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D2—4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结直肠癌及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VEGF—C和D2—40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中VEGF—C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VEGF—C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瘤周淋巴管密度(LDV-pt)显著高于瘤内淋巴管密度(LDV—it)和正常组织淋巴管密度(P〈0.05)。瘤周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瘤内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可能在结直肠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结直肠癌瘤周淋巴管密度和VEGF—C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淋巴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管生成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较多且可以肯定的是VEGF家族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可以诱导VEGF—C的产生进而促发淋巴管生成,进一步深化了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一些特异性强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相继发现,如:VEGFR-3、LYVE-1、Pwxl、D2—40等,也为研究淋巴管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的分子发生机制,阐明淋巴管生成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将为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VEGF-C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结肠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取55例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C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5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61.8%,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5);结肠癌组织中VEGFR-3表达的阳性率为69.1%,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经计数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并且LMVD与VEGF—C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VEGF—C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使癌组织中LMVD增高.对肿瘤细胞发生淋巴道转夥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长因子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VEGF—C的表达,应用CD34标记肿瘤内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对VEGF—C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内MVD以及预后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和MVD明显增高;VEGF—C阳性组和高MVD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以及3年、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C与MVD呈正相关。结论: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可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VEGF—C阳性、MVD增高可作为食管鳞癌淋巴转移增加以及预后差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和术后复发的最主要转移方式之一,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淋巴管的增生,其在胃癌组织中高度表达,研究显示VEGF与胃癌淋巴管的生成有关,阻止淋巴管的生成对肿瘤转移有重要的意义,抑制VEGF及肿瘤淋巴管形成将影响肿瘤组织的增生和扩散,利用VEGF抗体及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肿瘤转移.本文就VEGF与胃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以及降低胃癌复发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淋巴道和血道转移是肿瘤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故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的克隆以及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的发现,在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方面有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调节淋巴管生成的主要因子,在许多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结合后,可特异性作用于淋巴管内皮,刺激淋巴上皮增殖,诱导瘤内或瘤周围淋巴管生成和/或扩张,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C和VEGFR-3促使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对抗研究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转移的靶点。二者间关系密切,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淋巴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管生成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较多且可以肯定的是VEGF家族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可以诱导VEGF-C的产生进而促发淋巴管生成,进一步深化了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一些特异性强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相继发现,如:VEGFR-3、LYVE-1、Prox1、D2-40等,也为研究淋巴管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的分子发生机制,阐明淋巴管生成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将为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淋巴管转移是胃肠道肿瘤最基本的转移途径,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和对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发现,淋巴管对胃肠道肿瘤淋巴管转移极其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信号转导通路与淋巴管生成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向区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中VEGF家族的新成员VEGF—C和VEGF—D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 C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初步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 3 5例甲状腺癌和 1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VEGF C蛋白的表达 ,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皆有VEGF C的表达 ,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 C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 ,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VEGF 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 ,有利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VEGF C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甲状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不仅参与了正常胚胎淋巴管发育、组织修复,而且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VEGFR3在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地位。抗肿瘤淋巴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并证实阻断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栾宁  王雪峰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9):1805-180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特异性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大量研究显示VEGF—C在肿瘤生长、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肿瘤淋巴管生成有关。现就VEGF—C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Syk和VEGF-C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Syk和VEGF—C蛋白的表达及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中Syk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胰腺组织表达Syk蛋白,在慢性胰腺炎中有中等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77.8%;在胰腺癌中阳性率为27.5%,大多数呈中等或弱阳性表达,与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2,P=0.0079);Syk蛋白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无显著性差异;与TNM分期有关,Ⅰ~Ⅱ期组表达明显高于Ⅲ~Ⅳ期组(P=0.0245)。胰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率为72.5%(29/40),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VEGF—C蛋白阳性组,淋巴结转移(P=0.0398)增多。Syk和VEGF—C具有关联性。结论Syk蛋白在胰腺癌中表达缺失,并与胰腺癌的发展有关;VEGF—C参与胰腺癌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调控,促进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两者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机制与淋巴道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也是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因素。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肿瘤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 ,统计表明 :大多数上皮起源的肿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 ,且发生较早。如 5 0 %以上的乳腺癌有淋巴道转移 ,且早期以淋巴道转移为主 ,区域引流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 ,前哨淋巴结活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对肿瘤淋巴道播散与转移机制的研究甚少 ,新近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存在新生淋巴管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 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3例胃癌石蜡标本中VEGF-C、VEGF—D及VEGFR-3在蛋白水平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28例冷冻标本在mRNA水平的表达,分别应用VEGFR-3单抗与CD34单抗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管和血管计数。结果:免疫组化结果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D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阴性组,P=0.018,P=0.032。VEGF-C/D阳性组淋巴管记数均高于阴性组,P=0.001,P=0.007。VEGF-C/D的表达均与淋巴管计数相关,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吻合,VEGF-C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结论:VEGF-C、VEGF—D与胃癌周围淋巴管生成及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有可能成为胃癌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紫罡  巴彩霞  王卫 《中国肿瘤》2012,21(4):285-288
淋巴道转移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普遍认为,VEGF-C是特异性淋巴管生成因子,可促进血管、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全文对VEGF-C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肿瘤的淋巴转移是最常见、最基本的途径.故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中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现综述VEGF家族分别与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以及抗血管、淋巴转移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VEGF—D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类肝素酶mRNA和VEGF—D的表达。结果:类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高中分化、Ⅰ~Ⅱ期的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的表达明显比低分化、Ⅲ~Ⅳ期减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类肝素酶表达明显比无淋巴结转移组增高(P〈0.01)。VEGF-D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类肝素酶阳性表达组VEGF—D表达显著高于类肝素酶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类肝素酶促进了胃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和血管、淋巴管生成,可作为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淋巴管是人类癌症发生转移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VEGF—C(VEGF—D)/VEGFR-3信号系统的研究和综述,讨论了该信号系统是调控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以及阻断该信号轴。  相似文献   

20.
侯亚超  邓靖宇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4):1608-1611
淋巴管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淋巴管生长因子和淋巴管标志物的发现,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D(VEGF-C/D)及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肿瘤经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VEGF-C/D的表达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癌周淋巴管密度、生存率、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动物模型与体外实验研究显示,抑制VEGF-C/D表达在胃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就VEGF-C/D及其受体与胃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