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肝转移灶、原发癌灶、癌周正常粘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伴肝转移32例作为实验组,不伴脏器转移33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癌灶、肝转移灶、癌周正常粘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癌周正常肠粘膜、肠原发灶、肝转移灶ERα表达分别为(23/32,14/32,5/32),对照组正常肠粘膜、肠原发灶表达分别为(21/33,13/33)。实验组肠原发灶(68.53±24.26)与对照组肠原发灶(62.98±25.71)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实验组正常组织(43.19±41.17)、对照组正常组织(51.32±21.82)和实验组肝转移灶MVD(29.53±9.27)。结论雌激素受体为对抗结直肠癌进展转移的保护性因素,在原发灶中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但在肝转移灶中MVD受ER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对结直肠癌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最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信号素4D(semaphorin4D,Sema4D)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5年间在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6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该组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其56例癌旁组织中Sema4D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微血管密度计数法计数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结果:Sema4D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膜及细胞质,癌旁组织细胞质内呈阴性表达.癌组织Sema4D表达阳性率(61/6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027,P<0.001).Sema4D与MVD两者作相关性分析,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r=0.333,P=0.009).MVD表达量在Sema4D表达高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3).结论:Sema4D在结直肠癌组织高水平表达,且与MVD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其有望成为潜在的结直肠癌血管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χ²=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 ± 16.0,对照组为46.8 ± 11.9,t =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CD31抗体和VEGF抗体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14 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 ,并取 10例直肠正常组织对照 .结果 有淋巴转移组直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 (r=0 .93) .结论 直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两者均可考虑作为预测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组织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 ,以鼠抗VEGF、兔抗FⅧRAg、UEA 1抗体标记 5 2例食管癌和 5例正常食管黏膜 ,观察其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中的表达及MVD情况。结果 :癌组织VEGF阳性 2 8例 (5 3 9% ) ,MVD平均为 5 1 3± 14 8。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P <0 0 1) ;与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 (P >0 0 5 )。结论 :提示VEGF与癌组织血管发生密切相关 ,VEGF蛋白表达和MVD可作为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MMP-2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的表达特点 ,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49例乳腺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MMP 2的表达 ,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乳腺癌组织MMP 2的表达 (75 5 % )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0 % )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MMP 2阳性组MVD均值 (5 4 93± 13 86 )高于MMP 2阴性组 (4 1 2 8± 11 6 9) ,MMP 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P <0 0 1)。此外 ,乳腺癌MMP 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MMP 2促进乳腺癌间质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有可能成为判定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CD31抗体和VEGF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并取10例直肠正常组织对照. 结果有淋巴转移组直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93). 结论直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均可考虑作为预测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CD105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 CD105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微血管密度(MVD- CD105)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CD105和CD34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105、CD34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40例喉癌组织CD105标记的MVD(14.90±7.40条/0.5mm2)显著高于正常组织(00.00±0.00条/0.5mm2),Ⅲ、Ⅳ期喉癌组织的MVD(27.15±9.36条/0.5mm2)显著高于Ⅰ、Ⅱ期(9.52±7.28条/0.5mm2),颈淋巴结转移组平均MVD(27.24±8.12条/0.5mm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4±7.25条/0.5mm2),复发组MVD(26.34±8.21条/0.5mm2)显著高于未复发组(13.62±7.11条/0.5mm2)(P﹤0.05)。结论 CD105是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其标记的MVD的测定可作为预测喉癌患者复发转移及评估预后的重要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胸苷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2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测定癌组织中TP的表达情况;通过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的MVD。结果:结直肠癌细胞的TP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P<0.01);TP阳性组中局部淋巴结转移率高TP阴性组;TP阳性组的MVD高于TP阴性组;它们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中高、中、低分化癌组之间的T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癌细胞中TP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化学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D)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存档病例,其中乳腺癌61例,乳腺增生症2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VEGF-D、MVD和MLD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D蛋白阳性率为62.30%,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15,P<0.05);乳腺癌组织中MVD和MLD分别为(17.70±7.10)和(2.41±0.85),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0、t=8.795,P<0.05);VEGF-D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χ2=0.394、0.032、0.244,P>0.05);MVD和MLD密度与乳腺癌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χ2=0.081,0.126,0.219,0.196,P>0.05);VEGF-D、MVD和MLD密度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相关(χ2=13.076、23.892、10.082,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递增,VEGF-D、MVD和MLD密度明显增高;MVD和MLD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中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t=2.481、5.791,P<0.05).结论 VEGF-D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MVD和MLD与乳腺癌肿瘤分化、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检测术前患者的血清FIB、AGR水平,根据血清FIB、AGR水平,分为FIB正常组(48例)和FIB高水平组(72例)、AGR正常组(45例)和AGR低水平组(75例);分析术前血清FIB、AGR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判断血清FIB、AGR对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检测术前血清FIB高水平组值6.53±1.28 g/L高于FIB正常组3.12±0.61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GR低水平组值1.23±0.08低于AGR正常组值2.12±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IB、AGR水平与直肠癌患者的BMI、肿瘤直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cm、TNMⅢ期、淋巴结转移、FIB升高和AGR降低是影响直肠癌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FIB升高和AGR降低是影响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FIB、AGR值正常患者生存预后优于血清FIB升高、AGR降低患者;血清FIB水平升高、AGR水平降低可作为影响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脑特异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1(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方法 提取20例直肠癌患者(II期6例,III期14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无转移淋巴结、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和直肠腺癌细胞株CC95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BAI1的表达。将背部皮下接种CC95细胞(1×105个)的BALB/C裸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在接种后第1、3、5、7、9天于荷瘤部位注射RPMI1640、腺病毒载体(Ad-LacZ)或基因重组BAI1表达腺病毒载体(Ad-hBAI1),每次0.2 ml,载体含量2 μg。每组中5只裸鼠于接种后第15天断颈处死,取肿瘤组织行抗Ⅷ因子抗体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另5只接种后每天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共观察21 d。 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临床II期6例、III期1例)肿瘤组织BAI1表达呈阳性,13例无表达;无转移淋巴结均呈阳性表达,有转移淋巴结均无表达。CC95细胞均无BAI1表达。在BALB/C裸鼠肿瘤移植实验中,Ad-hBAI1组肿瘤组织内血管增生受到明显抑制,MVD(6.2±2.3)明显低于RPMI1640组(16.7±1.9)和Ad-LacZ组(13.4±4.3)(均为P<0.05);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RPMI1640组和Ad-LacZ组(均为P<0.01)。 结论 BAI1在人直肠癌及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降低;局部注射Ad-hBAI1表达载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特征和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法检测96例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直肠组织中VEGF—C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和MMP-2在正常直肠组织表达率分别为2.1%和1.0%,在癌旁组织中表达为18.7%和21.8%,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为81.3%和79.2%。两者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且表达率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VEGF—C和MMP-2在直肠癌中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并与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直肠癌转移潜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直肠癌组织中HER-2与Ki-67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直肠癌组织中HER-2蛋白与Ki-6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78例直肠癌组织中HER-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85%(42/78)其表达随组织学病理分级的增加、Dukes分期进展及浸润程度的加深,HER-2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Ki-67阳性表达率为61.54%(48/78),其表达与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患者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组织浸润深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HER-2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6,P〈0.01)。结论:HER-2与Ki-67的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与直肠癌的肿瘤浸润、进展有关,而Ki-67高表达预示盆腔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可用来判断直肠癌的恶性程度,两者均阳性表达提示直肠癌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位直肠癌自体肠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的功能结果。方法:从1996年10月~1998年12月,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自体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术,在齿线处行结肛吻合,均没有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为4~7cm。结果:术后仅1例吻合口复发,无远处转移,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术后三个月肛门括约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达82.1%。结论:本术式在充分根治的基础上,符合肛门排便的三个基本功能:括约、感觉和储存功能,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为吻合口漏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在2003年6月~2011年6月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10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原因.结果:本组107例,确诊发生吻合口漏9例,其中低蛋白血症者6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者6例,术前伴有肠梗阻者3例,肿瘤占肠管周径比例≥ 3/4周5例,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8.41%.单因素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 、术前合并肿瘤性肠梗阻和肿瘤环周度≥ 3/4 周的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低蛋白血症、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术前合并肿瘤性肠梗阻以及肿瘤环周度≥ 3/4周是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原因;加强对患者的术前评估,改善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提高医生手术技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