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开展四川省巴河流域地质灾害的调查,共获得了崩塌地质灾害点11处,其中平推式崩塌为5处,占总崩塌数的45%。研究显示该类型的崩塌具有平推式滑坡相似的特征:坡体上部砂岩、底部夹层为泥岩;坡角近垂直;坡体后缘发育有平行坡面、出露于地表的裂隙,裂隙两侧封闭。强降雨时,雨水流入裂隙,产生的动水压和静水压,还有高水头产生的劈裂作用,致使裂隙的加速发育。上部的砂岩层沿着泥岩层向外推挤,从而产生临空面发生崩塌。灾害体会受水的影响,产生临空面—崩塌—再产生临空面—再崩塌。所以要根治该类型的崩塌隐患,治理措施应注重考虑防止地表水流进裂隙、遏制裂隙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破坏形式有坡面冲刷、坡面剥落掉块、坡体湿陷变形、崩塌、滑塌、泥流等几种,其中滑塌最常见。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滑塌、滑坡的破坏模式;崩塌破坏模式和坡面破坏模式等三种。  相似文献   

3.
文中滑坡位于四川地震灾害极重县平武县黑水场镇,属于中型滑坡,该滑坡在汶川"5.12"地震后有较大的变形,且坡体局部已有裂缝及滑塌现象,在"9.23"暴雨后进一步发生变形,且蠕滑现象加剧,目前以坡体局部滑动或崩塌为主,该地区余震频发,加之在暴雨的共同影响作用下,滑坡极有可能失稳,一旦失稳将会对山下多户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在野外调查、钻探和室内试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位于地震区的该滑坡进行了机理分析和稳定性计算,最后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该滑坡是"汶川5.12"地震过程中产生变形破坏的典型实例,从计算到滑坡模型的建立,参数的选用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黄费国 《矿冶工程》1998,18(4):14-16
某建筑物含厚层淤泥人工地基, 采用抗滑桩加挡墙护坡不能解决坡体崩塌滑坡问题, 改用堆载预压排淤再卸载回填的稳坡措施处理地基, 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对龙南县73处崩塌和滑坡规模分析,归纳总结其与坡体形态要素的内在联系:坡体坡度小于45°时,坡度越大,发生崩滑体的体积规模越大;坡体坡度45°~60°之间时,崩塌、滑坡发生规模难以确定,应加强岩土工程勘察;坡体坡度大于60°时,坡高越高,发生崩滑体的体积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滑坡特征统计研究黄冈市2016年汛期滑坡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年黄冈市滑坡灾害实例统计分析基础上总结滑坡现象特征,揭示滑坡发生与降雨的相关性;从斜坡的降雨入渗规律分析其渗流场变化过程与特点,探讨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分析产生大量浅层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原因。研究表明,汛期该区域滑坡特点是以平缓浅层小型或中型堆积层滑坡为主,且主要沿基覆界面滑动。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发展过程是坡体表层土体饱和、坡面径流牵引斜坡表面、坡体中后部形成拉裂缝、坡体后缘区域局部垮塌、坡体沿基覆界面滑动,即总体表现为滑移—拉裂模式。研究成果有利于根据该市覆盖层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的防灾区域,降低抢险救灾工作区域的盲目性,提高全市在汛期对滑坡灾害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公路、铁路等交通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工程建设形成的人工斜坡的坡面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人工斜坡设计不合理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软岩坡面在物理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剥落,产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预防环境地质问题,保护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危岩)为主,其发育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谷坡形态、坡体结构等地质因素的控制,是发育的内因。降雨、库水位升降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是滑坡、崩塌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由降雨和库水位升降在坡体内产生的饱水加载、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效应为主要诱发作用力。监测表明:涉水滑坡变形破坏与降雨强度和库水位的升降速率明显相关。以秭归县白水河滑坡、卧沙溪滑坡为例,分析滑坡在降雨和库水位升降等诱发因素下的变形特征及诱发因素对滑坡变形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明 《煤炭技术》2015,34(6):206-208
8107工作面上方地表为黄土丘陵区,地形较为复杂,工作面南侧为矿井工业广场,8107工作面开采后将影响工广边缘的煤仓坡体的稳定。分析了影响坡体稳定的主要因素为张性地裂缝,并对坡体的移动变形进行了预计,采后坡体移动变形较大。结合西山矿区开采实践,采后坡体将出现裂缝、台阶,在地表水作用下可能产生滑坡灾害,影响坡体稳定和煤仓安全使用。为确保煤仓的安全正常使用,对8107工作面进行了开采优化,即采取于煤仓北部坡体的下部留设小煤柱开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澎 《现代矿业》2020,36(2):160
危岩崩塌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地质灾害,尤其是灰岩地区,结构面较为发育,在重力、地震、水体等因素诱发下更易发生崩塌灾害。以重庆市张口石灰岩区危岩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张口石山包发育3组共5条规模较大的裂缝,①、②号裂缝相连在一起,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使张口石山包与刀背形的山脊分离开来,③、④和⑤号裂缝将张口石山包分割成三大块体。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口石危岩崩塌体节理裂隙的组合特征及崩塌的形成机制,并确定倾倒式崩塌变形破坏模式,最后提出了崩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为类似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毛坪铅锌矿在采矿活动中,地下空区发生了垮塌,导致矿区地表边坡出现多处塌陷坑及裂缝,危及了地表的安全,影响了井下矿体的回采。对山坡坍陷开展工程地质调查,并分析其成因,提出井下塌陷空区采取充填及封闭处理,对地表塌陷坑进行高、低压注浆加固固结充填体,并清理地表危岩。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空区治理前及空区治理后的稳定性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矿山采用的治理方法能够保证矿山地表稳定,保障矿山深部矿体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井田范围内小煤窑多、塌陷范围广、地面矿床破坏严重、老窑积水丰富等复杂的水文地质情况,总结了对地表塌陷及废弃小井进行充填治理、对涌山河河床进行综合治理以及构筑排洪水沟等防治水患措施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广东大兴煤矿特大突水事故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苏启  武强  尹尚先 《煤炭学报》2006,31(5):618-622
通过实地调查、测量以及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分析认为大兴煤矿“8·7”突水事故的突水机理为:防水煤柱受断层破碎带的影响,在上部水压、采动矿压、煤层自重、地下水的联合动力作用下,破碎的岩体沿垂向固有构造裂隙面向上塌落形成椭圆形柱体,待形成自然平衡拱后塌陷垮落停止,上覆岩层得到暂时稳定;随着采煤工作面的不断扩大,自然平衡拱被再一次打破,椭圆形柱体内的垮落继续向上发展,直至最后的关键层破坏或破碎达到临界突水系数而发生突水.  相似文献   

14.
塌方一直是我国隧道建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施工过程中冒顶塌方形成经过、产生塌方原因入手,对渝湘高速公路正阳隧道一次塌方事故提出治理方案,认为岩隙渗水作用于覆盖层较薄、渗透性强的松散破碎地段使隧道上方岩土体的自稳能力恶化;通过坍口设置截水沟及多种形式注浆技术,及时加固坍塌体,封堵岩隙渗水。方案效果良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煤矿中的陷落柱一直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为了有效识别陷落柱,以山西矿区岩溶陷落柱为例,利用地震数值模拟和电法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陷落柱地震响应及赋水特征。通过建立陷落柱模型,模拟得出陷落柱在地震上响应存在明显的绕射波特征及赋水性陷落柱“两高夹一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高强度开采工作面覆岩岩性及其裂隙特征,以高家梁煤矿2031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作面顶板含水层赋存情况,通过试验获取了砂质泥岩顶板细观结构和矿物组分及物理力学性质,采用相似模拟试验、理论分析、CAN-II〖BP(〗=2\*ROMAN〖BP)〗大地电磁探测仪和现场调查综合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的覆岩破坏情况。结果表明:工作面顶板砂质泥岩随着与煤层距离的增大,颗粒间接触逐渐由点-点、点-面接触转变为线-面、面-面接触,且颗粒体积有增大趋势;由煤层至地表,抗拉(压)强度减小,断裂后接触面积更大,且遇水后颗粒体积膨胀,挤压颗粒间的孔隙,孔隙通道减小,降低宏观通水性;覆岩及地表裂缝以张开、闭合、压实的过程重复向前发展,虽然覆岩含水层及隔水层产生了破坏,但裂隙宽度较小,地表没有出现明显的塌陷裂隙;工作面开采后覆岩内会形成稳定的压力拱结构,覆岩破坏不会与地表裂隙贯通,地表潜水不会直接与井下工作面贯通。采动后工作面断层上盘侧岩层整体上破坏更严重;在断层下盘侧,虽然采动后CAN型综合值云图内出现了较多环状闭合曲线,但仍有平滑层状曲线包裹,说明采动覆岩的连续性分布较好,岩层内裂隙发育程度低;20313工作面开采后地表多以细小拉伸或挤压裂缝为主,裂缝数量较少,基本上所有裂缝经历了“张开-扩展-闭合”完整发育过程,裂缝发育周期最长的为15 d,最短为7 d;裂缝宽度最大为6.3 cm,台阶落差最大为8.7 cm,地表植被生长及分布情况与开采前基本一样,说明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及地表生态基本不受影响。高强度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得到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物探法是开展覆岩裂隙现场探测最方便、快捷的手段,提高物探仪器对覆岩裂隙探测的敏感度及物探结果解释的准确度是物探法探测覆岩破坏得以推广的技术前提。  相似文献   

17.
安庆铜矿地面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是南方可溶性岩石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安庆铜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及井下疏干排水,地面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从安庆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岩溶塌陷特征、形成的基本条件、动力条件及诱发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岩溶塌陷的成因,根据矿山实际,采用以井下堵水为主、地面防治为辅、监测配合的岩溶塌陷防治方法,通过安庆铜矿岩溶塌陷治理工程的实践,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为同类矿山岩溶塌陷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8.
林柏泉  王瑞  乔时和 《煤炭学报》2018,43(1):124-130
为了提高水射流破煤岩性能和卸压增透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高压气液两相射流的冲击动压模型,推导出影响其破煤岩性能的关键参数体系。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压气液两相射流破煤岩试验系统,研究了关键参数对气液两相射流的破煤岩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纯水射流相比,气液两相射流破煤岩压力阈值降低约50%,破碎深度增加25%,破碎坑直径是纯水射流的2倍,破煤岩效率提高80%以上。煤岩体破碎是气-液-固三相耦合作用的结果:气体的掺入改变射流的结构,产生局部脉动作用,强化了射流破岩能力;高压液相脉动冲击作用激发裂纹起裂,高压气相的多级溃灭作用促进裂纹扩展;气相多级溃灭与液相脉动冲击交替作用,最终使煤岩体裂隙贯通、破坏。  相似文献   

19.
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昌盛 《煤》2000,9(1):15-17
论述了我国在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诸如地表塌陷、矸石山、矿井水、煤泥水、粉煤灰、酸雨等 ,分析了引起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措施。有利于煤炭企业实现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和谐统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宜万铁路DK345+960-DK347+030段属于覆盖型岩溶环境区,曾发生多次地面塌陷.为保护铁路路基的安全稳定.设计采用钻孔压力注浆处理路基地基.经对注浆处理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机理和本段水环境条件的分析,采取了盖板预留地下过水通道、施工严格控制注浆处理范围等措施,既加固了岩溶路基,又保护了水环境,使铁路附近的井泉水质水量未受注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