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量化分析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柱应用于建筑构件与剪力墙时对围护结构中外墙角部的热桥现象的影响,利用二维温度场计算软件P-Temp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且与多孔砖结合聚苯板的保温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保温砂浆层为60 mm时,普通混凝土柱与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结合使用时的热桥线传热系数为0.14 W/(m·K),流出热量为13.462 W; 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柱与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结合使用时的热桥线传热系数为-0.11 W/(m·K),流出热量为8.564 W,且流出热量均小于采用多孔砖外贴  相似文献   

2.
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发泡剂和国产聚醚的筛选,研制一种硬质聚氨酯保温材料,其泡沫的主要性能指标为:平均芯密度41.8 kg/m3,10%压缩强度158.4 kPa,导热系数0.014 W/(m·K).结果表明,以正戊烷为发泡剂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具有泡孔均匀、规整及导热系数低等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3.
市场常用EPS,XPS,聚氨酯硬泡等有机保温材料,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研发轻质高强、防火防水的保温材料尤为重要.故以玻化微珠、二氧化硅气凝胶颗粒、硅藻土等为轻集料,加入无机胶液,拌匀后装入模具,热压制成板.实验表明,设计表观密度为200kg/m3,而实际表观密度216kg/m3~229kg/m3,分析少量水分被封入玻化微珠内部;导热系数在0.061W/(m·k)~0.090W/(m·k)之间,大空隙及水分导致其偏高;抗压强度在0.27MPa~0.49MPa;吸水率约为12%,板材的大量空隙及玻化微珠封闭不好导致吸水率偏高.  相似文献   

4.
以煅烧硅藻土和玻化微珠掺量为主要变化参数,对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不同空心率χ(0、0.35)和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对组合柱传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理论计算对比了单一墙体和考虑热桥后的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平均传热系数.结果显示:煅烧硅藻土掺量为3%时,玻化微珠掺量为130%的试块抗压强度可达32.45 MPa,导热系数仅为0.243 2 W/(m·K); 当采用方中空夹层钢管再生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时,对外墙能耗影响不大,且组合柱平均传热系数较方钢管普通混凝土低20%.  相似文献   

5.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1):130-135
为了研究钢渣-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各种性质,通过实验对比研究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孔隙率的关系模型,观察分析泡沫混凝土内部结构。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孔隙率呈指数关系,在相同孔隙率的条件下通过增大气孔孔径可以提高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钢渣-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较低,500~900 kg/m3导热系数范围为0.113~0.153 W/(m·K)。  相似文献   

6.
采用淤泥陶砂、废弃加气混凝土结合传热系数小的玻化微珠为砂浆骨料,基于"复合化"思想,制备自保温墙体配套砂浆。采用正交实验探讨混掺砂浆的合理配比,控制4项参数:胶凝材料用量、陶砂(或废料)与玻化微珠体积比、硅灰取代量和胶粉掺量,以干容重、抗压强度、导热系数为考核指标,制备综合利废效果最佳的新型混掺复合保温砂浆。结果表明,陶砂玻化微珠复合砂浆导热系数0.16~0.29W/(m.K),随着陶玻比增大而增大,因此陶砂体积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保温性能,加气废料玻化微珠复合砂浆的导热系数0.10~1.14W/(m.K),与陶砂复合保温砂浆相比,有较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寒冷地区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中的外围护结构保温层厚度、外窗传热系数、窗墙比等是住宅运行能耗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节能设计参数的分析与优化是实现超低能耗这一目标的关键。文章以寒冷地区天津市气候特征为基础,采用了多重能耗影响因素单一变量下的住宅能耗仿真计算方法,分析了设计阶段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关键参数对住宅运行能耗影响程度,以此确定了被动房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关键参数值,结果表明:非透明围护结构中的外墙传热系数K为0.14 W/(m2·K),屋面传热系数为0.145 W/(m2·K);透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南、北向均为0.78 W/(m2·K),东、西向均为1.0 W/(m2·K),太阳得热系数SHGC值均不小于0.474;窗墙比在选用上述围护结构的前提下,南向为0.7~0.8,东、西、北向按照GB 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对窗地比要求最小值设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建筑夹心墙用保温浆料,改善建筑夹心墙保温体系.方法以水泥等为无机胶结材料,改性处理的珍珠岩和EPS颗粒为轻骨料,加入预发泡的“膏状”泡沫,混合搅拌后,制成保温浆料.结果经过预处理的珍珠岩明显减少吸水能力,表面改性EPS颗粒能增强其与无机胶结材料的粘结能力,防止“分层”出现;掺入20%的粉煤灰降低成本,提高材料和易性;30%的泡沫的引入,降低了材料的密度,使导热系数达到0.061 W/(m.K).结论研制的保温浆料具有0.061 W/(m.K)导热系数,0.12 MPa粘结强度,提高了建筑墙体的整体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9.
建筑外壁面换热系数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别分析了建筑外壁面对流换热系数、长波辐射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总换热系数简化经验算式.发现蒸发换热对总换热系数有明显地影响,壁面潮湿概率每增加10%,总换热系数约增大6 W/(m2·K),我国目前统一推荐的外壁面换热系数为23 W/(m2·K)相当于潮湿概率为0.1的潮湿表面的总换热系数,是干燥壁面总换热系数的2倍左右;迎风外壁面的总换热系数大于背风面,夏季外壁面总换热系数大于冬季.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空间弯曲随机分布CNTs/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三维数值模型,揭示其导热机理,定量探究了CNTs与环氧树脂界面热导、CNTs间接触热导以及CNTs体积含量对复合材料模型热导率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界面热导越大,复合材料热导率越高;低体积含量条件下,由于较小的CNTs间接触面积使得接触热导对复合材料热导率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影响效果仍会随碳纳米管体积增加而提高;CNTs体积含量对该复合材料热导率影响则遵循如下规律,即当界面热导大于临界值1×106 W/(m2·K)时,CNTs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热导率越大;界面热导小于临界值1×106 W/(m2·K)时,CNTs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热导率降低越多.  相似文献   

11.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PTMG1000)、N-甲基二乙醇胺(MDEA)、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有机硅单体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进行硅烷偶联改性,制备了硅烷偶联改性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表面施胶剂.同时,系统研究了主要单体用量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面施胶度、接触角等测试对其结构与应用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n(-NCO)∶n(-OH)=1.07,w(HEA)=0.9%,w(MDEA)=5.50%,w(KH550)=0.7%时,乳液性能达到最优,乳液的粒径为62.3nm;有机硅的加入明显增强了纸张表面耐水性,施胶度为146s,接触角达128°.  相似文献   

12.
对HFC-365m fc发泡剂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的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FC-365m fc作为环保型的发泡剂其泡体的综合力学性能与HCFC-141b比较接近,泡体的力学性能达到了国家"喷涂聚氨酯泡体保温材料"标准(JC/T998-2006)标准,可作为HCFC-141b发泡剂的替代品用于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葡萄糖(PG)为亲水扩连剂和交联剂制备一系列改性阴离子水性聚氨酯自乳化乳液,并制备了改性聚氨酯的固化膜.通过FT-IR对聚合物结构及其膜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法(DLLS)测定了乳液粒径,并分析了乳液的稳定性、流变性能及固化膜的耐水性、力学性能.FT-IR分析表明葡萄糖已引入聚氨酯主链.随着PG用量的增加,乳液稳定性略有下降.乳液体系的弹性模量G′,损耗模量G″均随着振荡频率的增加而增大.聚氨酯胶膜的耐介质性、力学强度均得到改善.当PG的用量由0%增加至4.68%时,膜的吸水率和吸溶剂率下降,拉伸强度从10.9MPa增加至24.2MPa.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功能颜填料制备水性纳米建筑隔热涂料,以水性聚氨酯为成膜剂,以滑石粉、绢云母为填料,再以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空心陶瓷微珠分别作为隔热功能颜填料,制备水性纳米建筑隔热涂料,研究功能颜填料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绢云母具有较高的辐射隔热效果,空心微珠、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为高反射隔热填料;其中绢云母最佳用量(质量分数)为10%,当绢云母与空心玻璃微珠混合时,空心玻璃微珠最佳用量(质量分数)为5%;当绢云母与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混合时,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最佳用量(质量分数)为6%。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比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填料时隔热性能稍优,最优隔热率达到94%以上。从经济效益角度,建议用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填料制备聚氨酯涂料。  相似文献   

15.
以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经酸催化开环聚合制得含氟含氢聚硅氧烷(FPHMS),再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F6)在铂催化下经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氟硅表面活性剂(FSS).用红外光谱(IR)对FS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FSS的表面性能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FSS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0g·L-1,cmc处的表面张力(γcmc)为23.5mN·m-1.质量分数为0.5%的FSS水溶液的发泡力为1.53,5min的稳泡性为0.375,对苯的増溶力为13.7,对煤油、50#机油和苯的乳化力分别是9s、27s和28s,在硬水中的稳定性为5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铝合金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研究了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并引入纳米TiO2进行复合,以冰乙酸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铝合金基体表面形成复合涂层,并利用氟硅烷进行表面修饰。腐蚀电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米TiO2掺杂制备的复合涂层能够明显的提高铝合金基体的防护性能。并考察了纳米TiO2含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0.04%时制备的涂层性能最佳,相应的试样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约为5.965×10 9 A/cm2,而同等实验条件下铝合金基体腐蚀电流密度为7.216×10 5 A/cm2,涂层的存在使腐蚀速率降低了4个数量级,说明涂层对铝合金基体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并且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试来考察涂层的致密性和憎水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采用半预聚体法,以不同分子量的PCL(聚己内酯二元醇)、液化M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BDO(1,4-丁二醇)为原料,制成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讨论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CL对聚氨酯力学性能、热性能、形状记忆性能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PCL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邵氏A硬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热变形温度和维卡软化点等均增大;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随着软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几乎都大于95%.  相似文献   

18.
将丙酮(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的任意两种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作为有机助溶剂,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反应原料,通过预聚体法制备了系列水性聚氨酯分散液.并研究了混合溶剂对分散液粒径、胶膜机械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又将聚氨酯分散液用作纸张表面施胶剂,分析了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67%DMF和33%AC混合溶剂所制备的分散液平均粒径最小;以100%AC所制胶膜的拉伸强度最大,50%AC和50%NMP混合溶剂所制胶膜的断裂伸长率最大;由100%NMP所制胶膜的吸水率最低;由50%NMP和50%DMF所制PU1施胶纸的湿强度最大;由50%AC和50%DMF所制PU2施胶纸的环压指数最高;由100%NMP所制PU11施胶纸的耐折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蓖麻油(C.O.)、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反应合成了水性聚氨酯(WPU)分散体,研究了n(-NCO)/n(-OH)、DMPA含量对聚氨酯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n(一NCO)/n(0H)为2.2:1,DMPA添加量为7.0%,反应温度为70℃,乳化温度为30℃时合成的水性聚氨酯涂料具有优良的成膜性、较高的硬度、良好的柔韧性和较好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一种力学性能优良的高吸水树脂,以黄原胶(XG)、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微波聚合接枝共聚方法,制备超强吸水剂溶液XG(SAP),并将其与水性聚氨酯(WPU)溶液共混改性.研究了黄原胶用量,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单体配比对于吸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探讨了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的比值(R值)和水性聚氨酯质量分数对高吸水剂的力学性能以及吸水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对合成的高吸水剂以及改性后的高吸水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改性后的高吸水剂的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5∶1,XG占单体总量的比例为3%时,吸水剂的吸水效果最佳;复合胶膜中生成大量氢键,且两相相容性良好;随着R值的增大,XG复合胶膜的拉伸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WPU质量分数减小,XG复合胶膜的拉伸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XG复合胶膜的最大断裂伸长率可达28.2%,拉伸强度最大可达到9.82MPa.吸水测试表明,其最大吸水倍率可达13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