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标准疗法,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取得相同的获益。由于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差异与血栓、出血等不良事件显著相关。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能成为抗血小板治疗中平衡出血与血栓事件的有效工具。但目前关于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否带来临床获益仍有争议。本文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指导的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低剂量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健康家猪6头,抽取静脉血测定ADP(Adenosine Diphosphate,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作为基础值,然后开始喂食氯吡格雷(25mg/d)和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开始给药后第4天行介入手术构建冠状动脉过度扩张再狭窄模型并行支架植入术,同时在给药后第4、8﹑14天再次抽血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评价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效果,记录术后压迫止血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安全性,14天时处死动物并血管取材评价支架内血栓情况。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猪平均体重为(23.1±4.4)Kg,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基础值为(43.08±5.06)%。用药后第4天,血小板聚集率值较基础值明显下降[(29.05±9.26)%:(43.08±5.06)%,P=0.008],用药后8天血小板聚集率值进一步下降,用药后14天,血小板聚集率值趋于稳定,达到并维持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术中和术后24小时均未发生冠状动脉事件,14天时血管取材病理切片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中,低剂量氯吡格雷可以达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同时低剂量氯吡格雷联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保证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的安全性,并降低实验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6例, 根据入院48 h内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情况分为血小板减少组(47例)和血小板未减少组(249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血小板减少组心肌肌钙蛋白含量、合并慢性肾脏病者比例、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者比例高于血小板未减少组, 肌红蛋白含量少于血小板未减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心肌肌钙蛋白含量(OR=4.33, 95%CI 1.945~9.628)、肌红蛋白含量(OR=2.90, 95%CI 1.457~5.766)、慢性肾脏病(OR=6.51, 95%CI 2.043~20.72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OR=5.51, 95%CI 1.774~17.097)是AMI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患者住院期间, 血小板减少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未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肝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后新发的HIT患者42例, 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预后指标等临床资料, 分析HIT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42例HIT患者中, I型HIT 32例, Ⅱ型HIT 10例;主要原发病为冠心病32例(76.19%);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HIT 28例(66.67%),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HIT 3例(7.14%);导致HIT的肝素类药物主要为肝素钠29例(69.05%)和低分子肝素6例(14.29%)。接触肝素类药物后, I型HIT出现血小板下降的时间为1 (1, 2)d, 早于Ⅱ型HIT的6 (5, 10)d, P<0.001。I型HIT的血小板减少评分系统(4Ts)评分[4(4, 5)分]低于Ⅱ型HIT[6(5, 7)分], P<0.001。治疗后, I型HIT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7.09 d)与Ⅱ型HIT(10.20 d)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20)。I型HIT患者中无血栓事件发生, Ⅱ型HI...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信阳一五四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98例, 均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 比较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的治疗效果、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结果治疗后, 98例患者TT、PT、APTT、FIB、PL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98例患者中, 血小板输注2次者治疗有效率(100.00%, 69/69)高于输注3次及以上者(72.41%, 21/29), P<0.05;血小板输注2次者PPR、CCI高于输注3次及以上者(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治疗SFTS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提高PPR、CCI, 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 治疗效果逐渐变差, 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检查结果合理确定血小板输注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将其分为血栓组(39例)与非血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卒中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房内径、外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α-颗粒膜蛋白(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水平,并分析房颤血栓栓塞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栓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及卒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LVEF明显降低,外周血PAF、GMP-140、β-TG、PF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影响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房颤血栓形成危险因素,PAF可能参与房颤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两种方式与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期出血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血小板减少孕妇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和孕妇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量、分娩后出血率以及新生儿状况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中45例为经阴道分娩,41例为剖宫产,按照血小板浓度将患者分为4组,即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组,两种分娩方式不同组别的患者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加重,出血量呈上升趋势;经阴道分娩患者产后出血1例(2.22%),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1例(2.44%),两组患者产后出血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均未见颅内出血以及其他出血。结论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两种方式对于血小板减少孕妇妊娠期出血事件无显著影响,在妊娠期做好护理支持,给予科学的治疗措施,提升患者血小板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分娩风险。  相似文献   

8.
黄俊愉  梁岩 《医药前沿》2021,(11):11-13
抗血小板治疗作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治疗的基石,可减少缺血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对于高出血风险(high blood risk,HBR)患者,常规的抗血小板方案可能导致出血事件的明显增多,抵消缺血事件减少带来的获益,增加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3例为观察组, 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不同诱导剂(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下血小板聚集率, 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及观察组中不同梗死类型者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在不同诱导剂(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下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者PLT低于小面积梗死者及腔隙性梗死者, MPV、PDW高于小面积梗死者及腔隙性梗死者(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在脑梗死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检测PLT及MPV对脑梗死预防、治疗、预后判断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测定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本院行PCI术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监测组患者在术后3天和术后1周连续2次测定血小板活化功能,并相应地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方案。结果监测组患者的严重出血(颅内出血)和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PCI术后连续监测血小板活化功能,并相应地调整抗血小板用药能够显著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降低急性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检测参数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观察组)154例,有血管并发症组(对照组)46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血糖检测与血小板检测参数监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PLT、MPV、PCT与P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血管并发症,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监控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临床复检结果。方法选取35例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用枸橼酸钠抗凝、肝素锂抗凝、末梢血、手工计数法等检测,观察涂片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 33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能用枸橼酸钠纠正,另外2例无法用枸橼酸钠纠正,但可用肝素锂抗凝纠正,与末梢血法、手工计数法结果都较为接近。EDTA血涂片检查血小板聚集,其他检测均不聚集。结论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可用肝素锂抗凝和枸橼酸钠进行纠正,少数无法纠正的应采用手工计数法或末梢血法计数血小板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活血化瘀类中药在预防血栓性病变方面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多项研究证实,多种中药、中药制剂及其有效成分均可对血小板参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证实。本文就近些年血小板参数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进行综述,通过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来评价中药对血栓类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并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过程中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评价。方法收集100例需要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进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1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过程中,使用血管内超声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脑梗死之间的临床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和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日我院收治的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脑梗死诊断。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各种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脑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脑梗死。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激活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基础。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不同途径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能够有效地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非常重要的手段,近年来,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细胞复检规则的重要性及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工作中遇到的1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的病例,根据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制作血细胞涂片显微镜复检及使用不同的抗凝剂处理检测血小板。结果血涂片镜检发现血小板聚集成堆,EDTA抗凝剂采血管检测血常规血小板异常减低,肝素抗凝管检测血常规血小板正常。结论复检规则在血常规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复检规则能避免单纯依靠仪器造成的误诊和漏诊,采用血涂片复检和更换肝素抗凝剂等方法可发现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纠正由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塞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的缺损积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并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91例,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常规等指标, 行尿酸、脾脏及血栓事件相关检查, 采集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栓病史及吸烟史, 并根据初次入院诊疗时是否存在血栓, 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各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比较, 最终将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带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年龄≥60岁、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75%、红细胞比容(HCT)≥45%及高血脂(P<0.05), 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75%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高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75%的患者(P=0.001);脾大、白细胞计数≥15×109/L, 血小板计数≥300×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9.3%、红细胞分布宽度≥14.5%、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均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P均>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和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各30例,其中将初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将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比可得,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在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在多因素分析对比中,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也是影响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不仅仅需要抑制患者血小板的聚集,还需要对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