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目的]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的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并通过研究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不良交通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1495名12~14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设计问卷,分析研究学生交通不良行为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验证,确定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干预策略. [结果]本次调查中发生不良交通行为的学生占65.5%;有不良交通行为意向的学生占66.6%;本调查涉及的青少年交通规则的知晓程度、家长和学校对安全交通行为的规范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对交通行为的自我控制等都是影响交通行为的因素,对安全的交通行为意向均呈正相关(P<0.01),行为意向与青少年的安全交通行为发生具有一致性正相关. [结论]本次研究中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初步找出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危险因素,提示对于不良交通行为的干预,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和态度的改变,还要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性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相关因素的干预,形成良好的行为意向,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PB)在吸烟男性戒烟行为干预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不同人群控烟干预积累经验。方法应用TPB设计调查问卷,在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似的2个社区选取吸烟男性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此拟定干预策略和方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接受半年的社区控烟宣传、戒烟讲座、家庭成员督促教育、社区戒烟公约制定等基于TPB的针对性干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在戒烟相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方面有明显改善,有戒烟意向者从20%提升至40%,认为自己戒烟能成功者从10%提升至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PB是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干预能有效提高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男性吸烟者戒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各抽取1个县/区,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法)和基什网格法(KISH法)确定3 181名男性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吸烟、戒烟行为等相关信息。结果被调查男性现在吸烟率为56.1%,戒烟率为11.9%,戒烟成功率为8.1%,平均戒烟年龄41.6岁,有56.3%男性吸烟者是在<45岁开始戒烟;现在吸烟者打算戒烟率为13.9%,想在6个月内和6个月后戒烟的分别为10.3%和3.6%;过去12个月内尝试戒烟率为21.9%;年龄、信念水平和吸烟程度是影响过去12个月内是否尝试戒烟的危险因子,吸烟年龄和有无慢性病是保护因子。结论广东省男性吸烟者戒烟率较低,影响戒烟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吸烟开始年龄、有无慢性病、信念水平和吸烟程度。  相似文献   

4.
周玉珍  苏西越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54-355,359
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影响城市中学生戒烟意向的主要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校园控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问卷,对随州市254名吸烟城市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建立回归方程分析戒烟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与戒烟意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71,0.83,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直接控制、主观规范、直接态度和间接态度进入影响中学生戒烟意向的回归方程(R2=0.72,P<0.01).结论 直接控制、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是影响城市中学生戒烟意向的主要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学生戒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冠心病患者戒烟意向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冠心病患者戒烟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北京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呼吸内科诊治的264名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参考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而成,主要包括戒烟意向、戒烟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尼古丁依赖等几个项目内容;利用通径分析进行戒烟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分析。结果戒烟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戒烟意向起正向作用,尼古丁依赖对戒烟意向起负向作用。对戒烟意向作用大小依次为,知觉行为控制(0.343)、尼古丁依赖(-0.319)、戒烟态度(0.199)和主观规范(0.139)。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戒烟工作,不应仅以宣传吸烟危害为主,而应从行为控制、尼古丁依赖、戒烟态度和主观规范方面入手,采取合理适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注册护士帮助住院患者戒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注册护士帮助住院患者戒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计划行为理论的问卷编制框架为指导,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意愿、行为五个方面编制注册护士帮助住院患者戒烟问卷,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后,使用正式问卷对638名护士进行调查,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结果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注册护士帮助住院患者戒烟的模型解释了护士帮助行为和行为意愿方差变异的43.00%和36.00%,行为意愿的直接作用与感知行为控制的间接作用对帮助行为产生的影响明显。结论 针对性地改善行为意愿和感知行为控制是对护士帮助住院患者戒烟行为进行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计划行为理论在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干预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特定人群交通伤害防制的行为干预积累经验。方法应用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浦东新区12~14岁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此拟定干预策略和方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干预实施后进行二次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在交通安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方面有明显改善,不良交通行为意向和行为发生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提取影响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的主要因素,针对性的健康干预能有效改善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成年吸烟者的尝试戒烟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基于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采用面对面问答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的社区吸烟者,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烟草使用情况、尝试戒烟行为、烟草相关知识的认知、戒烟支持环境评估等;采用描述性分析统计调查对象的戒烟尝试行为,并采取χ2检验对其戒烟尝试行为与其社会人口学指标、烟草使用情况、烟草相关问题认知、戒烟支持环境等因素进行关联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与尝试戒烟行为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49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10人(91.3%),尝试戒烟与未尝试戒烟的分别为272人(60.6%)和177人(39.4%);月收入水平、烟草相关知识评估得分、周围人对戒烟的支持程度、过去1年是否就医、就医次数、过去1年是否有医务人员规劝戒烟、是否被医务人员询问过吸烟情况等因素为尝试戒烟行为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尝试戒烟行为可能性提高的因素有月收入水平(OR=1.271,95%CI:1.081~1.493)、周围人对戒烟的支持(OR=1.251,95%CI:1.035~1.512)、过去1年有医务人员建议戒烟(OR=2.382,95%CI:1.054~5.381)。结论健康状况、环境支持、危害认知、经济水平、医生劝导等因素皆影响着尝试戒烟行为,自我毅力不足和他人影响是导致戒烟失败的主要原因。将社区场所作为干预基本单位,结合专业指导,形成医院-社区-线上综合联动的戒烟干预模式,是烟草依赖管理模式优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来探索低档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FSWs)安全套使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按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问卷,对随州和武汉地区低档场所FSWs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于行为意向的总体影响分别为0.517、0.127和0.086。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对于行为的总体影响分别为0.654、0.183、0.095和0.023。结论行为态度是影响FSWs安全套使用行为意向的最主要因素。知觉行为控制相比行为意向对FSWs人群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就医选择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就医行为决策中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三个方面。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不仅将传统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囊括其中,还充分考虑了对疾病治愈程度的期望等行为因素,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就医选择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江苏省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现况与影响因素,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为控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多阶段整群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PPS)方法,向青少年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本次研究累计调查青少年6 104人,江苏省初中生青少年吸烟率为2.65%。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男性(OR=1.623)、好友中有人吸烟(OR=7.827)、好友给烟可能会使用(OR=7.219)、喜欢吸烟(OR=3.120)、认为自己未来会吸烟(OR=2.854)、老师吸烟(OR=2.068)、室内二手烟暴露(OR=2.196)、认为戒烟很难(OR=2.010)、二手烟危害认知欠缺(OR=1.738)是青少年吸烟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SEM中,烟草易感性对吸烟行为体现为直接作用,效果为0.270,吸烟环境对吸烟行为的间接作用为0.236,烟草可及性对吸烟行为的总作用为0.719,其中直接作用为0.580,...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天津市医生吸烟相关行为、提供戒烟服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区县的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吸烟情况、烟草危害相关知识、对控制吸烟政策的态度和控制吸烟能力等相关信息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天津地区医生吸烟率为16.4%,男性吸烟率为37.5%,明显高于女性吸烟率0.4%,吸烟的医生中有73.8%在上班时吸烟,有36.0%尝试过戒烟;调查对象中有60.5%会经常建议病人戒烟,57.1%听说过戒烟药物,但只有7人给病人使用过;大部分医生对医院控烟持支持态度,并对烟草的危害的认知度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对烟草的某些危害存在误区;影响医生吸烟的主要因素有吸烟相关知识、性别以及家中是否可以吸烟。结论天津地区医生的吸烟率较高,为患者提供戒烟服务的意识和技能有待提高,医生的吸烟行为受多个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了解高校大学生性行为特点及筛选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干预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及其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分析研究影响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高危性行为的特点,以年级分层,抽取北京市10所高校的1 783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验证,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策略.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报告率29.1%.性行为报告者中基本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报告率为30.83%.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2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既往有性经历、行为意向强、高风险行为态度、高风险知觉行为控制是该人群发生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0.638,3.677,0.638,0.598,0.243,P值均<0.05).结论 应通过针对性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相关因素的干预,形成良好的行为意向,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职业高中学生吸烟行为现状,探讨吸烟行为优势与执行功能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为开展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四川省2个地区共954名职业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吸烟行为优势与执行功能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职业高中学生的吸烟率为27.2%,其中男生吸烟率高于女生(χ~2=115.04,P0.01),高三学生的吸烟率最高(31.6%),农村学生的吸烟率高于城镇学生的吸烟率(χ~2=8.42,P0.05)。吸烟学生中,初始吸烟平均年龄为15.9岁,平均烟龄为2.9年,有戒烟打算的占29.7%,二手烟暴露率为24.8%。职业高中学生吸烟线索出现可能性是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OR=0.67),吸烟行为发生可能性是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OR=4.36)。结论职业高中学生吸烟情况不容乐观,吸烟行为出现可能性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有影响,净化职业高中学生的环境和减少吸烟行为优势有利于降低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为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为依据,增加既往就医,从就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求医行为意向,既往就医5个方面编制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意向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649例兰州市七里河区0~36月龄婴幼儿看护人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意向模型可解释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意向方差变异的53.8%,结果显示,知觉行为控制(β=0.733,P<0.001)和既往就医(β=0.252,P<0.001)提高了求医意向,主观规范削弱了求医意向(β=-0.094,P<0.001)。此外,就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结论 知觉行为控制、既往就医、主观规范是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这对婴幼儿腹泻求医行为的干预具有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7,自引:5,他引:62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全球青年与烟草调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核心问卷对天津、山东、重庆、广东4个省市200所中学的11978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其中男生32.5%女生13.0%;开始吸烟年龄小于12岁占54.8%:在所有吸烟中,表示目前想戒烟的学生占72.1%;在过去的一年里实际尝试过戒烟的人占6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吸烟、父母吸烟、性别、对吸烟好处的认知和暴露于促烟宣传活动是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显因子。结论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预防教育和干预应尽早开始,并应加强如下控烟对策和措施:积极创造家庭、学校和社区全方位参与和共同行动的无烟环境;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在学校和青少年活动聚集场所禁止设立烟摊,同时加强有关禁止向18岁以下青少年售烟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减少促烟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改变对吸烟看法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考察影响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吸烟行为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四川省乐山市选取2所中学随机抽取1 3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和AMO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吸烟经历者占被试总数的25.6%,其中男生占16.1%,女生占9.5%;初中生占10.1%,高中生占15.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行为经验、知觉行为控制、态度、示范性规范能依次有效预测高中生吸烟行为意向;吸烟行为经验、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指令性规范能依次有效预测初中生吸烟行为意向(P值均<0.05).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索基于性别的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此人群的控烟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 66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知识和态度、行为情况,被动吸烟和健康教育等.采用含潜变量的多群组路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和女生的吸烟尝试率分别为18.5%和7.1%.“同伴吸烟”和“吸烟有害信念”分别是男生和女生尝试吸烟行为的最大影响因素,标准化总效应值分别为0.26和-0.24.“学校控烟教育”对女生的尝试吸烟行为产生消极效应(标准化总效应值为-0.01),而对男生不产生效应;“学校教职工吸烟”对男生“吸烟有益信念”的影响大于女生,标准化直接效应值分别为0.17和0.09.结论 学校开展的控烟干预需将性别因素考虑其中,制定出综合性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阶段转换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广州地区某大学1~3年级在校大学生8138名,以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学生所处的吸烟行为阶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尝试吸烟者和从未吸烟者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不规律吸烟者和尝试吸烟者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规律吸烟者和不规律吸烟者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影响不同吸烟行为阶段转变的因素。结果调查的8138名大学生中,尝试吸烟率、不规律吸烟率和规律吸烟率分别为19.6%、2.0%和1.1%,且三种吸烟行为流行率均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长。人大学后,仍有学生尝试吸烟或成为规律吸烟者。在男大学生,由不吸烟发展为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有大学生的生源、父亲文化程度、吸烟相关知识和信念水平、室友吸烟;由尝试吸烟转变为不规律吸烟的影响因素是非医学生、吸烟相关信念、室友和同学吸烟;由不规律吸烟转变为规律吸烟的影响因素包括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人。在女大学生,由不吸烟发展为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是母亲文化程度、吸烟相关信念、室友吸烟;由尝试吸烟转变为不规律吸烟的影响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室友吸烟和同学吸烟。结论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阶段转变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应根据他们所处的吸烟行为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或控制吸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词查分析我国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大学1~3年级在校大学生8138名,以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学生的一般情况、吸烟相关的知识和态度、以及吸烟行为。结果:8138名调查对象中,77.3%从未吸烟,19.6%尝试吸烟,2.0%不规律吸烟,1.1%规律吸烟。无论是男女大学生尝试吸烟,还是男大学生不规律吸烟,均是城市生源低于农村生源。每月花费超过500元是男性大学生规律吸烟的危险因素。在男大学生,室友、同学吸烟和持支持吸烟的态度是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的危险因素,且OR值依次递增:类似的现象在女大学生中也有发现,但未发现同学吸烟和持支持吸烟态度与女大学生规律吸烟有显著关联。结论:影响男女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因素存在着差异,据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