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2.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3.
脉为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在中医最早的典籍中即已出现,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完善,脉的含义由最初的“血理分衺(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则补充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在对“脉”和“气血”不断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络概念.由脉的本义及学术演变审视经络的现代研究,存在着“舍血取气”的不足.研究脉的本义、学术演变及其与经络概念的源流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术语标准化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络脉之脉与血脉之脉的源流异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长期倍受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难题 ,尤其使中医初学者感到十分困惑。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医学和文学著作分析 ,经络与血脉应是古代医学家在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由于古代一词多义的使用以及经络与血脉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所以造成了后人认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1 古“脉”字含义的演变中国古代医学“脉”的概念一直比较含糊 ,并无确定之定义 ,人体各种传导、联络系统均可用“脉”来表示。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经与脉关系是揭示经络原理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彤  潘桂娟 《陕西中医》2008,29(2):195-197
目的:探讨经—脉关系:理解经络原理的关键问题。方法:从经典著作入手,参阅当今学者观点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不仅"经"与"络"统一于"脉",而且经络的气血运行功能与脉动的联系十分密切。脉的基本含义是节奏性运动,而非管道性约束。脉象可视之为经络状态的表征,理解经—脉关系是揭示经络系统微观生理机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2):18-18
1.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多循行于深部分肉之间,络脉循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相似文献   

7.
人体的组织器官保持相对协调一致,进而完成日常的生理活动,关键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实现.经络系统详于头面躯干部,略于脑内,且循行路径模糊,影响临床取穴和疗效,限制针灸学科的发展.结合经络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脑内经脉”的假设,希望充实完善经络学说,为针灸效应及脑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发展经络理论、阐明针灸治病机制做一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经络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01-1001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存在于内部,贯穿上下,  相似文献   

9.
林磊  图娅 《针刺研究》2011,36(5):380-382
有学者认为,古人在脉诊的基础上发现了经脉。但本文分析认为,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主要从六方面分析:①早期脉诊部位与病位数量差异巨大,很难一一特定对应;②最早的脉诊部位之一———手少阴经神门处,与早期的经脉循行并不对应;③以手阳明经的上下脉对应关系推论其它经脉,是以偏概全;④以络脉为例证明经脉与脉诊的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⑤同为经脉系统的奇经八脉不符合标、本脉规律;⑥既然少数民族医学中有上下对应脉诊,为何没有类似经脉的论述。通过分析认为,不是通过脉诊发现了经脉,而是经脉理论促进了脉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秋天,仿佛迎来了关于经脉经络的讨论、研究的收获季节。先是严健民先生的《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一书出版(序见本刊2011年1期),随后是刘澄中先生的《扁鹊经脉医学.经脉现象与经络实质研究六十年纵览》一书也将发排出版,寄来多篇书稿,同样望我能写上篇序。十月份,则是安徽中医学院和经络研究所举行  相似文献   

11.
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633-634
在苗族医生特别是在西部苗医中广泛流传着“四大筋脉”的说法,但在过去对苗医理论的研究和整理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模糊概念。笔者在对各地苗族医药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东、中、西部的上百名苗族医生,虽然各地苗医对四大筋脉的说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内涵基本相同,不过普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够清晰和系统,这可能与大部份苗族医生的文化水平不高和传承不一有关。通过反复的印证和探讨,笔者对这一苗医生理学说有了一定的认识,兹将其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经化瘀活络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科门诊部收诊的430例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将86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5例,对照组给予草木犀流浸液片、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应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舒经化瘀活络法给予大活络胶囊口服,1个疗程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3个疗程时对比最终治愈率及治愈时间。结果:1个疗程时,治疗组愈显率74.42%高于对照组的3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等症状、体征评分及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后,治疗组最终治愈率97.67%优于对照组的81.39%,治疗组平均用时(10.79±3.17)d,较对照组的(15.79±3.63)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治疗期间,2组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经化瘀活络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可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改善血液流变性,缩短病程,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Until now, even though in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primo vascular system (PVS) during these years, no statistical data on primo vessels and primo vessels in lymph flow have been available. Recently, the gener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rimo vessels in lymph vessels around the abdominal aorta were identified from microdissections of tissues from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with Alcian blue staining, primo vessels in lymphatic vessels could be definitely identified under a digital microscope. The micro-dissected specimens in situ reveal rod-shaped nuclei stained by Acridine orange. The blue-stained nuclei, which were distributed in a broken-lined stripe, formed a tube structure of about 20 μm in diamet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uclei of two cells on neighboring aligned stripes, which is also the diameter of the micro tube, was measured to be about 5~10μm.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primo vessels was 2.4 mm, with the longest being 5.6 mm.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primo vessel was 50 μm,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s of the primo and the lymph vessels were 26.0 μm and 258.5 μm, respectively. Occasionally, without the use of Alcian blue staining, milk-white transparent primo vessels were observed floating in lymph vessels. Thus, we suggest that the PVS migh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function connected with the lymph system. We also expect the traditional Korean meridian system to leave its invisible world during the last thousands of years and soon enter the visible scientific world.  相似文献   

14.
鹿筋胶原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鹿筋胶原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通过小鼠足肿胀、耳廓肿胀、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实验研究鹿筋胶原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研究鹿筋胶原的镇痛作用。结果:鹿筋胶原能有效的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腹腔因醋酸导致的炎性渗出;同时提高热板法、扭体法所致的小鼠痛阈,延长疼痛潜伏期。结论:鹿筋胶原具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与血脉别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小雨  王行宽 《中医杂志》2005,46(9):646-648
用中医五行学说"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方法,通过对肝木"木曰曲直"特性的理解,由"肝为生命之源者考释,血脉类木之形、寓木之性(木之柔韧,木之条达,木之生发)",从多角度对肝与血脉的关系做了阐释,认为肝亦可以主宰统摄一身之血脉,为从肝治疗血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综观历年来的文献报道,在谈到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时,多强调医生的干预因素,如针刺手法,针刺激强度等,鲜有系统论述患者机体状态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在针刺中作用的。目的:立足中医基础理论,探讨经络、腧穴、疾病、证候与植物神经关系,为影响针刺得气的机体因素提供部分科学依据。方法:以"植物神经"或"自主神经"且"针灸"或"针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得到587篇文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42篇。结果:在影响针刺疗效的机体因素中,经络、腧穴、疾病、证候与植物神经关系密切相关。结论:有必要在明晰经络、腧穴、疾病、证候各自与植物神经的关系的同时从患者整体角度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CER(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比较效益研究)研究,为临床医生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述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等,分析1989~2007年期间与何首乌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归纳汇总何首乌的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何首乌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相合之处。何首乌性温味苦涩,温能补肝,苦能补肾,收敛精气。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久服延年不老”与延缓衰老;“入血分,消痰毒”与调节血脂;“止心痛,益血气”与抗心肌缺血;“调气血,泻肝风”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专入肾,益精髓”与提高学习记忆;“补肝肾,入肝肾脾经”与增强免疫等。②与何首乌“乌须发”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③生何首乌、制何首乌功效不同,药理研究应根据其功能主治加以辨别。结论:何首乌现代药理研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一定的相吻之处,这为合理阐述何首乌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何首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茵萍 《中国针灸》2000,20(6):375-377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治疗经筋病的主要取穴方法,它反映了经筋病多以局部、近部取穴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时,它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笔者从经筋病的原因、病位、病变特征以及诊断注意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痛为腧”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病变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运用奇经理论 ,初步探讨奇经冲任督脉辨治在女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 :冲任督脉在女性生殖机能中的生理、病理 ,在不孕症中的证候特征及其证治法则与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多途径的,尤其对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综合调节作用,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疗疾病整体调整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