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p16基因突变及mRNA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31例ESCCp16基因突变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31例ESCC有6例发生基因突变,3例发生基因纯合性缺失,p16基因mRNA表达癌组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癌组织中p16基因变异组mRNA表达显著低于p16基因正常组(P<0.05),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无显著性相关。结论p16基因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与ESCC发生有关,但单纯检测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预测ES-CC患者预后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R和p53蛋白表达与ESCC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ESCC中ER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47例ESCC中,ER阳性者19例,其表达率为40.4%(19/47);生存期大于5年组与生存期小于5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表达者29例,表达率为61.7%(29/47);其阳性率在淋巴结有无转移,病人生存期长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ER阳性ESCC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ER阴性ESCC,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ER阳性的食管癌与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ER及p53蛋白的表达与ESCC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生存素、抑癌基因p16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与骨肉瘤的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及15例正常骨质标本的生存素蛋白和p16蛋白表达。结果生存素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骨软骨瘤和正常骨质(P〈0.05),在肿瘤的侵袭转移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p16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骨软骨瘤和正常骨质(P〈0.05),在肿瘤的病理分级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骨肉瘤p16蛋白表达阳性、阴性组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9%和66.7%(χ^2=0.142,P=0.707),经统计学分析,生存素蛋白和p16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r=0.094,P=0.509)。结论凋亡抑制蛋白生存素在侵袭转移的骨肉瘤组呈高表达;抑癌基因p16在骨肉瘤中随着病理分级的降低,阳性表达率有降低趋势。提示凋亡抑制蛋白生存素、抑癌基因p16在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环节中起重要作用,测定生存素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测定p16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将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P16蛋白表达在预测尖锐湿疣癌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XY  Lai W  Zhu HL  Su ZL  Guo SZ  Lin SX 《癌症》2004,23(11):1346-1349
背景与目的:尖锐湿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有3%~10%的尖锐湿疣可发生癌变。目前未见关于预测尖锐湿疣癌变的报道。已发现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是导致尖锐湿疣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观察p16基因的表达产物———P16蛋白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尖锐湿疣及其癌变的内在联系。方法:取30例正常皮肤(对照组)、35例尖锐湿疣和10例尖锐湿疣癌变组织,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全部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尖锐湿疣组与正常皮肤组P16蛋白的表达以弱阳性为主,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2)湿疣癌变组P16蛋白的表达以阳性及强阳性为主,与正常皮肤组和尖锐湿疣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尖锐湿疣患者P16蛋白阳性或强阳性表达提示有癌变的可能。检测P16蛋白表达是预测尖锐湿疣癌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TEN和p16抑癌基因在胆管癌和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及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PTEN、p16基因蛋白在63例胆管癌及胆囊癌石蜡标本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胆管癌PTEN和p16阳性表达为42.4%和36.3%,低于胆囊癌的43.3%和46.6%(P>0.05);胆囊癌组低分化组p16表达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组(P<0.05);PTEN表达与分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和PTEN基因在胆道恶性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表明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多基因变异或缺失。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组织中p16基因变异及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新  魏钦俊  姜玉章 《肿瘤》2005,25(4):366-369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纯合缺失、突变和甲基化的改变及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缺失分析、PCR-SSCP及甲基化敏感内切酶-PCR分析方法检测p16基因在39例乳腺癌组织变化状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9例乳腺癌组织有6例出现p16基因纯合缺失,3例发生p16基因突变,p16基因变异频率为15.4%,5'CpG岛11例发生甲基化,甲基化率为28.2%.10例良性乳腺病组织中未发现p16基因改变和甲基化.p16基因变异频率、甲基化状态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16基因变异、甲基化是乳腺癌中常见的分子改变,它们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p53基因杂合性缺失(LOH),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56例ESCC中p53基因LOH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56例ESC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7 %(34/56),它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家族史无关(P>0.05),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81.0 %(17/21),48.6 %(17/35);生存率低于3年组和高于3年组的p53阳性表达率为73.9 %(17/23),46.4 %(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3基因LOH率为80.5 %(33/41),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3年生存率有相关性(P<0.05)。p53基因总突变率为76.8 %(43/56),突变位于17号染色体第4外显子者5例,第5外显子者23例,第6外显子者1例,第7外显子者4例,第8外显子者7例,有3例在内含子。p53基因突变/过度表达率为46.4 %(26/56),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55.4 %(31/56)。结论 p53基因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伴有p53基因LOH/p53蛋白过度表达的3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53蛋白阳性表达的ESCC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判断食管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INK4a和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共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前期实验中p14ARF和p16INK4a蛋白共表达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35例,共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称为(p14 p16)阴性组和(p14 p16)阳性组.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对两组患者癌组织INK4a和ARF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p14 p16)阴性组有18例发生INK4a基因甲基化,(p14 p16)阳性组有2例发生INK4a基因甲基化,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14 p16)阴性组有8例发生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14 p16)阳性组有2例发生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INK4a和ARF基因异常申基化相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肺癌组织INK4a基因甲基化是导致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的重要机制;INK4a和ARF基因甲基化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16基因蛋白表达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导管内癌、40例重度乳头状瘤病、40例轻度乳头状瘤病、2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基因蛋白在导管内癌组表达阳性率为40.0%,重度乳头状瘤病组为52.5%,轻度乳头状瘤病组为72.5%,正常乳腺组织为92.0%,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018,P<0.05;导管内癌组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257,P>0.05;导管内癌组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合并与轻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424,P<0.05;p16基因蛋白表达强度在四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3.474,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表达异常在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可为乳头状瘤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较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p5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P-gP、p53基因及细胞凋亡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和TUNEL法检测83例BTCC的P-gP、p5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在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阳性表达率为71.08%,p53阳性表达率为50.60%,AI为1.4335±0.3863;P-gp阳性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及AI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而增高,均有显著性(P<0.05),p53阳性表达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1),AJ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检测P-gp可指导BTCC的化疗药物选择,p53高表达、细胞凋亡指数增高与BTCC的进展有关,P-gp、p53及AI高表达者预后及疗效差,p53可作为BTCC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