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为进一步推进聋校职业技术教育,江苏省听障教育年会暨聋校职业教育研讨会于11月3—4日在扬州隆重举行,来自省内近70所聋校及台湾等省的14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以“开展职业教育,为聋生未来发展奠基”为主题,先后有扬州特校、无锡聋校、溧水特校、阜宁特校介绍了经验,就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和城乡实际,推进职业教育进行了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州市“百校扶百校”活动调查为契机,调查和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帮扶工作的经验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行教育信息化帮扶的建议,以求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做好教育信息化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重点项目“三类残疾儿童的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课题的“聋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大纲”子课题。通过使用特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证明课题组所拟订的劳动、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以来,平遥县实验中学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特色名校”的“四校战略”,确立了“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三晋知名,人民满意”为办学追求,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为校训,以“求真求实、日进日新”为校风,以“责植于心、业精于勤”为教风,以“乐学善思、知行合一”为学风,与时俱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下,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正在朝着规范化、信息化、优质化、示范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张闻 《教育》2008,(2):36-37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目益重视,职业教育备受青睐,近年来,关于各级职业学校招生出现“井喷”现象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如何开发出与时代衔接的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进而培养出与市场经济发展接轨的职业人才,等等,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会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问题,进而从“科研兴校”的层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扫除障碍,是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育》旬刊记者利用在北京举行“科研兴校”研讨活动的机会,采访了对职业教育颇有研究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孙诚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为了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广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广州市高职教育亮点,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多方资源优势,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主体,相关高职院校共同协作,建立了“政校行企多方合作,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的广州市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以下简称“试验基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大赛、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三个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元主体+教学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陕西教育》2009,(3):13-13
为深入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扩大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12月下旬,省教育斤以“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宗旨,组织开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于“校中厂”的教学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索,提出以校企共建、共享和应用为主要途径的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路,并总结所在学院的实践经验,为高职教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索建立“校中厂”,将现代工厂引入学校,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行为融入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文章分析了推动高职院校“校中厂”运行的三个主要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学校、企业以及政府三方在“校中厂”运行过程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苏卫  吴久胜 《教育信息技术》2008,(5):F0002-F0002
5月6日,我省中小学“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主题活动第一阶段总结表彰暨第二阶段启动会议在江门市召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我厅相关处室、各地市教育局主管领导和电教馆(站)长、信息中心主任、实验学校代表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衢州聋校从“以文化教育为中心,以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两翼”的办学策略出发,创建艺能特色之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聋人毕业生,由此进行了艺术和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通过实践,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校本课程体系,总结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实践方法,并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聋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艺术潜能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特征“以校为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以校为本”意指“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据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是“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  相似文献   

13.
姜金树 《宁夏教育》2012,(10):19-19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任羽中 《贵州教育》2022,(10):19-21
<正>一、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了目标和主要任务,实施教育信息化要达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目的,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网络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以校为家”来表扬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好教师、好领导。然而,我今天却要对校长的“以校为家”唱反调、泼冷水,觉得校长也不能太“以校为家”,否则受害的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畸变一:既然学校是我家,就可以为所欲为。由于一些校长对于“以校为家”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校看作自己的“自由王国”和领地。所以,在学校中,“老子天下第一”,可以为所欲为,别人能奈我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与自己有矛盾、提出反对意见的教师处处设限,给其“穿小鞋”,给以打击报复,使其永世不得…  相似文献   

16.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原则 ,是指由多个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教师培训”小组深入到基层学校 ,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 ,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它可以具体化为3个方面 ,即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的知识和对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另外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特别强调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校为本”的培训力图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为切入点 ,协助教师制定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工作目标 ,帮助教师全面…  相似文献   

17.
藩校是日本江户时代旨在培养武士子弟汉学素养的藩立学校,教学内容涵盖汉学古籍经史子集四大类别,但尤其注重经史的学习,四书五经、《小学》《孝经》以及《史记》《十八史略》是大多藩校的必修科目。藩校的教育年限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甚至终身,年问教学时间也大多超过了270天。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藩校总结出了“素读”“讲释”“会读”“轮读”等日本人学习汉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并每年定期举行释奠、释菜奠礼。以汉学为中心的藩校教育推动了汉字、汉学在日本社会的普及,在汉学教学中积累出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日后日本学习西洋文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名师讲坛——送教下校”活动是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菜单式”培训的系列之一。我们将名师聘请为“名师讲坛”的成员,再由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名师,并向名师提出授课要求,最后以片区的范围将课免费送到学校。该活动充分体现了“以校为本”的原则,达到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水平的目的。使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但“送教下校”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探究“以校为本”的农 村初中家校合作模式,要正确认识家校合作必须“以校为本”,建设“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机构,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构建畅通的家校合作渠道,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家校合作的过渡。通过这种探讨,最终使家校形成一种信念,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的的家校教育,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教育的风气。  相似文献   

20.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的里下河水网地区的普通农村中心小学。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信息时代来临的契机,抢占信息技术教育的制高点,确定了“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办学特色,参加了“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工作,并以此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突破口,迈开了教育信息化强校之路。几年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泰州市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新教育实验学校”、“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实验基地”,江苏省电视台教育频道、综艺频道、《关心下一代周报》等多家媒体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