查恢复正常,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肺栓塞、肾功能损害、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霍艳兵  彭琪  彭星华  赵忠良 《重庆医学》2021,50(7):1136-1140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溶栓治疗对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65例下肢混合型DVT患者,均采取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化体征情况选择入路方式,其中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56例(A组),经患侧小隐静脉穿刺置管59例(B组),患侧经皮穿刺胫前或胫后静脉置管50例(C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PTS评分、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Pecam-1、Vcam-1与PT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组手术时间短于A、B组,A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与尿激酶用量低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血栓清除评分、患肢消肿率高于A组,PTS发生率、PT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B、C组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与PT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Pecam-1、Vcam-1水平越高,PTS评分越高.结论 经皮穿刺胫前或胫后静脉置管是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最佳溶栓路径,可有效降低血清Pecam-1、Vcam-1水平,溶栓效果佳,手术时间短,PTS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毛茅  李春孟 《浙江医学》2018,40(24):2698-2700
目的观察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单侧急性下肢DVT患者38例,其中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的患者18例(观察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患者20例(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通畅率、消肿率、尿激酶总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肢肿胀、深静脉通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d,两组患者患肢深静脉通畅率、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与深静脉通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DT相比,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下肢DVT可明显地缩短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总用量,患肢肿胀改善、深静脉完全通畅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CDT比较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张名贤 《吉林医学》2008,29(5):374-375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中、轻度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58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3d后改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mg/(kg·d);B组予全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d)C组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50-80mg/(kg·d)。结果:A组与B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安全、高效、方便、节省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溶栓导管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7例B型超声明确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为经对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组(A组)12例和全身静脉溶栓组(B组)15例。对2组患者患肢周径缩小值、远期瓣膜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14d下肢周径缩小值,A组为(3.4±0.8)cm,B组为(2.8±0.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经光电容积描记法(PPG)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A组静脉充盈时间(VRT)为(22.2±3.5)s,B组为(16.6±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物理康复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采用电脑骨盆牵引及超短波治疗;B组患者采用电脑骨盆牵引治疗;C组患者采用电脑骨盆牵引、超短波治疗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B组和C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A组的JOA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JOA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综合治疗比单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外治疗性超声对左房内血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左房内血栓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超声治疗组,包括超声、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和常规药物;B组为对照组,包括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和常规治疗药物。结果经治疗3周后,超声治疗组显效27例(46.55%),有效18例(31.03%),总有效率77.58%;对照组显效16例(27.59%),有效14例(24.14%),总有效率5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治疗性超声配合抗凝治疗左房内血栓近期效果显著,可作为左房内血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周培一  王金波  李颖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862-1864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氯吡格雷对拟接受冠脉支架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拟行择期冠脉支架治疗的UAP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早期用药组272名患者于冠脉支架术前3d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治疗(首次给负荷量300mg,后以75mg/d维持);对照组265名患者,于冠脉支架术前1d开始用药(首次服用氯吡格雷300mg,术后75mg/d维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d内心血管死亡、支架血栓、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病情、冠脉病变及冠脉支架治疗方面无明显差异。30d内早期用药组支架血栓、靶血管血运重建及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能够明显减少UAP患者MACE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时和两种治疗[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过程中活化蛋白C(APC)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30例DVT随机分为:A组(15例),用尿激酶治疗;B组(15例),用rt-PA治疗。治疗过程中4次采血观察血浆APC和D-D水平。普通住院术前患者为对照组(10例),不采用药物治疗,入院时采血观察血浆APC和D-D水平。结果治疗前A、B组血浆APC水平与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血浆D-D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治疗过程中,A、B组血浆APC水平均明显升高;A组血浆D-D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B组D-D含量明显降低(P<0.05),A组和B组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的发病时间其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APC和D-D对DVT有早期诊断价值;APC可能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D-D无此作用。用常规剂量尿激酶和rt-PA治疗DVT的疗效无差异;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发病时间一般较短。  相似文献   

18.
卞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手术较复杂、费时,有较多并发症。笔者采用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术后若无症状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旋糖酐40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闭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前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照组术前预防性使用右旋糖酐40抗凝,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大于实验组(t=3.065,P=0.003;t=2.504,P=0.014;t=3.568,P=0.001);实验组3例发生下肢DVT(5.17%),为腓静脉血栓1例,股静脉2例;对照组11例发生下肢DVT(19.97%),为腓静脉血栓3例,腘静脉2例,髂外静脉2例,股静脉4例,对照组血栓形成率高于实验组(χ2=5.198,P=0.023)。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降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临床疗效优于右旋糖酐4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操作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分析与探究。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将我院行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2例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别为A组(36例)与B组(36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B组患者则采用针对性护理操作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44.44%13.89%),P0.05;B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高于A组患者(94.44%72.22%)P0.05;B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97.22%77.78%)P0.05。结论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操作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