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载火箭天基测控S和Ka频段链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基测控是测控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首先针对跟踪与中继卫星系统介绍了航天器间传输链路类型,在对天基测控技术基本原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重点对运载火箭S频段和Ka频段天基测控系统无线链路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最后对运载火箭Ka频段天基测控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继卫星的数据传输主要是合理分配其星载天线资源接受各类数据并进行传输,为了提高接收多用户航天器数据的速度和实时传输能力,需要对星间链路的建立及天线资源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建立星间链路的平台可见性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计算平台可见的一种简单算法.重点研究了中继卫星用于与多用户航天器之间建立星间链路的天线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中继卫星天线资源分配策略,建立了相应模型并给出了求解算法.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及所提出的几种算法是合理的,可以为中继卫星的任务规划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鉴于北斗卫星系统在空间信息传输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空间飞行器发展现状及应用需求,对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空间飞行器天基测控技术进行研究。介绍了北斗卫星系统组成及应用前景,论述了天基测控技术在提高空间飞行器测控能力方面的巨大优势及国内外天基卫星资源的建设及发展现状,给出了基于北斗卫星的空间飞行器天基测控系统组成模型,并结合北斗卫星系统特点及空间飞行器特殊应用需求初步梳理了北斗卫星应用于空间飞行器天基测控需解决的“扩展服务接入”、“高速数据传输”、“信息安全传输”三项关键技术,最后通过北斗卫星通信链路试验表明性能指标满足空间飞行器天基测控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层优先级的中继卫星系统任务调度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继卫星系统在天基信息网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为充分利用卫星资源以提供快速可靠的数据中继服务,需要对高价值、高紧迫性的任务开展调度方法研究。首先,在分析中继卫星系统任务与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任务、多资源的调度模型。而后,提出了任务调度优先级和时间窗口选择优先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优先级的中继卫星系统调度算法。最后,根据算法在仿真算例中的应用可见:相比对照算法,基于双层优先级的调度算法更有利于满足高价值、高紧迫性任务的执行条件,从而提高了任务成功率和调度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5.
杜永浩  邢立宁  姚锋  陈盈果 《自动化学报》2021,47(12):2715-2741
针对航天器任务调度大规模、复杂化的新常态和灵活组网、快速响应的新要求, 综述了航天器任务调度模型、算法与通用求解技术的发展现状. 首先, 基于遥感卫星、中继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航天测控等航天器任务, 从任务排序模型和时间窗口分配模型两个角度出发, 揭示了不同航天器任务调度模型的决策形式和共性特征, 阐明提升模型兼容性、适用性的必要性. 其次, 基于启发式算法、精确求解算法和元启发式算法, 探讨了航天器任务调度算法的适用模型与编码特色, 指明“算法?模型”解耦、算法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介绍了CPLEX、STK/Scheduler、Europa2和“高景一号”任务调度分系统等航天器任务调度通用求解技术的模型、算法与主要功能, 说明我国自主研发通用求解技术的必要性和新的应用思路. 最后, 指出了开发航天器任务调度统一化建模语言、打造算法库与测试集等未来航天器任务调度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天基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S频段终端通过中继卫星进行运载火箭天基遥测,以某运载火箭发射GTO轨道任务为例,分别对天线跟踪特性和链路增益进行了分析计算,介绍了运载火箭天基遥测系统的组成,分析表明,在满足天线跟踪角和链路指标的条件下,可实现天基遥测;这些分析结论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展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对于构建天基测控网有着重要意义.概述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的定义与任务,阐述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通常选择的轨道,分析了地球静止轨道(GEO)中继卫星的地面覆盖特性和两颗GEO星组网的轨道覆盖盲区,以及中低轨卫星组网的步骤.提出了利用STK仿真分析中继卫星星座构形的方法,设计了基于STK的适合我国的地球静止轨道、大椭圆轨道、近圆轨道三种轨道的中继卫星星座与中低轨用户星的可见性仿真试验,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我国中继卫星星座构形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箭载共形相控阵卫星数据链通信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继星作为通信中继,在运载火箭发射的全程中火箭与中继星都视线可见,不存在遮挡,可以实现对运载火箭的不间断测控。文章对运载火箭共形相控阵卫星数据链传输过程中的自由空间衰减、大气衰减、火焰衰减、极化衰减、天线指向误差损耗、雨衰等进行了分析,并对火箭飞行过程中,S波段箭载共形相控阵卫星数据链的安全裕度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9.
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星间链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继卫星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运行,既能直视中低轨道用户航天器,又能直视地面站,是沟通用户航天器与地面站的桥梁。如果考虑中继卫星星座,则中低轨道用户航天器基本上在中继卫星星座的覆盖范围内,因此只考虑单颗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的星间链路情形。中继卫星与中低轨道用户航天器之间的星间链路可以用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的时间窗口个数、平均时间窗口长度、最大和最小的时间窗口长度等参数描述。利用STK,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的星间链路特性。  相似文献   

10.
OPBCOMM公司在1994年10月获得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授与地建造和测控近地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许可证。OPBCOMM星座用来为全球用户提供接近连续覆盖的双向数据和信息通信业务。在开发ORBCOMM系统时,对系统所有的费用以及经常性成本均进行了评审,以便使系统具有竞争能力。特点是,在网络和卫星测控等领域,经常性成本占系统总成本的比例很大,因此打算使大量的标准测控程序自动化,以降低系统维护所需的控制器数目。ORBCOMM公司集中精力研究星座的测控方案并付之技术实现,以便降低与星座测控有关的成本。根据研制飞行模型1和2取得的经验,对测控中心的测控策略是降低测控人员的操作负担,并减少所需的测控人员数目。为了进一步降低研制成本和经常性成本,ORBCOMM控制中心将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和工作站的功能,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软件包。本文讨论ORBCOMM用来实现其地面网和天基星座控制的测控方案。ORBCOMM星座的第一个轨道面卫星于1997年初用轨道科学公司(OSC)的飞马座火箭发射入轨。为了满足计划中的用途,采用26-36颗卫星组成的一个通信星座。下面先简要概述ORBCOMM系统,然后介绍卫星的入轨部署、轨道面内卫星的间隔保持、遥测数据的处理、遥控指令的验证和性能、轨道确定、系统和数据分析、网络运行概貌以及ORBCOMM系统拟采用的一般测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体测量学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有着很长发展历史的人体比例理论中就包含了现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尽管其还不够系统完整,但至少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中诞生的人体比例理论对现代人体测量学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完善发展,为现代人体测量学的系统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By examples of the design in the input-output relations of control devices with various configurations, the dependence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criteria characterizing the system quality is shown. The complexit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in the state space is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在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建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灰色模型的指数特性,建立预测长江水质的GM(1,1)的改进模型。根据数据的周期波动特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残差序列周期修正GM(1,1)模型,用复合残差来修正预报数据,提高了数据预报的准确程度和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Even though using the hand as a hammer causes injury, the practice continues, and may be increasing, in industry and in jobs that require intensive manual labor. This was an exploratory study aimed at measu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ces of strikes, the relative angles of strikes, and/or the number of strikes (up to 3) with the perception of severity of strikes when using the base of the palm of the hand. Eight subjects struck a metal force plate with the base of the palm of the hand at three levels of force, three levels of angle with respect to the surface of a force plate, and with three different numbers of times in a trial. Subjects were then asked to give a psychophysical rating after each trial.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the severity of each impact and force-time curves were recorded. From each force-time curve, peak force,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force application, and the area of the force curve from initiation to peak were determined. Sixteen ANOVA models we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15.
用JSP实现基于中值排序基数法的BBS树状结构,给出数据结构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算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够解决学生网络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引入VMware,从而在单机上实现虚拟网络实验平台,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解决学生网络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引入VMware,从而在单机上实现虚拟网络实验平台,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视觉图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与规定,而基于图像要素及其关系以及意义的聚集,图像自身的存在成为了游戏的存在。但是,当下世界里视觉图像的游戏是不完善的,总有着遮蔽和欠缺。只有在对视觉游戏的边界进行区分的基础上,视觉图像所被遮蔽的本性才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9.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interpolation method based o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re considered. It is shown that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interpolator may be represent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two functional components. A nonstatistical method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rm of the corrective component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based on processing of the scatter diagram of the ordered pairs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predicted data is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such pairs may be obtained in the process of periodic event flow timing with estimations of the time positions of the signal and the predetermined instants of the event occurrence being elements of the ordered pairs.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 is illustrat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current university systems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the complex demands of an Information Economy. It argues that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ative subjects and technology require new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universities per se. I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growing involvement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higher edu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it may not be appropriate to think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in terms of current public sector and quasi public sector institu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an emporium, based on a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with the `University' as we now understand it occupying the functions of licens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cultural custodianship. Accepted: 25 June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