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利用4种发根农杆菌15834,R1601,1025,1000诱导黄秋葵产生毛状根,建立黄秋葵的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 利用共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菌株、预培养时间和侵染时间等对黄秋葵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和不同液体培养基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并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和外源激素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结果 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预培养48 h的叶片为转化材料,感染8 min的诱导率最高,最佳培养基为MS液体培养基.结论 黄秋葵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为研究黄秋葵的有效药用成分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建立黄花败酱发状根培养体系,并考察其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发根农杆菌1601、15834、A4、1000等4种G-土壤杆菌诱导黄花败酱外植体产生发状根,考察不同外植体、菌株、侵染时间、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对黄花败酱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并对发状根进行PCR检测;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黄花败酱茎段作为外植体,预培养和共培养48 h,发根农杆菌A4侵染8 min,MS液体培养基pH为6时添加蔗糖浓度为40 g/L时转化率和增殖量最高,提取毛状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为9.12%。应用PCR证实A4质粒上的rolB基因片段成功转入被感染的黄花败酱发状根中。结论:建立了黄花败酱毛状根培养体系,其发状根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王不留行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分别用发根农杆菌R15834、R1601、R1000、A4感染王不留行叶片产生毛状根,考察不同理化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利用HPLC测定王不留行中黄酮苷的量。结果发根农杆菌R1601转化王不留行叶片的诱导率最高,p H值为6.0,蔗糖浓度为3%的MS培养基培养毛状根增殖速度最快,王不留行毛状根中王不留行黄酮苷量略高于种子中的量。结论王不留行成功诱导毛状根,为进一步筛选适宜的王不留行发根培养体系并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圆叶牵牛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1000,1025,15834诱导药用植物圆叶牵牛产生毛状根。方法:采用共培养方法,通过对外植体、菌种、浸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外源激素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用发根农杆菌1601,预培养60h的叶片、叶柄为转化材料,感染6~8min,加入1mg.L-1NAA转化率最高。结论:圆叶牵牛毛状根的诱导成功,为其遗传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8)
目的:解决蒙古黄芪毛状根诱导率低的问题,并分析毛状根的生物量和总黄酮含量,以期为蒙古黄芪毛状根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自然生长的蒙古黄芪幼嫩的叶片、叶柄和茎段,诱导毛状根;用PCR技术鉴定毛状根,统计毛状根的诱导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蒙古黄芪毛状根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在四个不同发根农杆菌R1601浓度侵染下,三种外植体的诱导率在79.3%~94.9%之间;当发根农杆菌R1601菌液A600的值为1.5时,叶片的毛状根诱导率最高,达到94.9%;PCR鉴定表明诱导得到的毛状根为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所得;不同毛状根株系间生物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毛状根株系间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论:建立了高效的蒙古黄芪毛状根诱导体系,揭示在利用蒙古黄芪毛状根合成药用成分时要对毛状根株系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6.
川黄柏高效遗传转化系统建立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华 《中药材》2006,29(7):641-644
目的:建立发根农杆菌高频转化川黄柏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转化川黄柏带子叶下胚轴,并将获得的毛状根,置于含不同生长调节物质配比的培养基上诱导产生再生植株。结果:建立的高频转化系统为选择生长10 d的川黄柏带子叶下胚轴,经过36 h的预培养,农杆菌菌液(OD600=0.6)浸染15 m in、共培养4d,浸染菌液最佳配制方法是在菌液培养阶段添加6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经PCR检测证明发根农杆菌R i质粒的T-DNA片段已整合进入川黄柏毛状根和再生植株的基因组。结论:通过改善转化条件,发根农杆菌R1601可以高效诱导川黄柏长出毛状根,并具有进一步再生完整植株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两种发根农杆菌A4,R1000诱导狭叶松果菊产生毛状根,建立狭叶松果菊的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 利用共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菌株、预培养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对狭叶松果菊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和不同液体培养基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结果 利用发根农杆菌R1000,预培养48 h的叶柄为转化材料,浸染10 min的诱导率最高,毛状根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 IBA0.5液体培养基.结论 狭叶松果菊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为狭叶松果菊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1000,1025,15834诱导约用植物圆叶牵牛产生毛状根。方法:采用共培养方法,通过对外植体、菌种、浸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外源激素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川发根农杆菌1601,预培养60h的叶片、叶柄为转化材料,感染6~8min,加入1mg·L^-1 NAA转化率最高。结论:圆叶牵牛毛状根的诱导成功,为其遗传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理化因子对绞股蓝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绞股蓝,得到毛状根。方法:采用外植体共感染接种法诱导绞股蓝毛状根,研究了不同菌株、外植体类型、预(共)培养时间、菌液浓度、浸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和除菌培养基类型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用A4菌浸染不经过预培养的叶片,当发根农杆菌浓度在OD 600值为0.8,浸染10 min,共培养2 d,100μmol/L As、MS+300 mg/L Cab为除菌培养基为绞股蓝毛状根诱导的最佳条件。结论:用外植体共感染法诱导出绞股蓝毛状根,并确定了最佳诱导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野葛毛状根的诱导及离体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野葛毛状根的诱导和无激素离体培养。 方法:用含超强毒性基因的发根农杆菌R1601与野葛离体叶片共培养。 结果:经感染的野葛叶片表面直接形成大量生长快、分枝多、负向地性的毛状根,毛状根离体培养具有抗卡那霉素特性和激素自给特征。 结论:建立了发根农杆菌诱导野葛毛状根的方法和野葛毛状根的离体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1.
掌叶大黄毛状根的诱导及其蒽醌类化合物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掌叶大黄毛状根的诱导及蒽醌类化合物的生产。方法: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LBA9402和R1601感染掌叶大黄外植体。结果:2种发根农杆菌均能诱导掌叶大黄产生毛状根,LBA9402比R1601表现出较强的对掌叶大黄的感染能力。毛状根单克隆DH7 a(由R1601诱导)生长速度高于DH5 a,DH5 c(由LBA9402诱导),且明显比非转化根(NOR)快。DH5 a中蒽醌类化合物以大黄素为主,DH5 c则以大黄素甲醚含量最高,DH7 a中4种蒽醌———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含量相近,非转化根中大黄酚含量最高,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4种根中均较低。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掌叶大黄毛状根培养系统,为研究大黄毛状根大量培养生产蒽醌类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甘草Ri质粒转化及不同理化因子对甘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及外界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LBA9402和R1601感染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外植体。结果:2种发根农杆菌均能诱导甘草产生毛状根,LBA9402比R1601表现出较强的对甘草的感染能力,下胚轴的转化率高于子叶。在WP培养基上毛状根生长最快。光照对毛状根生长有抑制作用。毛状根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总量比愈伤组织中高1.5倍,其中甘草查耳酮含量是愈伤组织中的15.5倍。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为研究甘草毛状根大量培养生产黄酮类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套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四倍体菘蓝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ASTCC15834和A4感染四倍体菘蓝的子叶外植体诱导出毛状根,再将毛状根置于含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再生植株。结果:3种农杆菌具有不同的诱导能力,毛状根在不含激素的MS固体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并表现出典型的毛根性状:多分枝、多根毛且无向地性,经冠瘿碱分析证明确已被转化。毛状根在无激素的MS增养基中悬浮培养两周后其生物量增加近35倍,在含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不经愈伤组织阶段直接分化出不定芽,所有不定芽都可在生根培养基上生根长成再生植株。冠瘿碱检测表明Ri质粒的T-DNA部分已转化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结论:发根农杆菌可以诱导四倍体菘蓝长出毛状根,经诱导出的毛状根具有再生完整植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杜仲毛状根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桃叶珊瑚苷药用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蕊  张家辉  孙雪梅  孙敏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02-1905
目的:诱导杜仲毛状根的发生及筛选优良毛状根系.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诱导杜仲不同外植体产生毛状根,并利用HPLC测定桃叶珊瑚苷含量.结果:采用杜仲无菌苗胚轴经菌液浸染20 min,共培养3 d可得到最佳转化效果.液体培养的生长量优于固体培养,最有利于毛状根生物量和药用成分的积累,并筛选到桃叶珊瑚苷高产根系E_1.结论:可通过毛状根的培养来获得桃叶珊瑚苷药用成分.  相似文献   

15.
实验采用6种发根农杆菌R1601,R15834,R1000,A4,R1025,R1感染水飞蓟植体,诱导水飞蓟发状根及其水飞蓟宾的产生。6种发根农杆菌均能诱导水飞蓟产生发状根,A4表现出较强的对水飞蓟的感染能力。实验通过侵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pH等因素确定了诱导水飞蓟发状根产生的条件,确定MS液体培养基适合水飞蓟发状根的增殖。经过PCR分子鉴定,发根农杆菌中的DNA质粒成功的整合到转化根的基因组中。使用液相色谱测定了水飞蓟发状根中水飞蓟宾含量是水飞蓟植物中的2.5倍。实验所建立的水飞蓟发状根培养系统,为研究水飞蓟发状根大量培养生产水飞蓟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