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急诊PCI结果及死亡原因。 结果 死亡18例(3.8%),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支病变8例,2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3例;死亡原因:心原性休克9例(50.0%),心脏破裂4例(22.2%),无复流2例(11.1%),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死于呼吸衰竭、顽固性心室颤动各1例(5.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术期心原性休克、心脏破裂为主要死亡原因。多支病变、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 0例 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 12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4 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9枚 ,手术成功率 92 .5 %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5 % ) ,其中脑出血 1例 ,心室颤动 1例。结论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行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 252例,将未发生心肌再梗死的患者2 176例作为无再梗死组,发生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再梗死组,对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4%,且以男性为主。与无再梗死组比较,再梗死组糖尿病患病率和入院时血糖水平较高,心功能较差、血管狭窄程度较重,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较差,术后血栓形成和夹层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密切相关。结论高龄、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是早期再梗死的高危因素。针对合并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应进行积极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凝新视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于接受PCI的患者,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术前抗凝不充分,术中及术后容易出现血栓,导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术中充分进行抗凝可防止术中出现导管内、冠脉内及支架内血栓;而术后充分抗凝则可避免患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因此,PCI围手术期的抗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科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08例,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发生心室纤颤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发生心室纤颤)和对照组173例(未发生心室纤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压、血常规、心电图、入院血糖、电解质、CK-MB、肌钙蛋白T(cTnT)、胸痛发作到PCI时间、术前及术中用药等。观察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患者及PCI术后不同IRA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结果 208例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为16.8%(35/208)。观察组患者CK-MB、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间心室纤颤发生率比较:IRA血流TIMI 3级TIMI 2级TIMI 1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诊PCI的AMI患者围术期心室纤颤的发生有关。结论 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是急诊PCI的AMI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产生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mecical outcomes study heslth status short form,SF-36)中的经历维度评估患者的疲乏状况,同时收集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况等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疲乏状况占75.9%.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90min未通补救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2例AMI患者分别行直接PCI术(38例)和64例接受rtPA(爱通力)或尿激酶静脉溶栓,限定自溶栓开始后90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一个月后的左室射血分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静脉溶栓和90min内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直接PCI组再通率为94.7%(36/38),静脉溶栓 补救PCI组90min溶栓再通率为31.3%(20/64),补救PCI再通率为95.5%(42/44);直接PCI组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再流现象,补救PCI组1例出现无复流,静脉溶栓再通到择期介入治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闭塞;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1例,补救PCI组2例出现血尿。延迟PCI组1例出现脑出血后死亡。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直接PCI组平均为58.2%,静脉溶栓未通 补救PCI组57.4%,溶栓再通 延迟PCI组为61.3%(P>0.05)。12h以内再通者LVEF为63.2%,12h以后再通者LVEF为51.3%(P<0.05).结论静脉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CI是合理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9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n=45)和对照组(n=45)。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监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 0~2级,即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1.10%(5/45),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8.90%(4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6.66%(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在AMI急诊PCI围术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脉,又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达到真正意义上挽救心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术前抗栓治疗关系密切,但至今还没有理想的临床指标评价PCI术前的抗栓治疗效果。Sonoclot是一种以血液黏度为基础体外实时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方法。本研究拟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前进行Sonoclot检测,评价Sonoclot指标与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寻找可以评价PCI术前抗栓疗效的指标。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收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根据PCI术后心肌标记物升高至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与否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使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coagulation&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SCA,SIENCO,Inc,USA)完成ACT(activited clotting time,激活凝血时间)、CR(clot rate,凝血速率)、PF(platelet function,血小板功能)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共入组患者246例,其中,男性163例(66.3%),女性83例(33.7%),年龄分布于27~87岁之间,平均(64.3±11.2)岁。其中119例(48.4%)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与未发生者相比,性别、术中肝素用量、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Sonoclot测得的肝素化前CR(gbCR)在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1.32比19.83,t=-2.000,P<0.05)。进一步按照gbCR的75%分位数(gbCR=24)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果显示,gbCR高于四分位数患者围手术期心梗风险明显增加(OR:1.94,95%CI:1.05~3.59,P=0.04)。对性别、年龄、BMI、多支血管病变、肝素用量、PT值、FIB值、gbCR等多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bCR是PCI围手术期心梗的独立预测因素(OR=2.36,95%CI:1.05~5.28)。结论肝素化前CR值与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对该指标的监测可能会预测PCI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期减少老年ACS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2471例年龄≥60岁的ACS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全程规范化护理。包括迅速准确的术前准备、周密协调的术中配合、严密的病情监护、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娴熟的护理急救技术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结果2471例患者住院期间共死亡34例(总病死率1·4%)。PCI术后并发迟发性心脏压塞3例(0·1%),迷走神经反射32例(1·3%),股动脉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6例(0·2%),局部较大血肿(大于3cm×3cm)19例(0·8%)。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老年ACS患者围术期规范化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是ACS介入治疗围术期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来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202例,发病时间在12h内(其中13例〉12h但〈24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202例患者中195例(96.5%)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02例患者置入263枚支架。13例发生无血流现象,其中5例死亡。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7例,23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195例患者症状缓解,顺利康复,无心血管事件发生。202例患者中7例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3.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诊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初次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直接PCI组(A组,35例)及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30例)。比较分析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1)住院期间直接PCI组的平均住院天数(d)、出血率(%)、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塞(%)、心源性死亡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2)随访期直接PCI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组(P<0.01),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0.01)。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209例发病在12h内的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3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2例,其中梗死相关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患者(分叉病变组,BF)247例(20.4%),为非分叉病变的患者(非分叉病变组,NBF)962例(79.6%)。观察BF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急诊PCI的成功率及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BF组和NBF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Ⅲ~Ⅳ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变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BF组中220例(89.1%)只在主支置入支架,102例(41.3%)应用导丝保护边支,27例(10.9%)主支及边支均置入支架。BF组与NBF组主支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比98.2%,r=2.10,P=0.15),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比3.2%,x^2=1.53,P=0.22),术后1年随访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2%比12.5%,x^2=0.51,P=0.48)。结论AMI患者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急诊PCI治疗有较高成功率,近期及远期疗效与AMI患者非分叉病变类似。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延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院2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疗或接受介入治疗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直接急诊PCI治疗组(急诊组)75例,延迟PCI治疗组(延迟组)73例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128例.收集并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存活出院的患者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于出院第12~48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基线资料急诊组ST段抬高例数高于其他两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急诊组和延迟组.平均随访4.3±2.7年(1.8~7.5年),完成随访247人(89.5%).随访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延迟组为57.4%±3.4%,急诊组为59.3%±7.5%,对照组为54.7%±4.1%.延迟组死亡1例,急诊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14例.与对照组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与急诊组相比,其左心室功能改善及远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再流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预测因子.结果 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随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闭塞处影象学为Ⅰ型病变、Ⅱ型病变、Tapered病变、Cut-off病变以及Tapered-cutoff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0.84、0.65、0.23与0.75,Fade-out病变、Floating-thrombus病变、Dye-stasis病变以及Big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正相关,OR值分别为4.78、1.19、1.16与1.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预测因素有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以上、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fade-out病变等.结论 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有大量血栓并向近段延伸的病变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发生的造影影像独立预测因素.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等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发生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具备以上临床与造影影像特征的患者为发生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与直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4例首次ST段抬高AMI(STelevationmyocarialinfarc-tion,STEMI)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直接PCI治疗)和联合PCI组(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直接PCI治疗)。PCI术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观察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测定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计算冠脉造影灌注积分(APS)和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评估心外膜血管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两组患者介入术前IRA通畅率、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进行比较。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ST段回落程度与APS的相关性。结果PCI术前联合PCI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68.8%比37.6%,P<0.05),其中完全再通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比21.9%,P<0.05);联合PCI组心肌再灌注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71.9%比37.4%,P<0.01),其中完全心肌再灌注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比21.9%,P<0.05)。PCI术后两组IRA的TIMI血流3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6%比87.5%,P>0.05),但比较TM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8%比75.0%,P<0.05),其中TMP3级有明显差异(65.6%比37.5%,P<0.05);联合PCI组APS10~12分(心肌完全再灌注)与直接P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出院前联合PCI组的LVEF值明显大于直接PCI组。联合PCI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直接PCI组。线性回归分析评价ST段回落程度与APS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1,P<0.001),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严重出血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结论联合PCI术较直接PCI术可获得更好的IRA开通、心肌组织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的明显改善。APS结合TIMI血流分级和TMPG可较好地完整评价心外膜血管和心肌灌注情况,并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复制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现象,提供更为接近人类心血管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模型。方法小型猪20头,雌雄不限,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LAD)无复流。监测心电图变化。结果(1)制模共有16头小型猪成活,其中14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为70%。(2)小型猪在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较闭塞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PRI)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较闭塞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整个实验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的演变均出现类似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模型是无复流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