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ALT、CG、β2-MG浓度变化对HBsAg、HBeAg、HBcAb阳性(A组)及HBsAg、HBeAb、HBcAb阳性(B组)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监测价值.方法将180例HBV感染者按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模式分为A组(94例)和B组(86例)二组,同时选取健康人4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ALT、CG、β2-MG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标记物;酶法测定ALT;放射免疫法测定CG、β2-MG.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ALT、CG、β2-MG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A组ALT、CG、β2-MG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定血清CG、β2-MG可较早期、较全面的反映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江华  程正江  张海蓉  曹红 《检验医学》2005,20(3):256-25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类型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961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4组:A组177例,为HBc-IgM、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166例,为HBc-IgM、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31例,HBc-IgM、HBcAb阳性,HBsAb和HBeAb阴性或阳性;D组582例,为HBc-IgM阴性,HBsAg、HBcAb阳性,HBeAg和HBeAb阴性或阳性。结果各组ALT>60 U/L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109例(61.6%);B组82例(49.4%);C组6例(19.4%);D组130例(22.3%)。A组、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BV DNA阳性者中HBc-IgM阳性且HBsAg阳性较HBc-IgM阴性或HBsAg阴性者AL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536例血清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HBV DNA水平,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1×103 copy/mL)、B组(1×103~1×105)copy/mL、C组(1×105 copy/mL),贝克曼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检测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组比较分析后发现,大部分肝功能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AST、ALT。B组和C组的ALT、AST相对于A组明显升高(P0.01),B组ALT、AST水平高于C组(P0.01)。53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72.9%,"大三阳"和HBsAg、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4项阳性的血清学模式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0.9%和84.4%,阳性率较高,说明患者体内的HBV处于高复制状态。结论 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应定期检测HBV DNA的水平,清除病毒的复制情况,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不同阳性类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951例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和ALT,根据HBV标志物不同阳性情况分为3组:A组363例,HBsAg、HBeAg、抗-HBc、pre-S2阳性;B组486例,HBsAg、抗-HBc、pre-S2阳性,抗-HBe阳性或阴性;C组102例,HBsAg、抗-HBc阳性,pre-S2阴性,HBeAg和抗-HBe阳性或阴性。结果各组ALT50U/L例数及百分率分别为A组363例(46.3%),B组486例(23.5%),C组9例(8.8%),其中A组与B组ALT异常率,B组与C组ALT异常率,A组与C组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患者中大三阳合并前S2抗原人群的ALT异常率明显高于前S2抗原阴性和其他乙肝模式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33例CHB患者血清。将CHB患者根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分为HBsAg阳性患者(190例)和HBeAg阳性患者(43例)。分别测定其α1-MG和HBV-DNA载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α1-M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分析血清α1-MG水平与血清HBV-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HBsAg阳性患者中HBV-DNA高载量患者88例(高载量A组),HBV-DNA低载量患者102例(低载量A组)。高载量A组α1-MG水平为(26.5±8.5)mg/L,低载量A组α1-MG水平为(20.5±5.5)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57,P>0.05)。HBeAg阳性患者HBV-DNA载量分析结果显示,HBV-DNA高载量患者15例(高载量B组),HBV-DNA低载量患者28例(低载量B组)。高载量B组α1-MG水平为(19.2±7.2)mg/L,低载量B组α1-MG水平为(18.5±6.3)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51,P>0.05)。结论血清α1-MG水平与HBV-DNA载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不能用于判断CHB患者病毒复制情况,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观察疗效及评估预后无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产妇血清及乳汁HBV-DNA的载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85例血清乙肝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和乳汁中的HBV载量,根据产妇HBV血清标志物模式不同分为4组,分析各组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 A组(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乙肝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分别为94.1%和69.4%,明显高于其他模式(P<0.01),且其病毒载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B组(HBsAg、HBeAg为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分别为90.9%和61.5%,明显高于C组(HBsAg、HBeAb、HBcAb为阳性)和D组(HBsAg、HBcAb为阳性),P<0.01,且其病毒载量也显著高于C组和D组.结论 产妇血清中HBV-DNA水平的高低与乳汁中HBV-DNA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西区医院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水平的HBV DNA对HBeAg、HBsAg进行分组,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其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并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其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HBV DNA与HBeAg、HBsAg的相关性。结果HBV DNA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5),各组间HBe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与HBsAg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各组间HBs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高于40U/L时,各组间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HBeAg与HBV DNA存在密切关系,而因HBsAg检测线性范围较小,尚未能够说明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同时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T水平较高,提示患者肝损伤的可能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FQ-PCR和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血清学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阳性与HBV-DNA阳性结果的比较情况.方法 对200例血清同时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及ELISA方法测定HBVM.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80.7%(146/181), 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5.6%(1/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75例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均为阳性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0%(75/75),HBsAg、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77.9%(46/59),HBsAg(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3.2%(25/4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抗-HBe( )、HBcAg(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2.5%(1/8).结论 ELISA检测结果相同的患者,其体内HBV-DNA的复制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依据HBsAg阳性或HBeAg阳性是不够的,易造成部分乙型肝炎的漏诊.对于HBsAg阴性只要有HBV感染后的任何血清学依据,都应检测血清HBV-DNA作为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一步筛选,必要时应同时行肝活检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415例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的检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 对415份血清同时行ELISA方法测定HBV-M及普通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 )组HBV-DNA阳性率为77.8%(270,347),HBsAg(-)组HBV-DNA阳性率19.1%(13/68),二者差别显著(P<0.001)。其中153例HBsAg( )HBeAg( )抗HBc( )血清,HBV-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HBsAg( )抗HBe(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6.9%(79/118),HBsAg(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0%(38/76),抗HBs( )组为18%(9/50),9例抗HBs( )抗HBe(+)抗HBc( )血清中2例HBV-DNA阳性,2例抗HBs( )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4例单一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结论 单凭HBsAg或HBeAg是否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易造成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漏诊,对HBsAg阴性无论抗HBs是否阳性,只要有HBV感染后的任何血清学依据,都应进一步检测血清HBV-DNA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第二步筛选,有条件时肝活检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检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已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用标志之一。然而血清HBsAg阴性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仍有不少由HBV感染引起。近年来我们应用免疫粘连血凝法(IAHA)对200例住院的急性病毒性肝炎进行乙型肝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国家,在高校新生中普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的一项重要措施[1].为了解大学新生HbsAg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情况,现对我市某高职学院2008级新生血清HBsAg、ALT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抗 HBc)阳性的患者和抗 HBc阴性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 10 0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者分为两组 ,A组为 5 0例 ,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抗 HBc阳性 ,B组为 5 0例 ,HBsAg阳性 ,HBeAg阳性和抗 HBc阴性。另选 30例健康体检者 ,HBV标志均为阴性 ,作为对照组。sIL 2R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 ,丙氨酸转氨酶 (ALT)采用赖氏法。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阳性、抗 HBc阳性组血清中sIL 2R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 HBc阴性组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 .0 5 ,且年龄偏向于青少年段 ,但比较HBV DNA含量在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 HBc阴性组sIL 2R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抗 HBc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的状态 ,而sIL 2R可作为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监测指标而用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父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以及HBV定量与婴儿感染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父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62例(A组)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阴性的新生儿71例(B组)及父母双亲HBsAg均阴性者50例(C组)作对照,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生儿血清HBsAg及HBVDNA水平以及父/母血清HBVDNA拷贝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阳性率较ELISA检测的HBsAg阳性率高,C组无1例感染,而A、B两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33.9%及35.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父代、母代HBVDNA含量越高,其子代感染率越高。结论 HBV可能通过父婴途径垂直传播,其感染率与母婴传播相当,且与父代血清HBVDNA含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以及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Pre-S1抗原;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PR、ALB、ALT、AST的含量.结果 Pre.S1抗原阳性患者HBV-DNA、HBsAg、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96.6%,HBeAg、HBeAb的阳性率分别为27.3%、45.2%;HBeAg阳性组与HBeAg、HBeAb双阴性组ALT、AST的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HBeAb阳性组(P<0.01);HBeAg阳性组与HBeAg、HbeAb双阴性组ALT的血清浓度显著高于HBeAb阳性组(P<0.01);AST血清浓度在HBeAg、HbeAb双阴性组与HBeAb阳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乙肝两对半检测仍然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携带状态的常用指标.Pre-S1抗原是反映机体HBV复制的指标,可作为乙肝两对半检测的重要补充.HBeAg、HBeAb检测对判断急性肝脏损伤的恢复状况以及乙型肝炎由急性期向慢性期转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HBsAb)双阳性样本的产生机制.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技术在血清HBsAg阳性样本中收集HBsAb同时阳性的样本作为研究组,利用HBsAg和HBsAb体外血清学中和反应为同时阳性的样本寻找配对的样本作为配对组,对筛选出的每一对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型、HBV-DNA病毒载量测定、HBsAg亚型分析、HBV-S基因测序,记录结果.同时,收集HBsAg阳性并且HBsAb阴性的样本血清作为对照组,同步分析,记录结果.结果 20例研究组的血清学标志物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基因型均为B型,HBV-DNA病毒载量均大于105 copies/ml,HBsAg亚型均为adw,有7例样本HBV-S基因有突变;20例配对组的HBcAb均为阳性,基因型均为C型,HBV-DNA病毒载量均大于105 copies/ml,HBsAg亚型均为adr,有6例样本HBV-S基因有突变.25例对照组样本的HBcAb均为阳性,HBV-DNA均大于105 copies/ml,其中12例样本基因型为B型,11例样本基因型为C型,2例样本基因型为B+C型;HBsAg亚型16例为adr,7例为adw,2例为ayw;有8例样本HBV-S基因有突变.结论 HBsAg和HBsAb双阳性样本的产生机制可能由于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感染了两种基因型和HBsAg亚型均不同的HBV而引起.  相似文献   

18.
夏邦世  潘辉  余珍波 《检验医学》2004,19(4):355-35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31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M、HBV DNA含量,并对其中1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作统计分析.结果血清HBV DNA含量与HBV-M有关,模式Ⅰ(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与HBeAg阴性的各种模式比较,模式Ⅱ(HBsAg阳性+抗HBc阳性)、Ⅲ(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与HBsAg阴性的各种模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于CHB患者,随着病毒在体内的活动,血清HBV DNA含量和ALT水平相应升高.结论 HBeAg与HBV DNA含量明显相关;HBeAg阴性或HBeAg/抗-HBe血清转换,不表示病毒停止复制;CHB患者肝功能状态与血清HBV 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免疫指标与肝组织活检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评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ALT及HBV DNA对数级,同时测定ANA抗体及IgG含量。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同炎症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0.589,P<0.01);血清HBV DNA水平与ANA抗体呈正相关(r=0.302,P<0.01),与血清IgG值呈正相关(r=0.404,P<0.01),与纤维化程度以及炎症活动度、肝功异常与否无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ANA抗体与血清IgG值(r=0.4221,P<0.01)及肝功能受损(r=0.662,P<0.01)呈正相关;血清IgG值与肝功异常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1)。结论:随着HBV DNA对数级的增加,ANA抗体阳性出现可能性更大,IgG水平亦更高;血清IgG值越高,肝功能受损或抗核抗体阳性几率会增大;本研究未发现合适的血清学指标可作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肝穿刺活检依旧为临床准确判断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 β2 微球蛋白 (β2 Mictroglobulin ,β2 M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 3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Pugh分级标准分为 3组 :①A组 (A级 ) :8例 ;②B组 (B级 ) :2 8例 ;③C组 (C级 ) :17例。对照组 :2 0例。均采用放射免疫法和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 β2 MG、ALT的含量。结果 :A组、B组、C组及对照组血清 β2 MG、ALT检测结果比较 ,A组与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组与A组及对照组比较 ,B组高于A组及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组与A组、B组及对照组比较 ,C组高于A组、B组及对照组 ,有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1)。血清 β2 MG与ALT水平呈正相关 (γ =0 .75 2 1,P <0 .0 1)。结论 :随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增加 ,血清 β2 MG及ALT水平增高 ,检测血清 β2 MG水平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