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杰  李维  翟洁 《地下水》2022,(3):185-186
湿陷性黄土地基勘察工作是查明地层时代、成因、湿陷性土层的厚度,湿陷系数、起始压力、场地湿陷类型等参数,并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地基作出评价,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实际勘察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勘察过程和结论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勘察报告是岩土勘察的成果体现,是结构设计、地基处理等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对其审查比较严格,但在编制中也有不少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上述存在问题,给出了解决措施和提高报告编写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建国 《西北地质》1998,19(2):65-69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尤其是位于城镇的建筑物地基基础如何处理,不仅与所处场地的地质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其所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因素,工程造价也不容忽视.本文作者对定类工程的地基如何处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高层建筑的特性,结合多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的特点,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可行的观点出发,对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工程实例着重阐述灰土挤密桩(DDC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杜绪  王建兴 《探矿工程》2011,38(4):58-60
地基湿陷性是黄土地区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结合西安一些高层建筑物采用组合地基处理法取得的技术效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介绍。论证了组合地基处理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可消除部分或全部湿陷性,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减小地基变形。  相似文献   

5.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夯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灵宝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孔隙和压缩系数降低,干密度提高,湿陷性被消除,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满足了建筑设计基础底面压力220kPa/m^2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工程实例,对西部盐渍土、岩溶、黄土地基的病害进行了论述,剖析了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际工程,对湿陷性黄土在强夯处理前、后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作了对比,评价了夯实效果,并分析了原因。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番禺地区散体地基土勘察与处理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欢 《广东地质》1998,13(3):49-53
散体地基土系指经搬运堆填起来的松散土体,由于未经长时间的堆载压实,其承载力较低且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差,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密度的勘察网,对散体地基土进行连续标贯和加密标贯,分段或分剖面统计标贯值,确定堆填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对低于设计要求的地段,应进行加固处理,或开挖段土并重新分层压实,或进行高压灌浆,或采用复合地基,对处理后的地基要进行检验,手段有验槽,小压板载荷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等。在勘察,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分别采取了不同夯击能(8000kNm、6500kNm和3000kNm),不同的夯点间距(1.6D、2D和2.5D)及不同的夯锤底面积(5m2, 7m2)等5种方案组合进行了强夯处理对比试验。处理前后分别进行了标准贯入、静力触探、载荷试验及渗透试验等一系列原位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各强夯方案对地基土干重度、承载力、压缩性、湿陷性及渗透性等性质均有较大影响。各方案有效加固深度,随着施工工艺和参数的不同有所差别。对强夯震动波水平加速度进行了测试,对其衰变规律做出来了初步判定。试验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一工程实例,对灰土桩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周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灰土桩复合地基强度特性以及处理后地基的湿陷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能有效地改善桩间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河北张家口地区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湿陷等级复杂,通过勘察、施工研究分析,在天然状态下地层结构稳定,遇有暴雨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在上部压力的作用下,地基土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下沉。通过挤密灰土桩夯实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胡剑涛 《地下水》2013,(6):176-176
引洮工程暗渠工程部分地基为中强湿陷性黄土,工程运行期间灌溉回归水下渗会引起湿陷沉降。要确保暗渠长期运行安全,对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经过多种方案比较,提出采用水泥土密桩对基础处理技术,实践证明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瑞利波法检验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地基具有明显的湿陷性,试验采用3种方法(柱锤冲扩桩、挤密桩、强夯)进行处理.测试得到地基在3种方案处理前后的瞬态瑞利波频散曲线,比较处理前后的瑞利波波速分布图,反演分析地基剪切波速度,得到黄土地基处理后的波速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3种方案处理后的黄土地基弹性波波速均得到了提高,波速增大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柱锤冲扩桩、挤密桩和强夯,与静力触探法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表明瞬态瑞利波测试方法能大面积无损测试地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了应用静力触探技术(CPT)判别换土垫层地基的质量和确定其承载力的方法.该方法在区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西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面临诸多设计和施工问题。选择国道312线典型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段,进行了不同夯击能量的强夯试验。通过对强夯土体室内、外试验结果分析,揭示了强夯前后湿陷性黄土的变化规律,得出:压实度与孔隙比呈线性递减关系;压实度不小于95%时施工含水量的合理范围应控制在11.9%~15.4%,土体分布-1~-5 m;2 000 kN.m、3 000 kN.m、6 000 kN.m强夯的加固深度分别为5~6 m、6~7 m和8.5~10 m,大于加固深度后地基土强度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公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夯法加固各种条件地基的实践中,一些工程单位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经验或理论公式,但由于这些公式往往具有局限性。故作者在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可导出不同计算公式的情况下,根据强夯加固效果,工艺参数及土性指标间的关系,提出了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新公式。  相似文献   

17.
陕北台塬区深层湿性黄土厚度大,地基处理困难。室内试验表明:该区黄土的湿陷性与其结构、天然含水量、孔隙比、时代成因等因素相关,黄土的湿陷系数由上到下逐渐递减,表明湿陷性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黄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分别与湿陷系数呈反相关和正相关关系。提出陕北台塬区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时,对单位荷重小于250 kPa的建筑物,适宜采用灰土垫层、灰土挤密桩或灰土挤密桩与灰土垫层相结合方案;单位荷重大于或等于250 kPa的建筑物,宜采用桩基础方案。   相似文献   

18.
西北某回填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理项目,施工完成后部分区域土层湿陷性未完全消除。对强夯法加固回填湿陷性黄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是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首要因素,此外还有地基土含水量、不同土层的厚度及埋藏顺序、回填土层的密实程度及强夯设计参数等。  相似文献   

19.
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本文从湿陷性黄土发生的原因、评定以及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本工程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岩土力学》2009,30(4)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主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编委、《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编委。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判定与评价;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原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