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里坊制度不仅是一个营建制度,更是统治者维护专制权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城市规模形态、职能组织配置、街道空间形态和城市公共空间等四个方面论证和分析,探索里坊制度下以唐长安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而解析里坊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地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推行里坊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内里坊出现的原因;阐述了邺北城与邺南城里坊的规模和构成特点,以及里坊内的居民生活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客观地探讨了里坊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代都城的条坊制效仿自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在由藤原京向平城京、长冈京和平安京三次迁都的过程中,条坊制度既有历史继承性,也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方法优化案例。本文从城市街坊和道路规划方法、条坊尺度.命名法、坊内分割方式以及宅地分配制度等方面,对于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度的继承与革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里坊制"的建立、发展及背景,阐述了其松懈瓦解的过程,探讨了西方古代城市没有产生"里坊制"的原因,通过分析"里坊制"的出现与否,论述了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换个角度看古代.每个城市都是一处大社区。唐代的长安城.108坊里住着无数业主.政府是唯一的物业管理公司。把社区安全工作做到了无微不至:首先,长安城的坊门实行按时关闭制度,黄昏一到,鼓响八酉,108坊次第关闭,在商高坊墙的保护下,业主们可以甜蜜地入睡;其次,每个坊都有坊正.坊正做罄坊门进出登记和可疑人员排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多堡城镇是堡寨聚落向“里坊制”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现存的多堡城镇聚落及其特点入手,分析中心城堡和一般城堡向里坊制城市的演变过程,指出堡发展的多样性、聚群性、再生性等特征,并比较多堡城镇与“里坊制”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来探讨多堡城镇在“里坊制”城市发展脉络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里坊制的形成及发展,分析了里坊制在唐宋时期的瓦解与改革,并研究了街巷制进入历史潮流的成因,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进步是促使里坊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街巷制取代里坊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07,25(4):90-92
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旧城区建筑特色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佛山历史文化悠久,受地理气候条件、人文因素、社会因素和时代特征的影响和限制,佛山旧城区及其建筑具以下特征:1.城市形态方面街道大多狭窄弯曲,如旧区主要街道升平路幅宽14米,长350米,公正路幅宽12米,长300米。旧城民居群落,承袭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建制,采用里坊式生活组织形式,主街道两旁街、巷、坊、里密如蛛网,形成叶脉状的街坊网,极富特色,典型的如东华里。狭窄的街道两旁多为门市、店铺。商业区内有“前铺后居”、“…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文化》2008,(7):72-75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大唐文化更以其灿烂瑰丽的物质文明和恢宏博大的精神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唐代的长安城是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布局沿袭隋代大兴城实行里坊制度,全城共分为一百零八个坊,坊间有大型道路间隔,各坊形成各自独立的分割单位。全城的工商业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唐代的《唐律疏议》更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法典之一。基于以上原因,关于唐代法律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而笔者将从婚姻制度内容本身出发,加之对时代背景的探究,从制度产生、发展条件到实施后对社会、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唐代婚姻制度的进步之处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古代都城的条坊制效仿自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在由藤原京向平城京、长冈京和平安京三次迁都的过程中,条坊制度既有历史继承性,也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方法优化案例.本文从城市街坊和道路规划方法、条坊尺度、命名法、坊内分割方式以及宅地分配制度等方面,对于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度的继承与革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与城市意象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唐长安和南宋临安城市意象元素的分析,归纳里坊制和坊巷制两种不同规划制度下的城市意象模式特征和形成机制,指出古典坊制和里制瓦解所造成的城市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从区域模式向道路模式转型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诗经》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诗中的"衡门"经"乌头门""棂星门"等演变,至唐代变成了现代概念的牌坊。盛行于汉代、始见于西周的"阙"是牌坊的鼻祖。隋唐时期实行"里坊"制,居民区被道路分割成诸多块,每个块就成了居民区的单位"里坊"。每个里坊外筑围墙,四面设有定时启  相似文献   

16.
任函 《南方建筑》2006,(1):123-125
本文从里坊与居住、街道、水系、商业与贸易几方面来对比分析洛阳新城中心区整体布局与隋唐东都洛阳城里坊制的异同之处,指出新城布局是优化了的里坊型制的抽象,它继承了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且赋予了新时代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7.
郑卫  杨建军 《城市规划》2005,29(10):83-88
认为唐里坊并不是小城镇,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传统的聚居单位;唐里坊之间的大街在内在本质上仍是街道,并非军事隔离带;唐长安大城套小城的城市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城市普遍形态,这种形态的形成是由封闭的里坊制度决定的,不是唐长安的独特形态。比较研究必须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必须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念。城市形态研究必须立足于城市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胡英娜  张玉坤 《华中建筑》2006,24(11):98-101
里坊制度曾是我国城市与农村规划的基本组织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但经过调查与分析.作者认为在许多乡村聚落里至今仍有里坊制度的遗存该文通过分析山西介休市张壁古堡的形态格局与隐含其中的管理制度,发现其具有类似里坊制度的形态模式,进而将里坊与张壁古堡的结构模式进行详细地对比与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与此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张壁古堡中里坊制度遗存至夸的原因.从而揭示其村落营造中的里坊文化。  相似文献   

19.
郑东军  周兰兰 《新建筑》2011,(3):114-117
作为城市防御和管理而形成的里坊制度,其解体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商品经济的影响。从北宋东京城市防御体系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战争、城市管理、城市治安等军事因素与里坊制解体的关系,指出厢坊制管理模式的出现是里坊制解体的首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里坊制度承自西周时期的闾里制,最初指乡村居民的聚居单位,后移入城市,成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里坊制度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建筑学的层面可能在宋代前后的某些城市中部分地消失,而社会学层面则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本文通过对里坊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重新解读,发掘里坊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