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间心内科住院首次诊断为AMI患者共376例,根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和房颤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76例AMI患者中,新发房颤46例,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更大,脑利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峰值、TIMI评分、Killip分级更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s-CRP(OR值:3.429、95%CI:1.384~8.496、P=0.008)、肌钙蛋白峰值(OR值:1.014、95%CI:1.003~1.024、P=0.010)和TIMI评分(OR值:1.251、95%CI:1.020~1.534、P=0.031)与新发房颤相关。结论 hs-CRP、肌钙蛋白峰值、TIMI评分为影响AMI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598例接受PPCI的AMI(包括STEMI和NSTEMI)患者,依据PPCI前后IRA血流状况分为三组:A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Ⅲ级;B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0~Ⅱ级,PPCI后IRA血流TIMI Ⅲ级;C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0~Ⅱ级,PPCI后IRA血流TIMI 0~Ⅱ级,同时检测各组NLR以及相关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LR、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hs-CRP、NLR和cTnT值最低,而LVEF值最高;C组患者hs-CRP、NLR和cTnT值最高,而LVEF值最低,且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者更常见;C组患者死亡率最高,与IRA血流恢复不佳、NLR升高独立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IRA血流状态独立相关,高NLR预示PPCI前后IRA血流TIMI 0~Ⅱ级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NLR是IRA血流状态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高NLR预示AMI患者预后更差,其对行PPCI的AMI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HDL-C比值(MH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28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58例和非房颤组230例。房颤组又根据MHR截断值分为高MHR组45例,低MHR组13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ROC曲线分析MHR对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入院时心率、MHR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升高,男性、H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R对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具有最强的预测价值(OR=2.928,95%CI:1.325~10.298,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765~0.880,P0.01),最佳截断值为0.43,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77%。高MHR组住院期间新发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HR组(46.8%vs6.8%,P0.01)。结论 MHR可独立预测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对患者危险分层及指导早期预防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肌梗死28 d后)出现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全部212例因AMI入住长征医院治疗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心肌梗死1年内后续治疗、转归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患者恢复期新发房颤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5,OR=5.61),高血压病(P<0.05,OR=5.8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OR=6.3),未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P<0.01,OR=6.01),糖尿病(P<0.05,OR=3.59)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P<0.01,OR=6.1)等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恢复期出现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病,LVEF降低,未行急诊PCI术,糖尿病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危险因素。方法:788例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其中16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对照组,其余62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且LVEF≤40%患者为CHF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探讨老年患者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快速心房颤动比例显著增高,收缩压、血清尿酸、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也增高,且增高程度随心功能恶化而加重;但CHF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CHF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快速心房颤动、高尿酸血症、贫血、肾功能不全、hs-CRP和NT-proBNP增高是老年患者发生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CHF受多个危险因素的影响。血清肌酐、hs-CRP和NT-proBNP水平可能部分反映老年CHF患者的病情严重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时QRS波宽度(QRS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132例老年AMI患者入院时的体表心电QRSw、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血浆B型脑钠肽(BNP)、hs-CRP;记录入院时的心脏超声指标等;记录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情况。按照不同QRSw(Ⅰ组:60~80 ms、Ⅱ组:80 ms且100 ms、Ⅲ组:≥100 ms)、不同hs-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分组。结果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梗死面积、hs-CRP、BNP及c Tn I明显升高(P0.05)、而LVEF则降低(P0.05);与hs-CRP6.68 mg/L组相比较,hs-CRP≥6.68 mg/L组QRSw、BNP明显升高(P0.05),而LVEF则降低(P0.05);与LVEF≥48.6%组相比较,LVEF48.6%组QRSw、hs-CRP、BNP明显升高(P0.05);QRSw与hs-CRP、BNP、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血浆hsCRP、BNP水平增高、LVEF降低与QRSw增宽密切相关;QRSw增大、血浆hs-CRP、BNP水平增高、LVEF降低、梗死面积较大是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随着QRSw增大,血浆hs-CRP逐渐增高,而左心功能下降,QRSw亦是A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我院心脏监护室的患者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93例,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房颤(AF)分为房颤组(n=43)和非房颤组(n=250)。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 (1)AMI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新发房颤的比例为14.7%;(2)房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且平均年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低于非房颤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可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OR4.918,95%CI1.662-14.549,P=0.004)。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及指导早期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125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新发房颤(NOAF)的关系。方法选取24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律情况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204例和NOAF组3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CA-125、脑利钠肽(BNP)、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A-125、BNP、NT-ProBNP、hs-CRP水平对AMI患者NOAF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血清CA-125水平与BNP、NT-ProBNP、hs-CRP水平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AMI患者NOAF预测因素。结果窦性心律组与NOFA组性别、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AF组血清CA-125、BNP、NT-ProBNP、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血清CA-125水平与BNP、NT-ProBNP、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CA-125、BNP、NT-ProBNP、hs-CRP水平诊断AMI患者NOA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760,0.874,0.876,诊断分界点分别为31.94,8.27,1.36,20.35,敏感度分别为87.10%,74.20%,96.00%,86.30%,特异度分别为86.80%,68.40%,71.10%,81.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心房内径、CA-125、BNP、NT-ProBNP、hs-CRP是AMI患者出现NOAF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NOAF患者血清CA-125表达上调,血清CA-125水平可能作为预测AMI患者NOAF发生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MAU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42例)和高血压合并MAU组(38例)。比较两组病人相关临床因素,分析NLR、hs-CRP与MAU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病人发生MA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MAU组的收缩压及MAU、NLR、hs-CR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01),NLR、hs-CRP、尿白蛋白/肌酐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生MAU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LR的OR值最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NLR、hs-CRP均与MAU呈正相关(P0.05),其中NLR与MAU相关性最强(P0.001)。结论 NLR高、hs-CRP是高血压病人出现MAU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病人发生早期肾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NLR、hs-CRP均和MAU呈正相关,但NLR与MAV的相关性要强于hs-CR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心脏科门诊新发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 定义LVH为:女性患者 LVMI≥110 g/m2,男性患者 LVMI≥135 g/m2,根据LVMI将入选者分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LVH组,n= 198)与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non-LVH组,,n=282)。同时均检测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应用SPSS软件分析NLR与高血压患者LVH的相关性。结果 1、与高血压无LVH组比较,高血压合并LVH 组NLR水平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NLR水平与LVMI呈正性相关(r =0.411,P<0.05) 。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收缩压、空腹血糖、血尿酸及血肌酐等因素后,NLR仍是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50, 95%CI: 1.720~3.210, P<0.05)。结论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NLR水平与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比较明显升高;NLR升高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黎鹏  何立  张光宇  张卫  雷红 《心脏杂志》2015,27(1):23-026
目的:监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项指标在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明确为冠心病的220例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6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80例。分别监测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hs-CRP,血小板计数(PLC),MPV,计算NLR,分析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与3项指标的关联性。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WBC、NLR、MPV、hs-CRP在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中三者亦有统计学差异,冠脉狭窄愈严重,NLR、hs-CRP及MPV愈大(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s-CRP是UAP及AMI的危险因素,NLR和MPV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MPV、hs-CRP与冠心病临床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8):731-735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探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AMI住院的7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房颤病史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76例)和对照组(668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新发房颤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室率、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价分析示C指数为0.796(95%CI:0.742~0.850),校正曲线显示实际预测能力与理想的预测能力较为接近。结论:年龄、心室率、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评估新发房颤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入院确诊后被记录到的新发房颤(住院期间任何被记录到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39例与非新发房颤组177例。住院期间全程实行24 h的心电监测,记录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各项数据差异,据其在住院期间有没有出现新发房颤的情况,分别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新发房颤组,对比两组数据,找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出现新发房颤的可能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期间出现了新发房颤39例(18%),两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级是引起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AMI患者728例,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AMI患者发生AKI的影响。结果 728例AMI患者中发生AKI共152例(20.9%)。AKI组与非AKI组比较,年龄、糖尿病史、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A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3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256例接受急诊PCI,统计分析显示未接受急诊PCI患者的AKI发生率显著高于急诊PCI患者(39.3%比19.5%,P0.01)。结论 AKI是AMI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急诊PCI能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K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与入院后急性期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相关性,为STEMI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预测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50例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院内MACE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计算其院内MACE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间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STEMI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绘制NLR预测MACE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 550例患者中,共有62例发生院内MACE,发生率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Killip分级Ⅲ~Ⅳ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60%、高NLR、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峰值、高收缩压是导致STEMI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示,以NLR=5.0为界值,判断患者MACE发生的敏感度为76.9%,特异性为66.7%。结论入院时NLR水平对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院内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NLR水平的升高预示着患者MACE发生率上升、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脑白质疏松症 (LA)的关系。方法  13 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按有或无LA分为两组 ,并对其年龄、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史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高血压病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左心室肥厚、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持续时间及年龄均为LA的影响因素 ;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左心室肥厚仍为LA的危险因素之一 (OR =2 .771,95 %CI值 1.2 60~6.0 94;P <0 .0 1)。结论 左心室肥厚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LA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533例,按是否并发房颤分为房颤组74例、非房颤组45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及X-线胸片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高血压年限、入院收缩压、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清白蛋白、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心影增大比较,差异最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酐、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即往收缩压/舒张压最高值、入院舒张压、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NT-proBNP、年龄及高血压年限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是独立保护因素。以左心房内径=41.5mm为截断值来判断有无房颤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0.3%。结论左心房内径、NT-proBNP、年龄及高血压年限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又以左心房内径的临床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