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斋是古今文人学者读书、创作、藏书之所,更是其精神巢穴,心灵港湾。许多名人学者都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一个别致的名字,或以纪事,或以绘景,或以状物,或以明志,或以寄情,或以自勉,取义深长,发人深思。其中有一些斋名颇多谐谑之趣,读来让人捧腹喷饭。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人著述之余往往有一雅趣,即为自己的书斋寓所起一个或数个室名,自得其乐。书斋的命名,大都比较讲究,或以明志,或以自勉,或以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人,著述之余,往往有一雅趣。即为自己的书房、寓所起一个或数个室名,自得其乐。书斋的命名,大都比较讲究,或以明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人要有“嘉名”,斋名也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文人,著述之余,往往有一雅趣,即为自己的书房、寓所起一个或数个室名,自得其乐。书斋的命名,大都比较讲究,或以明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皇揽揆于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士都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一个别致的名称,或以言志,或以寄情,或以自勉,或以讽世,言简意赅,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下面品读几个带有数字的书斋名称: 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三味书屋”就在他的故居附近,是他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的书斋。何谓“三味”?寿先生的儿子曾作过解释:“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  相似文献   

6.
书斋是文人佳士读书著说的屋室。给书斋取 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名人书斋名多引人注 目,以下采撷的书斋题名,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或 作为自勉,或表示自己的爱好,或表示自嘲,或以之 寄情,细细品味都别有一番情趣。 陆游的“老学庵”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为“老学 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 世纪之交的钟声很快就要敲响。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回顾本世纪风云变幻、波澜起伏的历史,回顾记录并参与了这一历史的传统诗词(习称“旧体诗词”,概以“新体诗歌”比较而言,今姑沿用之)创作活动,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世纪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从清季的宋诗派“同光体”到清末民初的“南社”,从世纪之初的诸多“旧文人”到五四运动以后的不少“新作家”,从书斋讲台上的学者教授到政坛上的领袖、马背上的将军,旧体诗词的作者层面广泛,创作活动从未间断。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世纪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在不少时间内陷入冷清沉寂的局面。像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时期,知识分子所习用以寄志言情的旧体诗词甚至只能以“地下  相似文献   

8.
小画家     
本期向大家隆重推荐的是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中心小学陈萍教师辅导的优秀作品。漂亮吧,每幅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小作者的环保意识哟!快来加入“小画家”的行列吧!如果你有美丽的图画,请寄给“小画家”栏目或发给 E-mail:qiangwei778@126.com。千万别忘了写清你的邮编、地址和电话,好给你寄稿费。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寄向何处邻家老张听说写稿能赚钱,于是鼓励上小学的虎子写文章。文章写好后,虎子不知往哪儿寄。老张说:“哪儿钱多就往哪儿寄吧!”虎子找来个大信封,工工整整地写上:“中国银行收。”  相似文献   

10.
漫话标点     
传说,在19世纪,德国有个年轻的诗歌作者,给著名诗人、报社编辑奥尔多·冯辑奥尔多·冯达诺寄去诗稿,并附信说:“寄上诗歌,至于标点,我是不在乎的,请您自己填好了。”冯达诺毫不客气地退了稿,也附信一封:“下次来信,请先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来填好了。”这则趣话,对那些不重视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人来说,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让我们再欣赏一下《“友邦惊诧”论》中的一段话中运用标点的精妙手法吧: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陋室诸葛亮——茅庐杨雄——玄亭陆游——老学庵蒲松龄——聊斋张溥——七焚斋刘鹗——抱残守缺斋鲁迅——绿林书屋朱自清——犹贤博弈斋梁实秋——雅斋姚雪恨——无止境斋丰子恺——缘缘堂冯友兰——三松堂阮章竞——苦嗓楼梁启超——饮冰室闻一多——何妨一下楼柳亚子——羿楼孙梨——耕堂杨树达——积微居梅兰芳——梅花诗屋王力——龙虫并雕斋陈恒——励耕堂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文人书斋名趣  相似文献   

12.
夜晚的书斋     
《夜晚的书斋》一书生动讲述了书斋和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曼古埃尔在法国的家里策划修建了一个书斋。他受到这件事的启发。进而告诉我们书斋或图书馆怎样体现了诸多个人乃至整个文明的回忆。整本书轶事连篇。扣人心魄。从作者幼年的书架一直说到国际互联网的“全套”图书。从古代埃及、希腊到阿拉伯世界,从中国、罗马讲到谷歌。阅读《夜晚的书斋》定会成为一段美好的旅程。  相似文献   

13.
何捷 《四川教育》2006,(2):79-80
向报刊投寄孩子习作和推荐参赛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最好的“催化剂”,因此,每有好稿件,我总满怀希望地寄、寄、寄。果然,孩子们的习作热情,创作灵感就在这频繁的编读往来中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可是,每当回想起那一篇落榜的参赛习作时,心中总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些东西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让我们先来看看它吧。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小山词序》标志着宋代词学寄托观念的产生。它揭示了宋代词学寄托论的基本内涵:一是作者须有难以直言的怨恨和不能直吐的愤懑,而又必须言之吐之,故天能用寄言托意的表现方法;二是词的寄言托意一般采用诗骚以来比兴传统的香草美人题材;三是寄言托意之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其合者”是有特定含义的“寄托”,“其下者”则是一般意义的托物言情。  相似文献   

15.
再侃读书     
再侃读书吴善志,蒲声乐于此道,冯友兰的书斋曰“三松堂”,以园中三棵松自喻;梁实秋在西南联大时的书斋曰“雅斋”,还有王力的“龙虫并雕斋”,姚雪垠的“无心境斋”,杨树达的“积微居”,丰学凯的“缘缘堂”,梅兰芳的“梅花诗屋”,阮章竞的“苦噪楼”,孙犁的“耕...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他的哲学,从整个体系说,无疑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却敏锐地看到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认为“天下之物未尝无对”。这所谓“对”,“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对,或以反而对”,即无一物“无对而孤立”。自然现象如此,社会现象亦如此。朱熹把它应用于教学领域。下面,作者试图就朱熹教学理论中如何生动地揭示静与动、知与行、渐与顿、急与缓、博与约、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赞赏“走出书斋、再走回书斋”的学术途径,赞赏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结合的学术方法。至于戏剧史的研究,则崇尚“大戏剧”观念,将戏剧当作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8.
【我解读】 一、鲜明的主题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鲁迅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他当时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本文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所写。当时他“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  相似文献   

19.
情感地带     
《初中生》2007,(9):52-55
情感地带,想说就说! “情感地带”栏目侧重情感倾诉,非常欢迎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把你心中的悄悄话写出来寄给我们吧,若能随文附寄你满意的生活照一并刊发更佳。来信请寄长沙市蔡锷北路485号湖南教育报刊社《初中生》编辑部杨青老师收,邮编:41000g,电话:0731—4314349(办),E—mail:yangqing@hnjy.com.cn[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古今文人,大都有个朝夕相处的书屋,他们为书屋撰联,或以自勉,或以抒情,或以明志,把对人生的理解寓于平淡的字句之中,把自己的性情寄托于对联的言外之音,读来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哲理,耐人寻味。书斋联常常以惜时苦读圣贤之书自勉。南宋楼大防,孝宗进士,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