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即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将椎板一侧或两侧切开,使椎板向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用于治疗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三个节段以上的颈椎间盘病变[1]。因该手术在椎管外操作,对脊髓损伤机会少,可减少术后瘢痕、粘连的机会[2]。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共完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5例,其手术配合良好临床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0~60岁,手术在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进行,历时2~4h,术中失血量200~1000ml之间。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脊髓型颈椎病 (CSM)的疗效 ,避免手术失误。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 CSM手术失误原因 ,并对其施行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其中 9例得到了随访 ,随访时间 2周~ 8个月。结果  CSM伴发育性颈椎狭窄(DCS)组 6例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6 3.5 3%。 CSM伴后纵韧带骨化 (OPL L )组 3例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73.6 6 % ,获得满意疗效。失误原因有三方面 :1CSM伴 DCM后路单开门范围不够 ,应从 C3 ~ C7,而不是 C3 ~ C5。 2 CSM伴 OPL L连续型、节段型 ,经前路减压不彻底 ,且有脊髓损伤的危险。 3神经根型颈椎病 ,不宜按 CSM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论 正确选择适应证和严格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失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慧 《医学临床研究》2002,19(12):559-560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即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将椎板一侧或两侧切开,使椎板向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用于治疗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三个节段以上的颈椎间盘病变[1].   ……  相似文献   

4.
后路单开门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2例颈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ARCH钛板固定C3、C5、C7椎板与对应侧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比较术前术后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术前JOA评分9.3,术后评分13.7,总体改善率为57.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钛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防止再关门,及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8期)、Pub Med、Embase、MEDIJNE、SCI、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8月;收集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传统丝线缝合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提供标准差数据的指标应用SPSS16.0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8个同期临床对照研究,共428例患者,其中应用微钛板固定202例,传统丝线缝合固定226例。RevMan5.2软件敏感性分析两组结果显示:手术时间[MD=4.9,95%CI(0.51,9.29),P=0.031;术中出血量[MD=5.15,95%CI(-2.17,12.47),P=0.17];末次随访JOA评分[MD=0.24,95%CI(=0.08,-0.56),P=0.14];颈椎曲度[MD=1.43,95%CI(0.66,2.21),P=0.O0033。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8,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3,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均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椎管扩大状态,但微型钛板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维持颈椎曲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丝线组,而传统组手术时间短于微型钛板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改良效果。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锚钉组),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非锚钉组),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轴性并发症发生率、颈椎生理曲度、C5神经根瘫发生率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结果神经功能平均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锚钉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锚钉组(P<0.05);术前及术后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及C2~C7角测量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C5神经根瘫的患者,非锚钉组术后出现1例C5神经根瘫;非锚钉组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椎管前后径有所降低,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椎板重新关闭的患者。结论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有效避免神经根瘫的发生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但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影响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接近。  相似文献   

7.
胡凯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541-543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中期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30例患,其中A组16例,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B组14例,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评价临床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8.
乳糜胸是食管癌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我院自 1974- 0 6~ 2 0 0 1- 0 4行食管癌手术 2 2 47例 ,术后发生乳糜胸 34例(1.5 1% )。现结合本组病例 ,就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预防和治疗问题作如下探讨。1 对象和方法1974- 0 6~ 2 0 0 1- 0 4行食管癌手术 2 2 47例 ,按不同的胸导管处理方法分为 2组。1组 :为 1974- 0 6~ 1985 - 0 7收治的 815例患者 ,男 5 2 1例 ,女 2 94例 ,年龄 38~ 76岁 ,平均 5 6 .4岁。术中未结扎胸导管。2组 :为 1985 - 0 8~ 2 0 0 1- 0 4收治的 1432例患者 ,除97例因肿瘤较小 ,无外侵粘连未结扎胸导管外 ,余 1335例…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5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1.4%,83.3%,77.2%。【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 OPLL 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 组,21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 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 JOA 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 组手术时间较 B 组手术时间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 组出血量较 B 组出血量少,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 A 组 JOA 评分从术前平均(7.2±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2.1±2.7)分,平均改善率为(57.3±5.2)%;B 组 JOA 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4.5)%,两组患者术后1年 JOA 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 B 组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后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 OPLL 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但对前后路均受压且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颈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1.
我科于2007—11—23成功抢救颈前路术后并发急性喉头水肿1例,护理体会如下。 1病历摘要 男,55岁。因头颈部外伤术后、右侧肢体瘫痪16个月入院,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颈椎第3~4间隙、颈椎第4~5间隙、颈椎第5~6间隙即C3/4、C4/5、C5/6)、颈脊髓损伤。入院后完备各项辅助检查,于2007—11-23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前路(三个颈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手术顺利,于13:40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 1986 - 0 1以来 ,为 9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及取石手术 ,术后均随访 12个月 ,临床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自 1986 - 0 1~ 2 0 0 0 - 0 1我院共施行胆道探查手术112 6例 ,其中 96例行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手术 ,占同期胆道手术的 8.5 % ,96例中男 4 6例 ,女 5 0例 ,年龄 17~ 80岁 ,平均4 6 .5岁。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90例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6例 ,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 90例。全部术前均经 B超、CT及 PTC检查证实为胆总管、肝总管及胆囊结石。 6 2例作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 ,11例为急…  相似文献   

13.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 10~2 0 0 3- 12我们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6 4例施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6例,女5 8例,年龄2 2~81岁,平均5 1.5岁。病程8~384个月,排便间隔时间最短5~6 d,最长2 7d。本组均有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果导片、番泻叶等)史,无便意或便意十分淡漠,伴有腹痛、腹胀5 4例,4例无明显腹部不适;按照Bristol标准,大便性状1级4 1例,2级2例,3级2例;所有病例均经2次结肠传输试验确诊,术前均行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直肠排粪造影检查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和出口梗阻性疾病,发现4 2例有程度不同的结肠黑便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期联合颈椎前后路手术在我科已成功开展多年。术后并发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很少见。2007-01-24我科收住脊髓型颈椎病1例,术后并发精神异常,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女,73岁。因四肢麻木乏力2个月2007-01-24入我科治疗。MRI示:C3/4、C4/5、C5/6、C6/7椎间盘突出。入科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于2007-01-29在全麻下行后路颈3~7单开门减压微型钛板内固定、前路颈4~7椎体次全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时间520min,术中出血约2700ml,输血1220ml。术毕安返病房,行抗炎、止血、脱…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主要治疗方法采取后路椎板切除术,但术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5-05/2004-0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1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方法对3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获患者知情同意,术后随访半年.术前、术后2周及3个月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定(上肢和下肢功能分别为0~4分;上肢、下肢和躯干感觉分别为0~2分;膀胱功能分为0~3分.各项0分为严重障碍,最高分为正常).术后2周,3个月及半年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的观察采用X射线片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脊髓功能.②术后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估以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标准,12例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患者、18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及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前分别为5.2,5.7,5.5分;术后2周分别为9.2,9.7,9.4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1.3,11.8,11.6分).②术后颈椎弧度、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变化3例显示颈椎前屈弧度消失颈椎变直,但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余29例未出现颈椎曲度异常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短期及3个月时,仍能改善和提高患者脊髓功能评分,对颈椎的稳定性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钛网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脊髓型颈椎病和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钛网固定开门椎板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脊髓型颈椎病JOA改善率平均达68.1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分级平均为提高1.3级。结论:本术式对脊髓活动度影响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选择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行第3~7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患者共30例,均采用经肌间隙入路。从术前MRI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和手术方案制定,术中病变节段探查和累及周围组织,经肌间隙入路的注意事项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个体化要求,术后的并发症预防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36.7±25.8)min,术后住院时间(7.5±2.3)d,术中出血量(286.4±56.7)ml,术后引流量(356.8±66.5)ml。术后7 d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9)。JOA评分改善率为(78.6±13.2)%,其中优10例,良12例,中5例,差3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脑脊液漏、神经和血管损伤。随访1年共出现轴性症状3例(10.0%),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1例(3.3%),经对症处理后明显缓解或治愈。颈椎前凸26例,后凸4例(13.3%),经手法矫正后明显缓解。结论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CSM安全、有效,术中仔细辨认不同肌群平面,准确分离肌间隙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2 0 0 0 - 0 3~ 2 0 0 3- 0 3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 2 3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16例 ,女 7例 ;年龄 32~ 6 4岁 ,平均 5 2 .6岁 ;病程 8~ 4 6个月 ,平均 2 8.2月。影像学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X线和 MRI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弯曲减弱、消失或反屈 ,病变节段椎间隙变窄 ,椎体退变。单节段退变 8例 ,C5~ 6 4例 ,C6~ 73例 ,C4~ 51例 ;双节段退变 15例 ,C5~ 6 ,6~ 710例 ,C4~ 5,5~ 6 4例 ,C3~ 4 ,4~ 51例 ;3个节段以上退变者未列入此类手术中。MRI显示退…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2-01~2004-06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32例41个椎体,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56~91岁,平均73.3岁.41椎体由T10~L5(T10 2椎、T11 6椎、T12 8椎、L1 9椎、L2 6椎、L3 4椎、L4 3椎、L5 3椎),其中单椎体24例,2椎体6例,3椎体2例.高处坠落伤16例,跌倒伤8例,车祸5例,其它外伤3例.手术时间,从伤后2 d~3个月.本组均有腰背部疼痛症状而无根性症状,术前常规拍正侧位X线片,病椎CT平扫,了解椎弓根及椎体后缘的完整性[1].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1对17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患者17例,均为单侧耳(左耳12例,右耳5例),男9例,女8例,年龄14~34岁.上次手术距本次手术间隔时间为8个月~6 a,主要症状为耳前手术区易感染及脓肿形成,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