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欺凌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多发,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受到欺凌后,被欺凌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着重从被欺凌者的角度分析了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从个体、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被欺凌者易遭欺凌的影响因素。从被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校园欺凌事件因其恶性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校园欺凌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发生率。欺凌行为的发生,有欺凌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性的原因,治理欺凌行为需要对不同原因有充分理解。被欺凌者往往因为其与众不同而被欺凌,他们是被同情的对象,但是也正因为它们不自主地展现出心理弱势而"吸引"冲突的另一方欺凌自己。增强被欺凌者的自尊与自强,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欺凌事件。当三者都倡导自由、平等、支持、亲密等价值时,校园欺凌数量便会大大减少。治理校园欺凌,应当以问题为中心,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实施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6.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被欺凌者不说”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关键性难题。通过对一个初中女生长期遭受欺凌却不说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有自己的“江湖世界”,一个满足儿童交往需求,同时也滋生欺凌的世界。但教育者往往忽视这个“世界”,视欺凌为偶发事件。“被欺凌者不说”警示我们关注儿童的他性、教育的他性,教育者应以倾听的逻辑代替控制的逻辑,向儿童江湖敞开,向欺凌本身敞开,迎接他者、回应他者,建构“不可欺凌”的教育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综述法,基于欺凌者的维度,从社会工作、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近十年SSCI期刊中关于校园欺凌的实证研究类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欺凌者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分类属性高度相关。相关分类属性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不同分类属性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同一分类属性的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虽然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但也凸显出法制教育的漏洞和防治校园欺凌相关法律的缺失。完善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制度,校园内开展法制教育,合理矫正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已成当下校园安全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校园欺凌深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防治刻不容缓。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C镇某普通中学的24位欺凌者展开调查,使用SPSS数据分析总结校园欺凌的角色特征、类型和危害。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社交网络的微观影响;家庭、学校、社区的中观影响;法律、教育、文化的宏观影响。研究表明,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需联合多方共同改变学生的环境系统,从而改变个人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界定了校园欺凌的含义,阐述了校园欺凌的特点和被欺凌者的行为反应,指出避免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关键在预防,提出了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威胁校园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一度成为热门词。随着研究的推进发现,大量学者在文章中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相互替换、混淆使用。而实际上,"欺凌""暴力"并非同一概念。本文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联系表现在:目的性、伤害性和研究空间的一致性;其区别有:本质、类型、行为主体和年龄划分方面。本文从暴力、欺凌的词源入手,证明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不是一个概念,并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我们国家在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质量,重视的范围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占据了新闻的头版头条,在网络上激起了热烈讨论,这些都足以证明这个问题及需得到解决,呼吁政府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以高中生视角探讨了高中校园欺凌现象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借此希望高中生能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把重心专注在学习上,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的报诸媒体,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就提议要把校园欺凌事件纳入法律轨道,这显示了校园欺凌事件严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