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目的:了解番禺地区人群日常生活中与肝吸虫感染相关生活饮食习惯和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在番禺区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氏法进行虫卵检测,使用消化法检测鱼体内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本次调查合计粪检1144人,肝吸虫虫卵阳性率为30.07%。检测了13间鱼塘淡水鱼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7间鱼塘为华支睾吸虫阳性,占受检鱼塘数的53.85%。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44份,其中有75.09%调查者表示生熟食物共用同一块砧板;有59.88%调查者曾经进食鱼生。结论:番禺区人群肝吸虫感染仍属高度流行区,当地群众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仍是肝吸虫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人群对肝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肝吸虫病危害重视不足。今后应该加大防制肝吸虫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人群对肝吸虫病危害的认识。建议政府为群众提供免费药物治疗,通过普及治疗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佛山市肝吸虫病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佛山市人群肝吸虫感染情况及感染途径。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抽中的村民进行粪便检查肝吸虫卵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肝吸虫病感染情况以及认知和行为,采用χ2检验、t检验、F检验方法比较不同人群肝吸虫感染率和认知、行为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肝吸虫病相关影响因素;同时调查肝吸虫病的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结果全市五区抽取10个自然村居民6535人,肝吸虫卵感染为36.54%,标化感染率为33.89%;感染度(EPG)介于24~72000之间,感染人群以轻度感染为主;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0~岁"年龄组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外,其他年龄组的男性感染率均高于女性;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及鱼苗均未查获尾蚴、囊蚴,保虫宿主猫、鼠、狗均未查获成虫或镜检到虫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职业、肝吸虫病知晓率低、吃生鱼等因素可能是居民肝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熟厨具分开可能是居民肝吸虫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佛山市是肝吸虫病感染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3.
大连瓦房店市区肝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大连的瓦房店市区肝吸虫感染(病)状况。[方法]采用分区定点,随机采样调查法和粪便检查法调查肝吸虫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保虫宿主猫和狗及周围当地居民肝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检测淡水鱼共10种1127条,检出肝吸虫囊蚴感染鱼646条,感染率为57.32%。棒花鱼囊蚴感染最严重,阳性率为88.30%,并且通过感染猫证实为肝吸虫。所调查人群中未发现肝吸虫感染。[结论]瓦房店市淡水水域鱼体肝吸虫囊蚴严重感染,存在肝吸虫感染和肝吸虫病传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实施预防肝吸虫感染健康教育、鱼塘上厕所改造和淡水鱼感染肝吸虫囊蚴的监测等措施对阻断和控制华支睾吸虫病在深圳市楼村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方法项目实施前对全村6~65岁村民用血清ELISA方法筛查肝吸虫感染,对血清学检查阳性者,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被检者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行为方式,收集基本资料;项目实施中对同一目标人群实施了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健康教育,对生食淡水鱼生的人群进行干预,主要淡水鱼市场每年进行两次肝吸虫囊蚴感染的检测,同时对鱼塘上的厕所进行改建。结果通过两年的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楼村肝吸虫的感染率从4.75%(70/1473)下降到3.2%(47/1468);淡水鱼肝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从21.9%(38/173)下降到11%(22/200);沼螺肝吸虫尾蚴的感染率从1.6%(6/358)下降到0.9%(5/530);村民对预防肝吸虫感染的知晓率从54%提高到95%。结论预防肝吸虫感染的综合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肝吸虫的感染,提高居民预防肝吸虫感染知识,对控制深圳市楼村肝吸虫病流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清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人群的肝吸虫感染、相关生活习惯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开展肝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2015年就诊患者采集粪便,采用改良加藤氏法进行肝吸虫卵检查,对虫卵阳性者进行个案调查。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5年就诊人数共2 204人,虫卵阳性者752人,阳性率为34.12%。男、女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37.24%和2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年龄组中以31~50岁阳性率最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中以工人阳性率最高,为41.11%,不同职业患者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用鱼生比非食用者风险更高(OR=2.84);人群相关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调查显示对肝吸虫病知晓率较高。结论 开展对有食鱼生史人群的肝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及定期开展查治是肝吸虫病防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体检人群肝吸虫的感染情况和对肝吸虫病的认知情况,分析肝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4月间,在三水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当地居民2 632名,收集粪便,镜检肝吸虫卵;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肝吸虫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检出肝吸虫感染303例(11.51%),男性感染率(16.87%)明显高于女性(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49,P<0.05);与其他年龄段相比,4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92,P<0.05)。公众对肝吸虫病的知晓率为81.27%,对其危害知晓率为75.76%。肝吸虫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性别、饮酒史、胆系改变、胆结石、嗜酸性粒细胞(EOS)、谷氨酰转肽酶(GGT)、肝吸虫抗体、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RIG)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公众对肝吸虫病的危害不够重视,需要加大其危害性和防治方法的宣传;提高粪便虫卵检出率,对肝吸虫病早诊断早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南省淡水鱼中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评估人群感染潜在的危险性,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策略和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对海南省琼中县、三亚市和昌江县监测点附近的溪流或水库等自然水体环境,以随机捕捞的方式获取新鲜样品。采用玻片压片镜检法对寄生虫囊蚴进行检测。同时在捕捞样品的行政村进行肝吸虫病知识和居民肝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2019—2021年共检测淡水鱼47种合计396尾,检出寄生虫囊蚴阳性45尾,总感染率为11.36%。有13种淡水鱼中检出寄生虫,品种感染率为27.66%(13/47)。其中海南细齿塘鳢感染率最高,为75.00%(3/4),显著高于其他鱼种(P<0.05),三个市县中,琼中县检出率最高,为17.05%(22/129)。发放调查问卷487份,居民对肝吸虫病总知晓率为11.50%(56/487),昌江县知晓率最低,为1.31%,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P<0.05)。同期对居民肠道进行寄生虫检测3 178人份,未发现肝吸虫病患者。结论 海南省部分市县淡水鱼受到寄生虫污染,应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居民肝吸虫感染状况,分析患者肝吸虫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当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居民,采用改良加藤厚片法进行肝吸虫虫卵检测,并对检测阳性者进行肝吸虫病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结果 共计检测4 238人,肝吸虫感染率为22.30%。肝吸虫病知晓率为71.96%,知晓肝吸虫病感染途径、对人体危害、防感染措施者分别占64.55%、36.08%、49.10%;生熟砧板(菜板)未分开、平时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者分别占60.42%、67.30%;愿意尝试吃生鱼片、得了肝吸虫病愿意花钱去买驱虫药吃、肝吸虫病治好后还会继续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者分别占63.07%、76.93%、59.26%。本次检测前了解自身肝吸虫感染状况者占7.94%,男(6.34%)女(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7,P=0.031)。曾接受过肝吸虫病驱虫治疗者占6.56%,男(5.07%)女(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6,P=0.029)。表示曾获得过肝吸虫疾病知识宣传资料者占26.0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组间在防治知识、防治行为、防治态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为肝吸虫病高度流行区,肝吸虫病患者肝吸虫病相关知识较高,行为与态度的正确率较低。在开展肝吸虫病相关知识宣教的同时,应重点引导患者的行为与态度的正确转变,以减少肝吸虫病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9.
柳江河鱼种调查及其感染肝吸虫囊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柳江河鱼种数量及其感染肝吸虫囊蚴的状况。方法从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三江县、融安县、融水县、柳城县、柳州市区及象州县境内,联系沿江渔民,定期收购其所捕鱼类,依据资料分类检索。用直接压片法检查肝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用消化法检查感染度。结果所采样本经检索,分14科,40属,53种。其中32种感染有肝吸虫囊蚴。压片法检查鱼样本16558尾,阳性鱼1697尾,感染率10.26%。其中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为21.47%,其次是宽鳍鱲,感染率为17.75%。消化法检查鱼样本643尾,鱼肉总重量6809克,共查获肝吸虫囊蚴31287个,平均感染度4.6个/克。感染度最高的也是麦穗鱼,为9.9个/克。其次是宽鳍鱲,感染度为8.9个/克。结论柳江河鱼资源的种类不多,大部分鱼种感染肝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淮安市肝吸虫感染和发病状况,为对全市肝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金湖县两个村为调查点,于2010年8月10~17日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检测工作。采用粪便检查法调查当地居民、保虫宿主猫和狗等肝吸虫感染情况,中间宿主淡水鱼采用压片镜检法查肝吸虫囊蚴。结果共进行人群粪检782人,肝吸虫感染1例,感染率0.13%;检测淡水鱼共3种138条未检出肝吸虫囊蚴,但查出其它动物性吸虫囊蚴鱼15条;保虫宿主检测猫、狗粪便9份,均未发现肝吸虫卵。结论金湖县存在肝吸虫感染,呈散在发生,保虫宿主检测未发现肝吸虫卵,淡水鱼未检出肝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分析佛山市顺德区2009-2010年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危害程度和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等,评价药物化疗及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预防控制华支睾吸虫感染、减少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负担提供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根据历史资料,在感染率相近的两个镇各选择一个村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开展健康教育,但观察组除健康教育外还对感染人群进行群体性服药,观察组人群不服药。干预前后分别检查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并对部分人群进行B超、肝功能及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规范率等的检查和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及行为规范率均显著提高;观察组人群干预前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由63.0%下降至32.2%(χ2=165.64,P<0.05);B超检查肝胆异常率由85.5%下降至62.8%(χ2=17.58,P<0.05);肝功能异常率由22.7%下降为12.0%(χ2=4.33,P<0.05),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人群上述检测指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群防治知识和行为水平,若结合药物化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可真正降低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减少华支睾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方法用血清免疫学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查抗体,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结果全区共调查2176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30%,男性为3.02%,女性为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不同年龄组表现了不同的感染率,最高感染率的年龄组主要分布在30~49岁。73%的被调查者吃过淡水鱼生,55%的家庭刀具、砧板没有生熟分开。结论福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吃淡水鱼生、生熟混用刀具是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不良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3.
谢敏  冯倩嫦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2002-2004
目的了解广州市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近年来广州地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44·39%)、纳差(41·33%)、尿黄(37·24%)及右上腹隐痛不适(31·12%),伴黄疸(29·59%)、肝肿大(15·82%)及脾肿大(12·76%);少数表现为消化不良(11·73%)及贫血(10·20%)等。B超以肝内回声增粗为多见(占50·51%),其他依次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31·63%),肝大(18·88%),脾大(15·82%),胆囊炎(13·27%),胆囊壁增厚(12·24%),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11·73%)等;极少数(3·06%)出现肝硬化或肝癌。常误诊为肝炎、胆囊炎或胆结石、慢性胃炎、梗阻性黄疸、神经衰弱、阿米巴痢疾。误诊率依次为52·04%、13·27%、8·67%、6·12%、2·55%、1·53%;总误诊率为84·18%。实验室检查除ALT、AST及TB升高外,还有90·82%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及70·41%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升高,有80·61%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一直正常。多次大便集卵检查可提高华支睾吸虫卵的检出率;经驱虫及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华支睾吸虫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对于有食鱼生史的伴有肝功能异常患者要注意多次行大便集卵找肝吸虫卵及B超检查,必要时行十二指肠液找肝吸虫卵检查,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2032例华支睾吸虫病B超检查肝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B超在华支睾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超检查2032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肝胆有无异常。结果:2032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B超检查,发现肝胆异常征象1613例,符合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结论:B超诊断华支睾吸虫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状。方法收集佛山市顺德区陈村医院普通体检者1673名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肝脏、胆囊和脾脏超声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现状和疾病谱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673名普通体检者中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258例,检出率为15.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7.5%。女性患病率为12.4%,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相关因素包括体重指数、高脂血症、性别、年龄、肝功能异常、空腹血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其中,以体重指数≥25kg/㎡相对风险度最高(OR=9.942,95%CI4.802~20.576),其次为高脂血症(OR=2.062,95%CI1.285~3.311)及男性(OR=1.810,95%CI1.150~2.811)。结论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较高,与国内发达城市相差不大,在40~〈60岁人群及男性中较高发,肥胖、高脂血症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易患因素;应积极开展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引起人们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6.
易淑媛  罗成宜 《医学综述》2014,20(21):4009-4011
目的了解农民工梅毒预防知识知晓和发病情况,为制订控制梅毒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3年45月到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门诊进行岗前健康体检的部分厂矿新招男性农民工共计400人,进行梅毒知晓率调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被调查男性农民工预防梅毒知识知晓人数为290人,知晓率为72.50%,梅毒感染人数为2人,感染率为0.50%。梅毒预防知识获取的途径中,通过"宣传资料"获取知识的人数为257人,占64.25%,"学校讲座"获取知识的人数为9人,占2.25%。结论拓展宣传梅毒预防知识的渠道和领域,是提高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