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院外调度质量管理是“120”急救中心管理的核心工作,实施院外调度绩效考核和管理是促进急救工作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有力管理工具[1]。笔者针对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岗位实施系列绩效管理措施,主要通过沟通→目标设定→绩效考核→沟通、反馈→改进等流程及方法,促进科室整体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原位于振河大楼十二楼,筹建于1993年,于1998年底建成,并在1999年元月28日正式开通“120”公众救助电话,同年6月5日,中心全方位启动。中心于2007年3月迁址集美区盛光路689号厦门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原位于振河大楼十二楼,筹建于1993年,于1998年底建成,并在1999年元月28日正式开通“120”公众救助电话,同年6月5日,中心全方位启动。中心于2007年3月迁址集美区盛光路689号厦门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  相似文献   

4.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原位于振河大楼十二楼。筹建于1993年,于1998年底建成,并在1999年元月28日正式开通“120”公众救助电话,同年6月5日,中心全方位启动。中心于2007年3月迁址集美区盛光路689号厦门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  相似文献   

5.
保证医学救援队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的发生及种类已大为增加,影响人类生活工作之领域几乎无不涉及。而近年,全球灾害形势更为严峻,灾害的突发性、社会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及重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使医学救援队伍面临一项特殊任务使命。为使医学救援队高效有序的完成任务,保护救援人员职业健康安全,探讨医学救援队伍预防感染管理模式与干预措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SARS)的突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在现场抢救和转送非典的患者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急救中心平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消洗系统建设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以多年在无锡急救中心获得的经验为基础,作者提出对发展现代急救事业的意见。首先应提高对现代急救事业的认识。软实力,如急救事业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无锡市,将在城区建立9个急救分中心,在乡镇新建15个。必要的设备将得到供应。所有救护车将装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导航系统。应重视提高业务人员的质量,加强科学管理。落实领导人员的责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开发领导,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无锡市急救中心先后开展了6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现以2009年度举行的无锡市急救中心反恐应急演练为例,阐述应急演练的各项准备工作与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对如何有效地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外急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全面提升院外急救能力和水平。方法分析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8年1月~9月18349例院外急救病例,对疾病谱的构成、年龄构成、一般急救与危重病构成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院外急救患者排前5位是骨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普通外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共占院外急救总量的4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院外急救对象的38.1%。根据院外急救对象病情程度统计,一般急救患者占66.0%,危重患者占31.2%,死亡患者占2.8%,前5位致死疾病是心血管系统(15.3%)、车祸多发伤(11.1%)、恶性肿瘤(10.1%)、呼吸系统疾病(8.0%)、神经系统(6.0%)。结论宝山市120院外急救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急救中心,常见的疾病包括骨科及普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0.
消毒供应科承担着全院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工作,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是医院内灭菌物品保供工作的"心脏".由于工作人员对于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过程中重视标准预防及依从性不够,在操作大量或有明显血污的器械时能够严格执行规范化防护,而处理少量器械或操作不复杂的情况下忽视了防护的重要性,在进行简单快速处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因此,针对武警总医院消毒供应科工作人员手职业暴露问题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CRM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阐述急救中心开展CRM的意义和必要性,借鉴CRM的管理经验和服务观念,并将之融入急救中心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服务策略和患者服务中,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体系.通过多年实践,北京急救中心总结提炼出其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应用模型.包括北京急救中心CRM基本架构、开展患者需求分析、实现服务过程管理、形成基于感知急救服务质量的患者满意度创建流程、建立急救服务质量反馈系统、创新急救文化建设等重点方面.真正形成了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以急救服务过程管理重点、以患者满意和患者忠诚为最终工作目标的新型急救管理模式,使优化急救服务流程、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升急救运行效率、改善医患关系、创造北京急救中心品牌优势,最终实现患者与急救中心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编制仅限于专业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工人岗位一律实行合同制。自2006年无锡市急救中心招聘的调度员、驾驶员、担架员以及维修人员都是合同制职工,占职工总数的半数以上,担负着急救一线岗位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临床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广泛,国外100%Ⅰ型糖尿病患者已使用胰岛素,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率也已达到30%~50%,2010年3月杨文英教授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文章的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9240万,潜在患病人群1.48亿,胰岛素使用更加广泛,但是临床中胰岛素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调查显示,患者对胰岛素笔用针头重复使用的危害性知晓率为10.84%[1],对每次注射胰岛素前需排气的知晓率仅为42%[2]。ISMP(用药安全规范研究所)和JCAHO(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最早公布的高警讯药物之首即为胰岛素,国内外有关文献显示,加强对高警讯药物的安全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3-5],为此,本文从住院患者使用胰岛素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病区使用胰岛素时存在管理混乱、注射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及患者自身掌握知识不全面等问题,制定以下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救中心的建设遍及全国,发挥了救死扶伤,抢险救灾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建设和发展上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从事院外急救十余年,从实践中总结出医疗急救建设和发展的举措,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随着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院外急救的医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传染病患者,若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落实不严,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甚至传染病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1].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并且明确规定:各级医务人员具有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神圣职责[2].北京急救中心在“非典”期间设立了传染病转运组,将确诊的传染患者与普通患者隔离,并在每次转运后进行终末消毒[3].将转运1 229例传染病患者的职业防护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急救药品报损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对2009年~2010年急救中心急救药品报损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年中过期失效的药品为报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药品破损,药品年报损率超过卫生部医院等级管理要求规定的0.2%.结论 本中心急救模式是药品报损率高的主要原因,应加强药品管理重新制定药箱配置药品的种类、数量,提高急救人员用药水平,改善运输及储存条件,建立奖惩制度,以减少药品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输液安全是指通过静脉将药液安全地输入患者体内,在输液的整个过程中无人为的意外情况发生,患者无不良反应[1].临床常多采用左右颈内及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因管径粗、血流量大且快,输入的高渗营养液瞬间被稀释,且不易受输入液浓度、pH 值的影响,对血管内膜损伤轻微,而作为危重症患者辅助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2].由于输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如人员、输液用具、药物、输液泵使用,管道护理、转运患者等因素,若不加以防范,则有可能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针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无锡市人民医院综合ICU 在2009年5月1日~2010年4月30日期间,共计收治危重症患者997 例,其中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者635 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和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稍有不慎即可影响到患者的安全[1],如何提高护士风险评估及防范意识,培养其安全管理能力,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从2011年开始,改革护理不良事件分享模式,将分享性教育和防范性培训落实到每一位护理人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的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知识、行为现状,对比培训前后的变化,提供防护策略参考.方法:无记名问卷调查知识和操作行为情况,测量针刺伤及皮肤、粘膜血液体液暴露发生率.基线调查225人,培训后调查196人,运用SPSS13.0软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预防HIV职业暴露重要且关键的知识点和暴露后预防用药知识知晓率分别由培训前的46.6%~91.6%和3.6%~57.3%提高到培训后的93.4%~99.5%和92.3%~96.4%;徒手掰安瓿、回套针帽、分离针具、接触污染针头发生率分别由培训前的59.6%、16.1%、20.4%、18.2%降低到培训后的48.5%、8.2%、9.2%、8.7%;皮肤、粘膜血液体液暴露发生率分别由培训前的8.5%、26.8%降低到培训后的2.1%、15.3%;以上各项培训前与培训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伤发生率培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临床护士对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足,建立系统化的培训和管理,必然对其安全防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健全的急救网络体系可以提高院外急救工作高效、有序的管理,但建立一支具有极强凝聚力的急救团队必不可少.尤其对于指挥型的急救中心,急救团队的和谐凝聚力建设,是衡量院外急救服务质量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