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酪朊酸钠、麦芽糊精、大豆膳食纤维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复配组合,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同时以乳化稳定性、微胶囊化效率和产率、微胶囊形态的微观表征颗粒完整率和微胶囊感官品质评价为评定指标,比较不同壁材组合得到的微胶囊产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大豆分离蛋白、酪朊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复配壁材的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为乳白色粉末,具有良好冲调性和流动性,微胶囊化效率83.62%和产率63.87%,微胶囊形态的颗粒完整率接近70%,是较好的喷雾干燥制备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复配壁材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75℃,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0.6,壁材浓度为13%,壁芯材比例为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8.43μm。  相似文献   

3.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4.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鸡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鸡油脂并考察了其氧化稳定性.通过乳状液的稳定性质指标确定壁材大豆蛋白和麦芽糊精的比例为1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鸡油脂微胶囊化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12,乳状液的固形物浓度为20%,均质压力为25 MPa,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是210℃.在最佳条件下制备微胶囊鸡油脂的包埋率为89.9%.在相同的储存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鸡油脂氧化稳定性好于未包埋油脂.  相似文献   

5.
摘 要:本研究以山桐子油为芯材,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山桐子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山桐子油喷雾干燥制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响应面优化试验表明:在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4.8:1,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壁材复配质量比为 2.6:1,水与壁材体积质量比为6.8:1的条件下,山桐子油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84.22 % 。在运用氧化稳定性指数法(OSI)氧化稳定性测试中,山桐子微胶囊在常温条件下,保持30d 后,油脂的 OSI 值与初始值无显著变化,验证了山桐子微胶囊的稳定性;通过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微胶囊具有较规则球形微观结构,囊壁比较完整,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怀远石榴籽油为芯材、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石榴籽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的质量分数10%,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配比1∶2(质量比),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添加量2.0%,芯材与壁材的配比1∶1.5(质量比),喷雾干燥机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75℃,进料速度25 m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1.9%。微胶囊化后的石榴籽油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SPI)、阿拉伯胶(AG)、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HI-CAP100)、麦芽糊精(MD)为壁材,茶籽油为芯材,通过简单复配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微胶囊产品,以乳液稳定性、乳液流变特性、包埋率、水分含量、冲调性、粒径等感官特征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麦芽糊精添加量为总壁材质量的25%时,SPI/AG质量比为1:1,乳状液稳定性指数最高为94.55%;乳液流变性特性呈现剪切变稀现象;微胶囊产品具有较高的包埋率为89.58%;冲调性较好;白色粉末;含水量为2.62%;颗粒形态完整、表面光滑、大小均匀;粒径分布比较集中。是制备茶籽油微胶囊产品较为理想的壁材方式。最终确定最佳茶籽油微胶囊壁材组合方式: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乳化剂对微胶囊化粉末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壁材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质量比1∶3),以大豆卵磷脂和吐温-80(6∶4)的复配乳化剂乳化油茶籽油形成的乳液具有较好的乳液稳定性,且喷雾干燥制备的微胶囊粉末油茶籽油颗粒均匀、细腻、干燥。经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粉末油茶籽油颗粒外形较圆整,大小分布较均匀,表面光滑,其载油量及包埋率分别为35. 6%和82. 02%。  相似文献   

9.
油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活性物质,为了增强其氧化稳定性,用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将其微胶囊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乳化剂添加量为1.4%、壁材比为1∶1(g/g)、芯壁比为3∶5(g/g)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成品为洁白细腻的粉末,其水分含量为3.13%、堆积密度为0.42 g/cm~3、表面含油量为1.95%、平均粒径为13.5μm,散落性、溶解性及感官评定结果良好。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芯材与壁材之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包埋效果较理想。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在微胶囊化后稳定性增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成品呈球形和椭球形,表面结构致密,无破裂现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葡萄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以葡萄籽油为芯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为壁材,在复合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并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表明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重量比为3∶1,乳化剂浓度为10%,芯壁比为1∶2,温度为45℃,均质速度为12000r/min,乳化时间为12 min时制备得到稳定的葡萄籽油乳液,在进风温度18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5mL/min条件下喷雾干燥得到葡萄籽油微胶囊,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效率达到72.56%,60℃条件下贮藏葡萄籽油微胶囊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贮存性能和抗氧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