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确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进行上气道成像 ,回顾性分析其上气道形态特点 ,探索该方法在OSAHS临床综合诊断及病因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多导睡眠监测 (PSG)确诊的OSAHS患者 2 8例 ,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成年人 14例 ,于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平静呼吸、闭口堵鼻深吸气 (M櫣ller)动作时行上气道MSCT扫描 ,测量各咽部水平的截面积及相应的矢径和横径、软腭的长度及厚度、判断上气道的阻塞情况、计算气道塌陷度。结果  (1)结合运用MSCT图像后处理功能可理想观察上气道的形态特征 ,准确测量各所需数据并判断上气道阻塞情况。 (2 )OSAHS组腭后区及舌后区截面积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狭窄或阻塞 ,且多发生在吸气时相 (P值均 <0 0 5 )。 (3)OSAHS组腭后区及舌后区的气道塌陷度较正常人高 ,气道容易塌陷 (F =15 133,P =0 0 0 1;F =5 5 5 2 ,P =0 0 2 5 )。 (4 )OSAHS组软腭厚度较正常人厚 (F =15 90 8,P =0 0 0 0 )。结论 腭后区及舌后区气道明显狭窄或堵塞伴气道塌陷度的增加可能是OSAHS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 ,运用MSCT观察上气道简便、快捷、准确 ,在OSASH临床综合诊断及病因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128层螺旋 CT 上气道三维重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的定位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 CT 对52例确诊的 OSAHS 患者清醒和 Muller 试验下及32例正常人清醒状态下进行上气道容积扫描,分别测量软腭后区、舌后区及会厌后区的气道体积和气道长度,并对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清醒状态下 OSAHS 患者上气道长度显著增加(P <0.001)。与清醒状态下相比,OSAHS 患者 Muller 试验下软腭后区气道体积、舌后区气道体积、气道总体积显著减少(P <0.001)。OSAHS 患者上气道长度与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呈负性相关(r=-0.33, P <0.05)。结论128层螺旋 CT 上气道三维重建能较好评估 OSAHS 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及阻塞的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睡眠状态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行低剂量动态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分析睡眠状态下气道实际阻塞或狭窄的部位、累及范围及动态变化,以修正静态气道测量的不精确性。方法16例OSAS患者分别行清醒平和呼吸状态下(简称清)与睡眠状态吸气末相(简称吸)、睡眠状态呼气末相(简称呼)下低剂量MSCT扫描,并于睡眠吸气末状态下气道最狭窄处行动态电影扫描。以睡眠吸气末状态下软腭后区(RP)、舌后区(RG)气道最狭窄处及会厌后区(EPG)会厌尖下5mm处为3种状态下的测量层面,比较3种状态下咽腔各层面的测量值并记录各期相气道最狭窄的具体部位。结果RP区气道最小横截面积(XSA)(M清=47.50mm^2,M呼=73.00mm^2,M吸=2.00mm^2;Z清呼=2.897,P清呼=0.003;Z清吸=4.192,P清吸〈0.01;Z吸呼:4.538,P吸呼〈0.01)的测量结果在3种状态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P区前后径(AP)(M清=8.00mm,M呼=9.50mm,M吸=1.50him;Z清呼=1.933,P清呼=0.056;Z清吸=3.720,P清吸〈0.01;Z吸呼=4.230,P吸呼〈0.01)、左右径(LR)(M清:8.00mm,M呼=9.00mm,M吸=1.00mm;Z清呼=1.210,P清呼=0.246;Z清吸:4.203,P清吸〈0.01;Z吸呼:4.557,P吸呼〈0.01)、RP区气道体积(M清=4.06mm^3,M呼:5.50mm^3,肘吸=1.50mm^3;Z清呼=1.576,P清呼:0.125;Z清嗳=3.532,P清嗳〈0.01;Z吸呼=4.077,P吸呼〈0.01),RP(M清=7.00mm,M呼=6.00mm,M吸=10.50mm;Z清呼=0.557,P清呼=0.603;Z清吸=2.541,P清吸=0.011;Z吸呼=2.852,P吸呼=0.004)、RG(M清=5.00mm,M呼=3.00mm,M吸=9.50mm;Z清呼=0.747,P清呼=0.482;Z清吸=2.657,P清吸=0.007;Z吸呼=3.075,P吸呼=0.001)区咽后壁至椎体前缘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睡眠吸气末相与清醒或睡眠呼气末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状态下动态电影扫描可直观、清晰地显示咽腔的形态学变化。结论(1)睡眠吸气末相对OSAS患者咽腔狭窄或闭塞的CT定位是最精确的,可明显降低清醒状态下测量的假阴性。(2)低剂量NSCT可明显减少对患者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行上气道动态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测量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咽腔大小形态改变特点,分析判断阻塞位点,探讨其在指导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4例OSAHS患者及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平静呼吸、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及闭口堵鼻(Müller)吸气状态下进行上气道CT连续扫描,测量不同时相下各咽部截面积,判断阻塞位点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HS患者咽部气道面积小于对照组,其中尤以腭后区及舌后区截面积减小程度显著;病情程度不同患者腭后区面积在平静呼吸和吸气末状态下存在显著差异;腭后区平静呼吸和吸气末时的截面积与呼吸紊乱指数(AHI)呈负相关,舌后区吸气末截面积与颈围呈负相关。结论 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上气道动态扫描并辅以形态测量可有效判断OSAHS患者上气道咽腔狭窄情况,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上气道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儿童OSAHS患者,采用16层多层螺旋CT行上气道低剂量扫描,进行冠、矢状面及垂直气道长轴的斜位断面重建,测量鼻咽、口咽上部、口咽下部及喉咽咽腔横截面积,分析儿童OSAHS的上气道狭窄原因及解剖学定位。并选择阴性对照组,检查与测量方法同OSAHS患儿组,对比OSAHS患儿与无鼾症儿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36例儿童OS-AHS患者鼻咽、口咽上部及口咽下部咽腔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患儿均可见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肿大,其中腺样体咽腔比值(A/N)≥0.71者32例,占88.9%;扁桃体Ⅲ°肿大33例,占91.7%。结论儿童OSAHS存在上气道解剖学狭窄,低剂量MSCT扫描是检查儿童OSAHS上气道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CT和上气道测压评估OSAHS舌后区咽腔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后区咽腔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9例OSAHS患者进行清醒状态下的上气道扫描并测量上气道腭后区、舌后区最小轴面积以及舌后区最小轴面积层的前后、左右径.同时应用睡眠过程中上气道测压的方法评价同一患者咽腔下部阻塞情况.结果舌后区咽腔最小面积层左右径与上气道测压舌后区阻塞及低通气事件发生的频度具有相关性.结论OSAHS患者舌后区咽腔左右径的大小影响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3-DE对照,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所获得的数据,定量分析左心室局部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临床拟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20例,接受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1周内同时接受3-DE检查,使用设备自带心功能分析软件评价心功能。所有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检验。结果:20患者采用64-SCT及3-DE两种方法测量乳头肌处左室前壁、侧壁、后壁及室间隔的EST、EDT厚度值,计算其增厚率,并进行配对t检验示左室前壁、侧壁、后壁及室间隔增厚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所得测量值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06,0.976,0.981,0.939),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差异性(P<0.05),散点图呈线性趋势。结论:64-SCT定量评价左心室局部功能具有可行性,其结果与3-DE高度相关;与其他影像学相比,64-SCT在一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兼顾了形态学的显示与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齿科扫描技术(Dental)在口腔颌面外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口腔颌面疾病患者行MSCT扫描,将获得的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Dental成像,对病灶进行分析,并与普通重建技术、X线平片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MSCTDental成像能够直观、立体地显示口腔颌面骨质的细微结构、深部的骨质结构以及肿瘤性病变,能较好地显示骨折空间移位,颌面骨变形情况,尤其对复杂病变的判断具有其优势。结论 MSCTDental成像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口腔颌面病变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因而,它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31例临床怀疑腰椎峡部裂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MPR、SSD和VRT图像重组。结果本组31例中,双侧与单侧腰椎峡部裂分别见于29(93.5%)例和2(6.5%)例,其中,L5椎体25例(80.6%),L4椎体5例(16.1%),L3椎体1例(3.2%);L4与L5椎体同时受累者4例(12.9%)。本组31例共检出64处椎弓峡部裂病灶。典型的"双关节征"和"裂隙征"见于所有病例。腰椎峡部裂伴发腰椎滑脱和隐性骶椎裂分别见于12和1例。MPR和VR对腰椎峡部裂的显示优于SSD,然而,SSD能清晰显示椎体滑脱。结论多层螺旋CT,尤其是MPR和VR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低kV门静脉成像的可行性以及相关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连续31例门静脉成像患者纳入研究,以3.0 ml/s速率经肘正中静脉注射欧乃派克(350 mg I/ml) 90 ml,使用256层CT(Philips Brilliance iCT)机型分别完成动脉期(120 kV,150 mAs)和门脉期(80 kV,120 mAs)扫描,记录两次扫描时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对门脉期数据采用4组不同滤波函数进行回顾性重建:A组,滤过反投影(FBP)+平滑函数;B组,FBP+标准函数;C组,迭代4(iDose4)+标准函数;D组,迭代6(iDose4)+标准函数。在工作站上分别完成门脉血管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 (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投影重建(MPR)显示,并在门脉分支中心层面分别测量腹主动脉、门脉、肝右叶实质3个结构的CT值和图像噪声(SD)值。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和1位CT技师共同评价门脉图像质量。结果 门脉期扫描(低剂量)的DLP与E分别是(81.23±7.46)mGy·cm和(1.22±0.11)mSv,均明显低于动脉期(常规剂量)的(353.45±31.46)mGy·cm和(5.30±0.47)mSv(F=2197.23,P<0.05);各组间SD值有明显差异(F=54.364,P<0.05),以D组(57.09±13.59)最小,B组(115.55±31.12)最大。所有4组门脉图像均符合诊断图像质量要求,C和D两组门脉显示优于A和B两组。结论 80 kV结合迭代算法的低剂量MSCT门脉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行上气道动态扫描,结合多平面后处理技术测量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测量,判断阻塞平面,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重度OSAHS患者20例和均无睡眠疾病方面主诉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名。对20例重度OSAH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平静呼吸和闭口堵鼻(Müller)吸气状态下行上气道CT扫描,测量各咽部截面积进行比较,判断阻塞平面。结果 CT显示重度OSAHS患者上气道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腭咽部和舌咽部截面积减小程度显著。结论采用螺旋CT对重度阻塞OSAHS患者行上气道动态扫描并进行截面积测量可有效判断其上气道阻塞情况,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从正常肝脏到肝炎后肝硬化的演变过程中,相关脏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3组共120例(正常对照组34例,肝炎肝纤维化组48例,肝炎后肝硬化组38例)经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得到腹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脾脏实质等4个感兴趣区(ROI)TDC,分析3组ROI达峰时间(TTP)和峰值高度(PV).结果 3组主动脉的TTP无差异性,PV有统计学差异;3组门静脉、肝脏、脾的,TTP及PV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TTP渐延长,PV渐下降.结论 门静脉、肝脏、脾等相关脏器的TDC表现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睡眠期间心电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长期空间飞行中,航天员常会遇到失眠、睡眠时间缩短、觉醒次数增多等睡眠问题.研究睡眠期间心电信号的变化规律,对于深入了解睡眠时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规律,以及发展基于心电信号的睡眠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率变异性和心电波形两方面对睡眠期间心电信号变化规律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航天飞行中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SCT双期扫描中CT强化值(HU)测量对评价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对47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23例,C级8例以及36例非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经MSCT双期扫描并测量左肾皮质及髓质的动脉期、门脉期的CT强化值。结果肝硬化组左肾皮质、髓质的动脉期、门脉期的CT强化值均有所下降,其中左肾皮质动脉期、门脉期的CT强化值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左肾皮质的动脉期、门脉期CT强化值呈递减趋势,经方差分析,左肾皮质的动脉期、门脉期的CT强化值在肝硬化组Child A、Child B和Child C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左肾髓质的动脉期、门脉期的CT强化值在对照组、肝硬化组Child A、Child B和Child C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硬化时左肾皮质的动脉期、门脉期CT强化值下降,下降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MSCT双期扫描能评价肝硬化患者肾脏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