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85例早期梅毒患者资料.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85例中有13例出现神经梅毒,占3.38%;110例发生血清固定,占28.57%,其中一期、二期、早期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发生率分别为11.54%(6/52)、16.42%(11/67)、34.96%(93/266),有显著性差异。非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53.16%)与青霉素治疗(22.2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血清固定后,部分病例在延长随访期内转阴、复发或发展为神经梅毒。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与梅毒分期及不规则治疗有关,其中早期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最高。判定血清固定后,应延长随访期1~2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临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366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366例中,103例发生血清固定,占28.14%。103例血清固定患者中,曾有一期和二期临床表现的显性梅毒病人占20例(19.42%),属潜伏梅毒的占83例(80.58%),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79,P〈0.05)。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80例,另外23例因青霉素过敏使用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使用青霉素与非青霉素治疗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2=38.05,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潜伏梅毒的早期筛查及早治疗是防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性传播疾病     
20140935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俞莺(无锡市第五医院皮肤科),袁波∥中国性科学.-2013,22(1).-33-36 198例RPR阳性患者病程1周-5年,其中28例病程1年以上,且RPR滴度固定;二期梅毒17例,潜伏梅毒11例。应用抗原特异性免疫印迹法检测IP-IgM抗体,阳性8例,阴性20例;其中二期梅毒阳性5例,阴性12例,潜伏梅毒阳性3例,阴性8例。  相似文献   

6.
俞莺  袁波 《中国性科学》2013,(11):33-36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TP—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对285例梅毒患者中病程1年以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且血清固定患者,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285例梅毒患者中,28例发生血清固定,经TP—IgM检测,阳性8例,阴性20例;28例血清固定患者中,17例二期梅毒患者TP—IgM抗体阳性5例,阴性12例;1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TP—IgM抗体阳性3例,阴性8例;无一期梅毒。结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与梅毒分期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近5年的224例梅毒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和形成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224例中36例发生血清固定,占16.07%,一期梅毒血清固定率4.35%,二期梅毒血清固定率11.88%,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23.00%,与一、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女性多于男性(2∶1),血清固定形成时间较一期和二期晚。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潜伏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早治疗是防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老年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初次诊治的84例老年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患者中男51例,女33例,一期梅毒5例,二期7例,三期3例,潜伏梅毒69例。36例(70.58%)男性和5例(15.15%)女性患者有婚外性行为史。84例老年梅毒患者血清TPPA及RPR检测均为阳性,完成正规驱梅治疗并随访2年的患者有67例,其中30例(44.77%)血清RPR在24个月内转阴。结论:老年梅毒中潜伏梅毒患者比例最大,70%男性患者有婚外性行为史。  相似文献   

9.
应作霖  王丰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2):106+110-106,110
目的 研究梅毒患者血清固定情况及与梅毒分期的关系.方法 分析本院皮肤科420 例梅毒患者资料,统计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和形成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0例梅毒患者中有75例发生血清固定,占17.86%,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率5.19%,二期梅毒11.64%,潜伏梅毒27.41% ;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率最高,二期梅毒次之,一期梅毒最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与梅毒分期有关,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最高,加强对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早规范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8.46% (46)例患者血清RPR呈低滴度表现(1:1 ~1:8),13.46%(7例)为早期潜伏梅毒,11.54%(6例)为神经梅毒,57.69%(30例)为晚期潜伏梅毒,17.31%(9例)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71.15%(37例)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为主,性别分类中女性(28例)多于男性(24例),低学历(43例)、待业(15例)及性活跃期人群发病率高.结论 潜伏(隐性)梅毒在梅毒分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必要对血清RPR滴度持续(≥2年)不转阴患者进行神经梅毒的排查;有必要加强宣传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13.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对梅毒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评价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梅毒颗粒凝集试验(TPPA)3种方法.对67例梅毒及其中经治疗后随诊18~24个月的21例患者作血清检测。对5年来诊治的临床一期、二期梅毒血清抗体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一期梅毒WB检测出现不同抗体谱条带,其中均有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的条带,RPR试验及TPPA部分为阴性。经治疗后随诊18-24个月的21例梅毒患者.18个月内检测时WB9.52%阴转,24个月时28.57%阴转;TPPA阴转的情况同WB;RPR滴度随疗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6个月内28.57%阴转,24个月85.71%阴转: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17000的条带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既敏感又特异:部分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2年,梅毒抗体可以完全消失;RPR试验可用于梅毒治疗期间的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14.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87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潜伏梅毒80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4例和3例。潜伏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59例,≥1:8者21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1例,≥1:8者6例;87例患者中,72例(82.76%)在孕期进行了抗梅毒治疗。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53%,其中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80%。RPR滴度、梅毒诊断孕周及治疗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相关(均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传染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梅毒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诊;使用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上述36例患者血清,比较不同分期,不同RPR滴度患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别。结果 IgM的出现与RPR滴度及分期具有相关性,在RPR滴度≥1:8的梅毒患者中检出率明显升高,为82.35%(14/17),而潜伏梅毒IgM检出率20.00%(2/10)较二期梅毒69.23%(18/26)低。在血清抵抗的梅毒患者中,未发现IgM抗体阳性的病例。年龄、性别、是否治疗对IgM检出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出提示梅毒螺旋体的近期感染或复发;梅毒血清抵抗的患者基本没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早期显性梅毒治疗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影响早期显性梅毒预后的因素。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2例早期显性梅毒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病程、梅毒的分期、伴有的系统疾患、神经系统症状与梅毒的预后呈负相关。采用四环素、红霉素、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的患者,其预后明显差于用头孢曲松或青霉素治疗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下降2个滴定值或以上,6个月RPR滴度下降4个滴定值或以上与梅毒的预后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药物、梅毒的分期及病程是影响梅毒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一期梅毒经正规治疗后随访期1年即可。治疗结束后3个月RPR滴度下降2个滴定值或以上,6个月RPR滴度下降4个滴定值或以上,可作为短期内决定是否进行重复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