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程序。《景岳全书》在色诊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本文就《景岳全书》色诊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辨证时对面色、舌色、便色、月经血色、吐乳、痘疹等的色诊独到之处作一简单的论述。在总结色诊的基础上,以期促使色诊与现代光子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内经》颜面色诊及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有关颜面色诊的论述十分丰富,而且有着一套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粗略归纳可谓之“两纲四法”,即以辨病色泽夭为纲,浮沉、上下、散搏、微甚为法。历代医家在儿科诊断中,尤重望色,察色辨证,观点虽多,然终不离此纲法,现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对面部青、赤、黄、白、黑等五色的望诊,而《内经》对面部五色诊论述尤详,其内容散见于各篇之中。现笔者搜隐索微、核其主要浅析如下,以求教于同道。一、望五色之神气,辨正气之盛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素问·六节脏象论》  相似文献   

5.
望面色,即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历代中医文献在有关望诊的著述中颇为注重望面色,尤其《内经》中就有关于望面色的详细记载。兹将有关论述,作一浅析。一、来源及意义色诊来源于五行学说,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是为人食天地间的五气、五味所化,乃内脏生气的外荣现象。《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  相似文献   

6.
《内经》之色诊,一般多指面部望色而言。望面色对临床实践及理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中医诊断学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色诊究原理《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指出色泽是人体脏腑气血之外荣。因“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故各脏腑的精气均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因神以脏腑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色诊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而知之谓之神,<金匮要略>作为杂病辨治之书,望色而诊,内容丰富,现浅述如下. 望面:"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其时者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脏腑经络>).上2条前条从黄、白、微赤、青、黑、赤诸色分述其所属病症分别为脾虚停饮,血虚不荣,血虚虚阳上浮,血脉凝涩,肾虚劳损,风火上扰,脾虚湿郁,水饮上泛等;后条指出春时肝旺应脉弦色青,若非其时而有其色脉,均属非常之象.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微波辐射特性测量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测试场地选址准则,对8mm及3cm频段的辐射特性测试场及其面目标尺寸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场内面目标平面布局,提出了经济实用的布局方案,建场后的实测结果表明,天空温度、水面亮温与理论计算一致,其它目标的亮温也与国个发表的有关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色诊及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色及色诊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点、五色诊法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初步探讨,阐述了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中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明确了光子学技术促使色诊向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的研究发展方向,为中医诊断学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以促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的解剖学知识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运用解剖学知识参与构建其医学理论,通过解剖,认识人体结构,认识人体的形体层次、五官九窍,建立三焦概念及相关理论,认识内脏相互关系,发现内脏部分功能。由于解剖的局限,于是以实践积累为基础,结合解剖手段,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和方法,揭示生命现象,构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除了情志诱因之外,内经在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饮食因素、外邪侵袭、气血逆乱、体质因素等多角度阐述了可以导致抑郁症状的病因病机,并且将诸多因素有机的、系统的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从而使抑郁症与其他所有疾病一样在病因学上具有统一的说理工具,并可以由此引出合理的、灵活的、多样的防治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抑郁症的现代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奠基之作,在许多篇章中记载并肯定了“盟誓”这种做法。《内经》盟誓传统有秘密医学团体活动的痕迹,这决定了其在医学活动中易于产生恭谨保守的心理,出现较深的门户主奴之见,最终形成过分重视古人而不敢自信,缺乏抗论别择勇气的保守消极倾向。另一个方面,《内经》为了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又勇敢地跳 出了狭隘的小团体秘授圈子,摒弃权传己说的作法,对许多内容不尽一致、甚至存在分歧的假说和理论采取了兼收并蓄颇为宽容的态度,这说明《内经》成书时秉承了自由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5.
浅析《内经》从脏腑论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内经》相关条文,认为《内经》对汗证与脏腑病位的关系认识较为全面,提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有关。这些论述对于指导后世医家临床辨证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证候,提出相应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思维模式。而系统论虽然产生于当代西方社会,但其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并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方向。从系统论的4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入手,分析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说明古人研究中医之时已经运用系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此,旨在探索古人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并希望能为今天中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维方式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经》未病思想的深入探讨,认为《内经》未病内涵包含甚广,即可将凡是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之前,归为未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的亚健康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亚健康理论的医学著作。其"治未病"的思想即是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理论。文章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黄帝内经》中亚健康的内涵、原因、表现和防治。为后人研究亚健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苦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内经》苦味之品、苦味功效、苦味应用及用苦禁忌进行探析。《内经》中苦味之品以温热性质居多,有坚、温、燥、发、泄、下等功效,其中温、发之功效仅在"运气七篇"中提出,可能与苦味五行属火有关。《内经》应用苦味时除依据五行理论之外,尚有五脏苦欲补泻及运气理论中的特殊应用及配伍方法。应用苦味时不宜多用过用,否则伤本脏、伐所克之脏,还会走骨、伤脾、令人呕。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理解《内经》苦味配伍需从其功效出发,慎将后世本草属苦药物代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与厥字相关的病名有多种,部分名称所指的疾病与今天中医内科学的厥证相同或相近,而也有多数疾病并不属于今之厥证,这些名称在后世疾病正名过程中不断被定正。文章将对《黄帝内经》中与厥相关的病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厥字在名称中的含义及其所指的具体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