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的组成,重点介绍了该系统中采用的上位机软件--Citect软件。Citect软件是一个大型的工业级SCADA软件,具有很强的I/O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和网络功能。在系统中Citect作为数据采集和通信控制软件控制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为运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浏览、查询监测数据以及发布操作控制命令的人机界面。  相似文献   

2.
苏信 《中国水利》2000,(3):24-24
大运河水情监测与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该单项工程从1998年4月27日开工建设,得到了江苏省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一期工程于1999年1月22日建成,并经过了汛期试运行,其工作状况稳定,系统总体功能达到了招标文件和系统设计要求,已通过省级单项工程验收。 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工程是由武汉长澳大地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世行贷款项目,是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工程项目,也是世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决策资源。水利信息包括水、工、旱、灾情信息。它作为水利决策资源,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保存、利用及相应的管理,才能迅速、准确地作出科学的防洪决策,工程运用及水资源调度。因此,如何及时充分地采集、利用这些重要的水利信息资源,是摆在我们水利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信息采集技术在水情监测调度系统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朱红五 《人民长江》2001,32(6):16-17
介绍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情况。系统由 3个主要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水情监测系统、传输干线工程。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备选型、系统的功能以及试运行的结果。该系统的建成 ,大大提高了江苏省苏北地区水文信息采集的效率 ,对江苏省苏北地区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 工程概况 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是江苏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中大型泵站改造工程中的一个子项目。1989年11月世行预评估团曾对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计算机和自动监测技术来提高效益、优化配水、加强灌区管理、平衡供水需求的建议。1993年世行顾问沃脱而先生对泵改工程进行检查时指出:大运行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包括泵站、航道、水输送、灌溉出口和渠道、排水渠、调水建筑物、船闸、起调节作用的天然湖畔、无调节的河道等非常复杂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都至微山潮段监测调度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并研究了以数字微波为主干线,无线电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完成基层面上的组网,从而共同构成服务区内每一个测站与分中心及省级调度中心的通信网,较好地解决了服务区信息传输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灌区输配水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十分重要。信息化节水主要依靠水情和工情等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分析,以加强节水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此文介绍了石津灌区水情监测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情监测在水库防洪调度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为水库调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前沿哨所。为了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友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流域水情的监测采用了自动测报系统。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开发应用了大量监测软件,如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水文自测报系统、大坝监测系统、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和云图采集系统等,实现了图象、声音、文件同时传输,在屏幕上可用文字、图表进行交流,实现了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及安全监控,利用监测软件处理监测数据成为必备手段.目前,许多管理单位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较为重视,但对监测软件开发认识不足,直接影响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具体运用过程中,在监测应用软件开发之初,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利用电话语音通讯卡、Sybase数据库及ODBC构建水情监测控制系统中实时水情播报服务子系统的具体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性能,为系统功能扩充奠定基础,通过类比,采用了兼容性好、可靠度高、通用性强且有灵活I/O接口的Kingfisher series Ⅱ系列产品。利用该产品组合了主控站、中继站、现场遥测站3种类型的远程遥测单元(RTU),并根据遥测系统特点,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巡测与自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软件控制对现场遥测站进行了"节电操作"。所谓主控站可直接或通过中继站读取现场数据,中继站的设立解决了偏远站点无法与主控站通信的问题,现场遥测站实现了定时数据采集及传输。RTU的应用为系统信息及时、准确、可靠传输创造了条件,为大运河沿线地区的防汛指挥、工程调度、水情测报提供了现代通信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目前大运河的河道、遗产和管理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针对大运河保护对象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大运河遗产水利专项规划,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对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特征与截污措施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杭运河杭州段地势低洼,一直是杭州城市和沿线郊区的污水受纳场所。经调查,在城区运河干流沿线两岸的合流管线污染源共有521处,其中生活污染源占95.2%,排入运河主河道污水量21820 m3/d。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评价污染源,得出主要污染源80个,主要污染物为COD、BOD和NH3-N。提出了截污的基本原则和设想。  相似文献   

14.
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大运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千里的长度,沟通五水系,流经六省市,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南北方向唯一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工程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结合南水北调从规划京杭大运河工程地理位置因素的考虑,对历代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规划思想、治理策略研讨。  相似文献   

15.
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技术史层面研究了京杭大运河各时期工程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京杭大运河的遗产构成。主要结论如下:(1)大运河具有独立的工程体系,是界定其遗产时空范围的重要依据;(2)京杭大运河以其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区域特点的鲜明性应当作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3)京杭大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由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四大工程系统组成。京杭大运河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水利规划、土木工程的最高成就;(4)京杭大运河具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双重特点。京杭大运河运用的500年为黄河夺淮南行期,在黄河泥沙和持续数百年的水利建设影响下,区域江河湖泊演变之剧烈,是世界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技术提出利用植被绿化面积、水体面积和景观格局等因素的时空变化对比评价方法,通过对高分遥感影像数据校正、融合、镶嵌和解译,计算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客观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时空变化情况,并且成本低,时效性强。基于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北京段的试验表明:研究区内2015—2017年植被绿化面积减少,水体面积增加;2017—2019年植被绿化面积骤增,水体面积增加。从总体上看,植被绿化面积和水体面积均呈扩张趋势,景观格局趋于均匀化、规则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长制推行下,大运河治理颇有成效,依此作为督察评估河长工作成效的数据支撑和依据,可量化,更具有客观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二通道钱塘江出口拟建在七格弯道,该河段水动力强,水流变化复杂,河床冲淤幅度大,护岸丁坝群及其它涉水建筑物较多。从清华大学引进的表面流场实时测量系统(VDMS)在京杭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出口航道综合分析泥沙物理模型中的应用表明,VDMS可以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记录模型试验中的流场信息,为试验结果提供有力依据,在模型试验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遭受破坏或毁灭,已经失去展示利用的客观条件。模型复原是展示水利遗产及其科学价值的可行方法。以京杭运河南旺枢纽为例,探讨基于科学价值展示目的的水利遗产模型复原技术,认为模型复原要以严谨、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南旺枢纽模型直观形象地重现了分水枢纽17—19世纪的工程形态和运行机理,模型复原方法可以在水利遗产保护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云鹏  吕娟  万金红  邓俊 《水利学报》2016,47(9):1177-1187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主体和核心是水利工程。通过系统调查大运河现状河道及相关水系、各类水利工程及遗产数量和分布、现状水利功能、管理制度、相关规划计划等基本情况,分析了大运河水利遗产保存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认为,大运河具有文化遗产与在用水利工程双重属性,发展演变是其本质特性;部门分工侧重的差异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当前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根本原因。大运河保护利用应以延续水利功能与保护文化遗产并重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完善和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保护工作应统筹规划、区分对待、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同时加强在用类遗产保护理论及技术研究和运河水利科技文化史的展示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