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对比达比加群、华法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L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治疗期间,达比加群组较华法林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较少(3.4%比24.1%,P=0.002),其中脑栓塞(1.7%比15.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华法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组血栓消失时间更短[(47.00±5.30)天比(69.10±7.90)天,P0.01],两组左心室血栓消失率相比,达比加群组明显多于华法林组(77.6%比39.7%,P=0.032);出血事件发生率达比加群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3.4%比17.2%,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达比加群治疗较华法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120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对应药物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较(INR),不良反应以及随访1年时的出血/血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PT、APTT、TT、Fg水平和INR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治疗后PT[(31.8±4.0)s比(35.2±3.2)s]、APTT[(41.7±4.2)s比(43.4±4.6)s]和INR[(2.3±0.3)比(2.7±0.5)]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达比加群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0%比8.33%)以及随访1年内的出血/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35.00%比15.00%)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能显著改善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且用药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较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n=39)及永久性(n=41)两组,根据房颤指南分为中危(n=42)及高危(n=38)两组,分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剂量达标情况。结果房颤治疗第1周与第2周比较,达标例数及总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剂量达标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第1周与第2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较低剂量下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测INR,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已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凝血及肝肾功能等基本指标。所有患者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均于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行抗凝治疗。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血栓性终点与安全性终点为研究终点,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出血风险。结果华法林组133例,达比加群酯组9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房颤类型、伴随疾病及吸烟史等无差异。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差异(4.08%vs 4.51%,P0.05)。严重出血事件更低(1.02%vs 6.77%,P0.05)。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有少量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发生率无差异(31.63%vs 33.08,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华法林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老年病科和普外科的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6~78岁。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50例。华法林组患者术后2.5 mg/日华法林,利伐沙班组术后利伐沙班10 mg/日进行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和出血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治疗后INR高于华法林组[(2.6±0.4)vs.(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有41例患者达标,达标率为82.0%,华法林组有25例患者达标,达标率为50.0%,利伐沙班组达标率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发生外周血栓栓塞1例(2.0%),轻微出血1例(2.0%)。华法林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2例(4.0%),分别为外周血栓和脑血栓,轻微出血5例,少量出血4例,严重出血1例。利伐沙班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2%vs.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较华法林可显著提高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抗凝效果,降低患者出血发生率,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互联网+"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分析其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9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选择的随访方式分为互联网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互联网管理组患者中建立华法林抗凝微信群及QQ群,定期发布房颤教育知识、服用华法林注意事项等,定期举办线上抗凝知识讲座,接受患者咨询,并提醒患者准时返院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最新的INR检查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对照组患者在医院普通心内科门诊就诊,根据INR复查结果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每次复诊检测两组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INR。随访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INR达标情况及出血、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互联网管理组患者随访率为100.0%,对照组失访4例。随访9个月,互联网管理组患者INR达标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互联网管理组患者发生出血1例、脑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出血4例、脑卒中4例,互联网管理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管理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患者的INR达标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令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325例于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患者被分为达比加群组(187例)和华法令组(13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凝血时间(ACT)、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华法令组比较,达比加群组糖尿病(20.3%比11.8%)、慢性心力衰竭比例(19.6%比10.2%)和左房内径[(47±10)mm比(44±9)mm]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达比加群组INR显著低于华法令组[(1.3±0.3)比(2.4±0.4),P=0.001],而两组ACT、PVI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达比加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令组(0.5%比5.1%,P=0.025)。结论: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凝治疗中,与华法令相比,达比加群治疗的INR显著降低,且主要并发症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出血发生率及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标准抗凝强度A组(2.0INR3.0)、低抗凝强度B组(1.5INR1.9)、阿司匹林C组,各50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出血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A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但总体来说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的三组患者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比治疗之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要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患者的抗栓疗效比B组与C组患者的疗效要好,且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0~3.0时,能够降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出血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华法林对中国人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3,自引:2,他引:73  
Sun YH  Hu DY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58-26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抗栓治疗 ,初步探讨中国人华法林国际标准化率 (INR)的合理范围。方法 调查 4 35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及INR监测情况 ,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INR的关系。结果 华法林疗程时间中位数 7个月 ,平均剂量为(2 77± 0 83)mg。共发生出血事件 31例 (7 11% ) ,其中严重出血 5例 ,轻微出血 2 6例。发生出血患者年龄略高于对照组 [(6 5 1± 10 0 )岁与 (6 2 0± 12 2岁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2 5 9) ;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 ,合并心力衰竭较多 (P =0 0 5 )。多因素分析中INR≥ 3为预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3 74 )。血栓栓塞事件 37(17 4 7% )例 ,发生缺血性卒中或栓塞的危险随INR下降明显增加。结论 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应避免低于 1 5或高于 3 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达比加群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比6.25%,P=0.12)。结论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左心室心尖部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n=16例)患者初始治疗与低分子肝素合用,剂量2.5~3 mg,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0~3.0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维持华法林治疗,3天监测1次INR,共3次,INR稳定在2.0~3.0,以后每2周监测1次INR;利伐沙班组(n=15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剂10 mg,2次/d。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血栓大小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华法林组比较,利伐沙班组的血栓消失时间缩短[(60.00±5.50)d vs(71.00±8.50)d,P0.01];两组的新发血栓栓塞事件(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事件多于利伐沙班组,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利伐沙班较华法林起效更快,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专人随访管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持续性房颤病人,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接受专人随访管理和普通随访,记录12个月中各组病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病人华法林服用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管理组病人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INR首次达标后监测次数、INR全程监测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INR首次达标天数、INR达标所需监测次数、平均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随访12月期间,在第1月、第3月、第4月、第7月、第9月、第11月和第12月两组病人INR达标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理组病人缺血性卒中、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颅内出血和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持续性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专人负责的随访管理可以减少病人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监测频次,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服用华法林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仅服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INR在2.0~3.0时,观察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88~3.75 mg/d(2.25±0.12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2.25mg~4.50 mg/d(3.25±0.34 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与抗栓相关出血例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脑心通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减少,出血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华法林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住院与门诊收治的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两组在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均口服华法林,治疗组联用PPI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PT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第12周治疗组IN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为4.3%(3/70),低于对照组的15.7%(11/70)(P0.05)。结论 PPI可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PPI可以提高华法林抗凝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 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个月后根据CHADS2评分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门诊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6个月内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6、12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术前高龄组与非高龄组PT-INR值(1.58±0.32对1.37±0.44,P>0.05),术后INR达标天数[(11.73±3.29)d对(9.71±3.63)d,P>0.05];左心房内自发显影情况[3例(20.00%)对4例(26.67%),P>0.05];出血并发症(0对6.67%,P=0.05)、栓塞事件发生率(6.67%对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术前需严格抗凝并排除心房血栓;术中抗凝与常规用药相同;术后延迟加用华法林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效果。[方法]收集心内科接收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服用单一抗凝药物,分为华法林组(40例)、利伐沙班组(40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0例),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期间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比华法林具有更优的抗凝效果,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60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30例)和华法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无血栓栓塞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而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华法林相似,两组在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的D-二聚体水平减低[(0.25±0.16)mg/L vs(0.45±0.25)mg/L,P0.05],术后住院时间减少[(3.05±0.32)d vs(7.27±0.25)d,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患者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患者120例(肌酐清除率30~70 ml/min),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华法林组60例。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栓塞和出血事件,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血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达比加群酯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合计5例(8.3%),华法林组8例(1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总出血事件和一般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6.7%vs 20.0%,5.0%vs 13.3%,P0.05)。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肌酐、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和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在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痛头晕和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 13.3%,P0.05)。结论对于高龄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且达比加群酯出血事件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