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80例丙肝患者,应用α-干扰素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年龄、病理期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经α-干扰素治疗,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32例,有效率为60%.结论 α-干扰素对治疗丙肝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疗效并未达到满意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晶 《中国医药指南》2014,(21):126-127
目的分析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数字抽样选取我院收治的33例慢性丙肝后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以及同期接受治疗的3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肝炎组,均给予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RVR、EVR、ETVR比较无明显差异,SVR比较差异显著,肝硬化组的骨髓抑制以及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炎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代偿期丙肝后肝硬化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其早期应答效果良好,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88例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88例丙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8例患者中,6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68.2%,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α-干扰素治疗丙肝不良反应较明显,因此,临床治疗中要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共60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例,随机分为常规干扰素治疗组、观察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组),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常规干扰素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的应答率高于常规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研究对其PBMC IL-10、IL-12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血清HCV-RNA检查均为阳性,使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48周,检查患者的PBMC IL-12、IL-10水平及谷草转氨酶水平(AST)、谷丙转氨酶(ALT)。结果经过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后,检查患者的PBMC IL-12、IL-10及ALT、AS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给予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0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89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观察治疗后疗效及进行护理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所有患者均完成本次治疗,无一例严重的毒副作用,无一例中途退出,89例慢性丙肝患者持续应答65例,复发20例,无应答4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是最常用的治疗慢性丙肝的方案,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用药过程相应的毒副作用,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进行积极的干预和防治,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同时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参考组患者不接受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参考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7.5%,参考组护理总有效率为67.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干扰素治疗丙肝同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吴双 《中国处方药》2014,(11):93-94
目的 对Ⅰ b 型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研究对其PBMC IL-10、IL-12 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10 年6 月~ 2012 年6月期间收治的Ⅰ b 型慢性丙肝患者100 例,所有患者血清HCV-RNA 检查均为阳性,使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抗病毒治疗48 周,检查患者的PBMC IL-12、IL-10 水平及谷草转氨酶水平(AST)、谷丙转氨酶(ALT).结果 经过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抗病毒治疗后,检查患者的PBMC IL-12、IL-10 及ALT、AST 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Ⅰ b 型慢性丙肝患者,给予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2011年自发呈报系统上报的1 606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对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ADR年份、类型、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06例报告中,男883例,女723例,30~60岁患者最多(72.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43例,新的严重ADR 86例;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占59.95%,其次为肝胆系统损害占10.76%。结论:临床在运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丙肝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ADR,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积极干预和防治,以有效减少和防止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与评估。方法:运用肌肉注射α-干扰素方法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结果:患者总有效果相对提高。结论:α-干扰素是临床治疗丙肝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不仅具有抗病毒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值得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卫梅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154-155
目的观察应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干扰素-α-1b100万U,肌内注射,3次/周;利巴韦林口服,900~1200mg/d;治疗3个月后干扰素治疗剂量改为300万U,肌内注射,3次/周;观察组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哌罗欣)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口服,900~1200mg/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应答率、完全应答率、持续应答率以及无应答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采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哌罗欣)治疗慢性丙肝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2a)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27例因干扰素治疗所致间质性肺炎发生的慢性丙肝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患者预后良好,停药后2~13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为(7.4±1.2)周;2例患者需要长期糖皮质激素改善症状,另外1例患者应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为3.7%(1/27)。27例患者中,轻、中度肺功能损伤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时间平均为治疗后(6.6±1.4)周,重度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时间平均为治疗后(14.6±2.1)周,两者比较重度肺功能损伤患者间质性肺炎出现时间明显早于轻、中度肺功能损害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慢性丙肝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应加强随访,一旦发生间质性肺炎应立即停用抗病毒药物,同时肺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的小儿手足口患者中,抽取37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188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手足疱疹、口腔疱疹)、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见效快、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及评估。方法运用肌肉注射α-干扰素方法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结果患者总有效率相对提高。结论α-干扰素是临床治疗丙肝最常用及最有效的药物,不仅具有抗病毒性,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朱顺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65+68-65,68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5例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本组5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中,经积极救治病情进一步加剧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病死率为20%。结论:在治疗慢性丙肝时应药物治疗联合应用避免单独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对于可疑间质性肺炎常需要外科手术或经胸腔镜肺活检病理确诊,但有一定危险性。临床医生应熟悉和掌握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40例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观察组(7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的同时采用保妇康栓进行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发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观察组白带增多、尿痛以及腰酸等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顼炎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药物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1月NEnglJMed杂志发表的两项临床研究表明,联合使用先灵-普劳公司的利巴韦林(ribavirin,Rebetol)胶囊及α干扰素(IntronA)无论对未治疗过的还是曾用α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丙肝患者,都比单用α干扰素更为有效。在包括912例第一项研究中,慢性丙肝患者随机接受sc3MIU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_1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治疗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α-2a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_1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清除、ALT复常率以及HBV-DNA阴转率要高。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_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结果治疗后24例(80.0%)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阴,谷丙转氨酶(ALT)由治疗前(156.9±67.8)U/L降至(49.8±18.6)U/L (P<0.05),血糖及其他指标变化不大。结论α-干扰素对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择医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各41例,甲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乙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丙组则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丙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低热、头痛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经过相应处理后恢复。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