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本文研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内脏高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IBS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新生大鼠直肠内气囊扩张制作动物模型,取成年后大鼠L6~S2脊髓背根神经节,急性酶解分离制成单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研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峰值以及激活和失活情况。结果:造模组河豚毒敏感电流与河豚毒不敏感电流峰值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河豚毒敏感电流和河豚毒不敏感电流激活和失活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大鼠直肠内气囊扩张使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发生了改变,后者可能参与了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理性神经痛疾病。有资料表明 ,大约 80 %的成年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经历[1] 。临床上可表现为腰腿部的放射痛、局部皮肤痛觉过敏或感觉麻木、迟钝等症状。现研究证实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骶椎不稳等腰椎退行性改变所造成的脊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 glion ,DRG)损伤是导致临床腰腿痛的重要病因之一[1] 。脊神经根和DRG在椎间孔内前邻椎间盘和椎体 ,后邻椎间关节和黄韧带。椎间盘突出 ,椎体、黄韧带及小关节的增生都会造成脊神经根及DRG的压迫损伤。直接的原发性压迫作用和继发的神经血供障碍…  相似文献   

3.
最近法国科研人员在神经细胞未受损的大鼠模型中研究了慢性脓毒症对特定钠离子通道亚型的电生理学作用。实验对Wistar大鼠行盲肠结扎穿孔制成慢性脓毒症模型。术后10 d处死大鼠。截取趾短屈肌快纤维,在含有胶原蛋白酶(3.0 g/L)的酸性缓冲盐中进行分离。室温下(22±2)℃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快速的钠电流。结果显示,钠Nernst电位无改变,最大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正常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80~100 g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PRF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sham组及PRF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暴露其右侧坐骨神经,PRF组坐骨神经接受2 Hz,2 min,42℃的脉冲射频处理,而sham组不接受脉冲射频处理。在脉冲射频前2 h,脉冲射频后1 d,3 d,5 d,7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脉冲射频后1 d取L4~5段DRG细胞,应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DRG细胞钠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改变。结果:sham组和PRF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与自身手术前的基础阈值相比无差异,各组大鼠之间相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RF组大鼠DRG细胞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密度、半数激活电压(V1/2act)、半数失活电压(V1/2inact)与sham组和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未影响正常大鼠痛行为。DRG神经元钠电流密度以及通道动力学特性也未受该参数脉冲射频的影响,提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可能并不影响大鼠生理状态下伤害性感觉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RT PCR、细胞原位杂交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培养的DRG神经元为研究对象 ,观察P物质对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ationcurrent ,Ih)通道表达的影响。RT PCR结果表明 ,P物质浓度为 (mM ) 0 .5、5和 5 0与DRG神经细胞共培养一天 ,Ih通道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共培养三天后 ,Ih通道mRNA表达明显上调 ;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中、小型DRG神经元上Ih通道的mRNA含量均明显增加 ,以小细胞增加最为显著。上述实验结果证明 ,P物质持续作用于DRG神经元 3天 ,可诱导Ih通道的表达 ,其中 ,小型细胞的变化较中型细胞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各亚型的表达、动态调节,密切影响NPP发生、发展及其维持过程。研究证实钠离子通道Navl.7、Navl.8、Navl.9及Nav1.3与疼痛密切相关。本文对神经系统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的结构、各亚型及其特异性亚型阻滞剂与NPP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行为学改变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Nav1.8与术后痛觉敏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足底切口痛组(n=30)和对照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2h、1d、2d、3d、5d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测痛后取同侧L4-L6节段背根神经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8的表达。结果:切口痛组大鼠术后痛阈下降,术后2 h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降至最低(P<0.05),Nav1.8表达量最高(P<0.05);术后1 d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开始恢复,Nav1.8表达也逐渐下降。结论:切口痛术后痛觉敏化与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av1.8参与急性术后痛觉敏化的形成与维持过程,在急性术后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时间点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进行超前镇痛,探讨急性炎性内脏痛对Nav l.8表达的影响及超前镇痛时芬太尼对Nav 1.8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NS组)、单纯乙酸组(AS组)、芬太尼术前组(FB组)、芬太尼术中组(FL组).麻醉后L3~4鞘内置管.置管后第3d,建立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对NS、AS组大鼠鞘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5μl,5 min后NS组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AS组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 ml/kg; FB、FL组腹腔注射0.6%乙酸10 ml/kg,FB组5 min前鞘内注射芬太尼(0.05 mg/ml) 25μl,FL组30 min后鞘内注射芬太尼25 μl.行为学观察后处死大鼠,取L3~6 DRG,测定DRG上Nav 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扭体评分高;AS组扭体评分高于FB组、FL组(P<0.05);FL组高于FB组(P<0.05).(2) RT-PCR及蛋白印迹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Nav l.8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P<0.05):FB组和FL组增多的程度低于AS组,FL组表达高于FB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对大鼠DRG上的Nav l.8产生抑制作用;与急性炎性内脏痛产生后行大鼠鞘内注射芬太尼镇痛相比,鞘内行芬太尼超前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对Nav l.8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洛芬对偏头痛大鼠模型三叉神经节神经元高电压激活钙通道电流(HVA-ICa)的调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NS)组、致炎剂(I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IS+CGRP)组和布洛芬组,各8只。采用新型IS构建偏头痛大鼠模型,全细胞式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钙电流(HVA-ICa)。结果:与NS组相比较,(IS+CGRP)组HVA-ICa峰值密度增高,激活电压向超级化方向移动(P0.05);与(IS+CGRP)组相比,布洛芬组钙电流峰电流降低(P0.05)。与NS组相比,(IS+CGRP)组半数激活电压向超级化方向移动(P0.05);与(IS+CGRP)组相比,布洛芬组半数激活电压向去级化方向移动(P0.05)。与NS组相比,(IS+CGRP)组半数失活电压向去级化方向移动(P0.05);与(IS+CGRP)组相比,布洛芬组半数失活电压向超级化方向移动(P0.05)。结论:布洛芬能够降低三叉神经节神经元HVA-ICa的幅度、促进HVA-ICa的失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观察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 T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8(Nav1.8)m RNA的表达水平,探讨PRF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SNI组)、假治疗组(Sham组)和治疗组(PRF组)。于制模前0天,制模后4、6、8、10天,PRF治疗后6、12、18、24、30、36、42天测定四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在PRF治疗6天后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42天后每组处死剩余大鼠,取其腰4、5的背根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NI术后,SNI组、Sham组和PRF组大鼠的MWT较C组显著降低(P<0.01);PRF治疗后,PRF组大鼠的MWT及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 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NI组和Sham组(P<0.01)。结论:PRF治疗对SN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Nav1.8可能是PRF发挥镇痛作用的一个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NT/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钠通道Nav1.3和功能性钠电流的影响。 方法 建立保留性神经损伤(SNI)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根据注射溶液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注射生理盐水)和BoNT/A注射组(注射BoNT/A),每组9只;另取9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坐骨神经分支,但不做神经结扎手术。术后第5天在一侧足底皮下注射BoNT/A(7 U/kg和15 U/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大鼠机械撤足阈值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给药后第7天和第14天BoNT/A对各组大鼠DRG神经元中Nav1.3蛋白表达的影响,用电生理膜片钳检测BoNT/A对各组大鼠功能性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的影响。 结果 足底皮下注射BoNT/A可显著升高外周神经损伤后下降的机械触痛阈(P<0.001),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术后DRG神经元中Nav1.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01),BoNT/A干预后第7天和第14天的Nav1.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BoNT/A可降低SNI术后增大的TTX-S钠电流(P<0.05)。 结论 BoNT/A可调控Nav1.3钠通道蛋白表达,影响功能性TTX-S钠电流,发挥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化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早期脑梗死体积和脑梗死区钠离子通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CI/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化汤治疗组,每组再分CI/R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 5个亚组,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观察CI/R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梗死区组织病理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Nav1.1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在CI/R后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正常结构明显破坏,Nav1.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三化汤治疗组CI/R后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缺血区脑梗死现象明显减轻,Nav1.1mRNA表达明显增高。结论三化汤能明显减小局灶性CI/R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逆转Nav1.1mRNA表达的下降。减少Na+内流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检测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及P75的表达,并观察鞘内注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NGF在骨癌痛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观察疼痛行为学变化,造模21天,检测大鼠DRG神经元NGF、TrkA及P75蛋白及mRNA表达;并进一步将骨癌痛大鼠分成cancer及cancer+anti-NGF组,观察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结果:接种侧DRG神经元NGF及其受体在骨癌痛大鼠的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cancer组大鼠的PWL缩短,PWT降低,鞘内使用anti-NGF后PWL延长,PWT增高.结论:NGF加剧大鼠骨癌痛,anti-NGF在骨癌痛中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感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T型钙离子通道(低电压激活钙离子通道),在接近神经元静息电位时开放,参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后去极化电位以及膜电位振荡形成,影响神经元兴奋性。T型钙离子通道有三种亚型:Ca_V3.1,Ca_V3.2和Ca_V3.3。Ca_V3.2亚型在外周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表达最丰富。在L_5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在大约  相似文献   

18.
水通道蛋白1在大鼠肺泡Ⅱ型细胞上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l)的表达。方法 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方法检测AQPl在该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免疫组化AQPl呈阳性,免疫电镜细胞膜上可见高电子密度阳性反应。结论 AQPl存在于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膜上,对呼吸系统水转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压门控Na^+通道调控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压门控Na^+电流的变化。结果 ①IL-1β可逆性抑制Na’电流,并呈IL-1β浓度依赖性;IL-1的受体拮抗剂阻断此种作用;②IL-1β能够轻度改变峰电流的I-V曲线,并在最大激活电流区间延缓电流开放的速度;③IL-1β加快电流失活;④IL-1β降低Na^+电流复活,尤其在复活的早期作用显著;⑤GDP可促进IL-1β对Na^+电流的抑制作用。结论 IL-1β通过IL-1R/G蛋白/Na^+通道途径调节Na^+通道的活性,通过延缓通道开放和复活,加速其失活,使得通道开放时间缩短,构成对Na^+电流的抑制,导致Na^+内流减少。这可能就是IL-1β神经保护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K4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再灌注1d、3d、7d、14d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不造成缺血状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CDK4的表达。结果:缺血侧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CDK4的表达在再灌注7d、14d后表达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差异(P<0.05);大脑皮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较发现,神经元中的CDK4在假手术组、再灌注7d组的表达水平高于星形胶质细胞(P<0.05)。结论:脑缺血后,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CDK4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