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岛市海岛旅游主体功能分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广海  刘佳  万荣 《资源科学》2008,30(8):1155-1161
考虑到海岛环境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空间开发功能的衍生性,从海岛旅游开发适宜性和海岛可持续保护的角度,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相衔接,构建海岛旅游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并引入模糊多级综合评判理论,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根据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分结果以及海岛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区域海岛旅游开发功能的区划标准,以制定青岛市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功能的区划方案。将青岛市海岛划分为旅游资源优先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根据区划方案进行海岛旅游开发功能空间定位和评价分析,为青岛市海岛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葵  黄克己  汤素娥 《科教文汇》2010,(20):204-206
根据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选取了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个性指标的权重,将海南岛划分了五个地理空间区域,并依据相关统计数据计算了海南自然旅游资源在五个区域空间内的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数,分析了各区域空间的总体差异和单项指标差异。这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提供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南疍家族群历史悠久,疍家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热带海洋和海岛民族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且保存相对完整,是海南开发海洋文化与海岛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本文首先分析了疍家文化资源的基本构成及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据此构建了海南疍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海南8处疍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评价的结果;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综合开发海南疍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海  刘佳 《资源科学》2010,32(5):899-906
滨海城市是我国开展滨海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定量测度不同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开发类型与等级,对于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地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选择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社会经济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影响与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5个方面构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同一时间截面各指标数值,定量测度与评价各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把各潜力指数和综合潜力指数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滨海城市划分为四类开发潜力类型,进一步确定不同城市的旅游开发功能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将潜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滨海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藏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钟林生  王婧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09,31(11):1848-1855
西藏自治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但当前许多资源点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研究该区域温泉资源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科学分析了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特征,从温泉资源价值、区域环境、区域开发综合条件三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25个指标的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采取典型样本调查与区域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藏7个行政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将7个地区分成高、中、低3个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包括拉萨市、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中潜力区在昌都地区,低潜力区包括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山南地区.最后提出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策略包括加强温泉资源调查、保护旅游资源、择优开发等,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差异性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吕建树  刘洋  张祖陆  李静  王学 《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鲁北滨海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客源市场条件等4个方面建立一套包含42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系统,对该区19处代表性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较为合理,可信度较高;针对研究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均集中在Ⅰ级-Ⅲ级、总体上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及各地市间开发潜力的差异,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大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带的总体开发战略和各地市的开发分工体系,并确定了相应的开发时序和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向明 《资源科学》2006,28(3):143-150
对旅游资源和游憩环境的价值评估在国外已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而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评估技术方面已取得较长足进步,其中最突出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旅行费用法、费用支付法和条件评价法。在中国此类研究开展较晚,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本文分析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阐释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意义。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本文构建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非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旅游资源的非经济性资产评价,主要是一种开发条件、开发潜力评价以及非经济性效益评价,为旅游资源的经济性评估提供依据。而旅游资源的经济性资产评估则是通过其产品的预期收益指标与成本指标来间接核算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后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旅游资源资产的价格构成,构建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模型,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提供 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温泉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力民 《资源科学》2013,35(2):312-320
随着国民休闲需求的增长,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将持续攀升.温泉是一类自然资源特性很类似、开发模式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建立一个能够通用的、衡量其可开发价值大小的定量评价模型,对一定区域内的多处温泉进行统一考评、甄别优劣,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评析我国现有温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参照旅游资源综合性评估的楚义芳模型等,结合实地深入访谈调研的结果,提出建立模型指标体系的六项原则,选取温泉水自身因素、其它旅游资源的支持与配合作用、环境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支撑条件、可到达性、所处的地级大区域背景等34个影响温泉旅游开发价值的不同层次的重要因子,采用指标三级制构建本模型的指标体系,以特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并选取广州“1.5h经济圈”范围内的从化、清新、龙山等三处温泉,对本模型进行了应用尝试.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结魁 《资源科学》2003,25(3):90-97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具有4个特征:类型多样,对评价模型的综合性要求高;数量丰富,存在对定量评价对象的合理取舍问题;目标宏大,服务的是宏观层次上的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内容复杂,评价工作量大。这些特征都限制了成果的获取,目前还很少有研究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针对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特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由4部分组成:①指导思想,重点发展了市场评价思想,认为市场评价观应包括3个方面的涵义,并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和市场评价模型;②方法体系,结合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具体情形,将多种定性、定量方法综合起来运用,使得旅游资源的分等定级更加客观科学,在选取评价对象时也避免了主观随意性;③内容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④评价方案,给出了一套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最后,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评价体系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海岛地处我国海域的北端,受沿海区域开发的影响、海岛自然资源的开发正全面开展,其中海岛的旅游的资源独具珍奇性,自然景观构成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内涵,海岛生态旅游的群体性、互补性明显、在海岛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通过逐步引导、规划,形成海岛生态旅游体系,这对海辽宁海岛、生态旅游、开发保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冰雪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志会  刘锴  孙静  席建超  杨俊 《资源科学》2016,38(12):2233-2243
冰雪旅游是中国未来旅游业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国家冰雪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以为将来选择和建设冰雪旅游示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前,中国冰雪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和新疆,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开发在规模和影响程度上处于领先地;②中国西藏、青海等地区冰雪资源丰富,但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难度较大;内蒙古地区冰雪资源得天独厚,适合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是中国冰雪旅游未来发展的重点区;③中国东南部大城市群地区不具备户外冰雪旅游资源,不适宜户外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④华北的京津冀地区具备一定的冰雪资源,可采取自然冰雪旅游产品和人工冰雪旅游产品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冰雪旅游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岛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泽  孙才志  邹玮 《资源科学》2011,33(7):1408-1417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对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并进而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能力的衡量。海岛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研究是评价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旅游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基于海岛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特点,本文选取资源价值、开发现状、区位交通、环境容量、经济效益五大潜力子系统共26项评价因子。采用投影寻踪模型结合AHP层次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中国的12个海岛县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横向研究。结果表明,普陀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排在12个海岛县之首,长岛县则排在最后。总体而言,南方海岛旅游开发潜力水平明显好于北方海岛县;地处经济发达区域海岛县的旅游开发潜力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12个海岛县横向比较中,普陀、定海、崇明、玉环和岱山5个海岛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强,其他7个海岛县较弱。通过对各个海岛县5项潜力子系统的对比分析,结合海岛县自身的资源特点,给出了12个海岛县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西沙群岛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旅游资源拥有8个主类,26个亚类及79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83.87%和50.97%;西沙群岛354个旅游资源单体中,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有2个,占总数的0.56%,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41个,占11.58%,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101个,占28.53%,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212个,占59.89%。西沙群岛旅游资源基本特征为:数量大,类型丰,高等级资源少。西沙群岛旅游资源区可分为宣德群岛旅游资源区和永乐群岛旅游资源区两个基本对等的区域。西沙群岛旅游资源优势表现在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环境优良;其劣势表现在高端旅游资源数量少、交通不便、环境容量小、 地缘关系复杂。西沙群岛是中国热带海洋和海岛旅游资源最典型的分布区域,具有重要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沿海岛屿是海陆联系的“桥梁”,是开发海洋的基地。本文对我国岛屿资源组合类型及其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应用这些模式对大福州地区沿海岛屿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海域中面积在500m2以上的海岛6 500多个,12个海岛县共有海岛1 738个,占全国海岛的27%,占全国有人居住海岛(433个)的40.6%。12个海岛县共有岛陆面积4 087km2,占全国海岛面积的(包括台湾岛、海南岛)5.1%。海岸线总长4 411km,占全国岛屿岸线(14 000km)的31.5%。我国12个海岛县分散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中,由于所处的海域位置、海洋与岛陆资源丰度以及受市场机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开发力度与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各海岛县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海岛县的区位特点以及资源的开发,海岛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12个海岛县的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12.05×108元,到2005年达到656.42×108元;人均GDP,1980年为473.5元,2005年为22 325元,分别递增17.3%和16.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1980年的40.7∶34.9∶24.4,到2005年为19.4∶41.3∶39.3。根据12个海岛县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应用“三轴图方法”,绘制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图。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海岛县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并进行排序,从而为各海岛县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区划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广海  刘佳 《资源科学》2006,28(3):137-142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类型、地域特征及其开发基础条件等方面决定了其功能定位与开发方式的不同。旅游功能区划是对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功能定位的综合研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编制、执行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其空间布局的无序性等问题,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获得旅游开发的最佳综合效益。本文比较分析了青岛海洋观光类、度假类、海岛旅游和水上休闲运动四大旅游资源类型的原生性、组合性、独特性和潜在性等特征;接着在论述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发展机遇和政策优势,确定东部、南部、胶州湾和西海岸四大海洋旅游功能区,并对其开发重点和地域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制定了青岛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不同等级旅游区的主辅功能,综合协调多种行业用海矛盾,强调海洋旅游资源的复式开发以及空间整合,从而为青岛海洋旅游经济的合理规划和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候舒适性视角的辽宁海岛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江智  李恒云 《资源科学》2012,34(5):981-987
近年来,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辽宁海岛旅游也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到前所有未有的重视。本文从气候舒适性的视角出发,利用全国各主要海岛群岛1971年-2000年的30年气象资料,采用评价气候舒适性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等评价指标,对辽宁长山群岛和全国其他6个主要海岛群岛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显示:①辽宁长山群岛的旅游气候最舒适期一般为5月-10月,较舒适期为4月,舒适期(包括较舒适)为7个月;②与全国其他主要海岛相比,辽宁海岛舒适期相对较短,冬季气候较差,但夏季气候舒适性具有明显优势;③根据海岛综合舒适度指数得分的年内分布和变化,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全国主要海岛群岛分为三类,分别为:夏季最适型,主要包括辽宁长山群岛、山东长岛群岛和浙江舟山群岛;春季、秋季最适型,主要包括海坛岛,江门上、下川岛和涠洲岛;冬季最适型,仅有海南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辽宁海岛旅游开发及发展提出了如下策略建议:①发挥夏季气候优势,打造中国海岛避暑胜地;②围绕避暑市场,全面拓展客源;③实施反季节旅游发展策略;④探索辽宁群岛共同发展模式,打造辽宁海岛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提升辽宁海岛旅游知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