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首先探讨了医疗建筑中通风空调系统对于维持建筑中的空气品质,避免疾病的传播的重要性。接着,以医疗建筑中的手术室为例,研究了在医疗建筑中的节能降耗的突破点,并研究了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手术室能耗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了现阶段可用于智能建筑节能领域的互联网技术,并对他们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知,互联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有机的结合,并可成为智能建筑的节能提供有力的工具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基勇 《电子测试》2020,(4):106-107,18
在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智能建筑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建筑行业朝着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而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电气技术的充分应用,只有对电气技术进行有效应用,才能够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推动智能建筑朝着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电气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范围,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玉岩 《通讯世界》2017,(6):256-25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诸多行业中都开始广泛应用,建筑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的应用也已经成为现实.现阶段智能建筑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在建筑的设计和使用中进行初级结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模拟人的智能与思维过程,目的是使机械的智能性质更强,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而如何通过智能网络建设将人工智能与建筑更好的结合,让它为人类生活创造更高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则是下一代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指出目前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提升和进步,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将建筑与物联网相结合,其应用会如何体现,所能产生的具体效果有哪些则是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加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其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建筑内智能设施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智能建筑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相关应用作为探究重点,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促进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通信》2022,(1):123-126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同时深入解读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二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从现阶段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之中的运用主要是神经网络系统和模糊控制器,这两个部分的科学应用使得建筑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强化系统的自动适应能力,促进智能控制体系的控制力,模糊控制器则会提升运行过程中的系统控制能力,智能建筑建设也因此得到实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契合了当前时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光纤的功能和智能建筑的内涵,讨论了光纤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能够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以及设施在各种的无线以及有线等通讯网络作用下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以及专网等环境下,通过对适当的信息安全的远程控制进行实施能够实现实时的监控等服务功能。文章主要就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公共安全系统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够对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立  梁斐 《电子技术》2022,(3):222-223
阐述智能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特点,包括照明、空调、安防的联动、实时监控,电气自动化设计中的电源要求、控制器要求,电气接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的应用早已遍布人们日常生活,基于大数据的能源互联网的探索还尚在起步阶段。文中综述了当前能源互联网中的相关技术研究和部分应用成果,并对能源互联网相关基本概念与特征及其与大数据技术的联系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指出了能源互联网中大数据应用所面临的瓶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实例,总结了能源互联网中大数据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马永康 《电子测试》2016,(18):106-107
本文首先对南宁东站综合交通枢纽一期(地下空间)--公共服务工程通信系统设备集成采购项目做一简单介绍,然后通过介绍南宁东站项目中通信标的几个典型子系统的系统组成原理进一步阐述通信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迎来了发展机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得到了推动。因此,文章先分析了“互联网+图书馆”的基本认识,随后简要分析了“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未来服务工作展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贯穿人们工作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争先与时代接轨。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更全面、更便民、更环保、更新潮的产业,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核心热点。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灯具设计结合,不再是死板的机械控制,而是有弹性的智能产品;将物联网行业与智能灯具设计结合,灯具设计领域因此出现了新的商机,有效地节约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能为大众带来更便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工厂快速发展,边缘智能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获得广泛关注。针对边缘节点计算资源受限的难题,提出了基于边缘智能协同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并给出了边缘智能协同计算任务分配与边缘智能模型轻量化方法。边缘智能协同计算技术解决了单一边缘节点计算能力与智慧工厂应用海量计算资源需求间的矛盾,降低了边缘智能技术的部署开销,提高了工业互联网部署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电子技术》2019,(16):67-70
针对城市高层建筑火灾的监测困难与预警准确度低的现状,以ZigBee-WiFi为基础通信网络,给出了多感监测系统网络结构与节点硬件设计。构建基于PSO-ELM的高层建筑智能火灾多感监测模型,完成了实验室条件下的PSO-ELM仿真验证,采用多传感器的100次实验数据样本的训练对该模型进行分析与测试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使用PSO-ELM优化算法时能够提高监测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而且降低了训练样本数和隐含层节点数变化对训练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仿真得到PSO-ELM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值,而且最大相对误差只有0.6%,其预测效果优于SVR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16.
易瑜 《电子测试》2016,(20):70-71
以建设智能化温室物联网为目标,提出温室物联网服务平台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技术架构、温室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无线传感网及通信终端、智能控制终端和无线传感网及通信终端,智能控制终端.设计了温室环境监控软件,视频监控系统,农业小气候监测系统,监控中心,实现了温室群的数据存储、管理控制和云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了温室生产的精细化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有关的技术日趋成熟,成为新的采集交通信息的思路,为交通提供了方便,为研究智能交通系统注入了活力。交通系统在城市或主要交通路口,通过交通诱导布局道路,为旅客提供交通指示的公路网,使司机选择合适的行驶道路,能为司机提供出行诱导服务,调节流量的分布,改善交通状况。基于电感式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集成深度的关键技术的结合使用是使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必须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解决智能交通的信息平台,也需要通过城市内部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框架规划,实现路、人、车辆协同作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The rol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 intelligent building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described, focusing on trends in Japan. The capabilities of private branch exchanges (PBXs) are examined, local area networks (LANs) are considered, and possible architectures for a backbone network are described. The building wiring issue is addressed, stressing the need for a topology accommodating ISDN and all branch LAN needs. The interfacing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with the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s i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Design issu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are examin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Japa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for such buil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the creation of amenities for the human occupants of the building. The need for an infrastructure that is adaptable to future needs is stressed. As an example, a recently built office tower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