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目的重点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在母婴组和婴儿组应用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母婴组从产前3个月,即妊娠28周起每隔4周注射HBIG,HBeAg(-)/HbeAb( )者注射200IU,HBeAg( )/HBeAb(-)者注射400IU,直至临产共3次;婴儿出生后24h内(最好在出生后6h内)注射HBIG200IU,2周后再加强1次,剂量200IU;按0、1、6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c)。婴儿组婴儿出生后即按上述程序注射HBIG和HBVac。结果母婴组与婴儿组虽免疫程序不同,但2组婴儿抗HBs阳转率比较,χ2=0.00049,P>0.05,无差异显著性。初步尝试了1例HBeAg( )、HBVDNA(PCR)7.9×108copies/ml孕妇,在妊娠第36周至分娩前口服拉米夫定,婴儿出生后按程序接种HBIG和HBVac而阻断成功。结论本文免疫结果表明,母婴组与婴儿组虽免疫程序不同,但2组婴儿抗HBs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中母亲HBeAg( )/HBeAb(-)者,HBVDNA(PCR)亦为阳性时,病毒载量≥1.0×107 ̄9copies/ml者,易出现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访12个月。结果 研究组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4 h和出生1个月宫内感染率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22.8%,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7%和0.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9.8%,P<0.05),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结论 应用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孕妇HBV DNA复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提高抗-HBs阳性率,对新生儿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HBeAg阳性且HBV DNA高载量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应用不同剂量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HBVac)联合免疫接种后的母婴阻断效果,新生儿抗-HBs水平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3年我院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HBeAg阳性且建卡及临产均HBV DNA>1×106 IU/ml孕妇所生婴儿118例,婴儿出生后抽血检查HBV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据产妇及家属意愿抽血后按注射HBIG及HBVac剂量的不同分为3组:A组:58例,予HBIG 200 IU及HBVac 20 μ g肌肉注射;B组:35例,予HBIG 200 IU及HBVac 10 μg肌肉注射;C组:25例,予HBIG 100 IU及HBVac 20 μg肌肉注射,随访至7月龄.婴儿出生至7月龄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除去5例宫内感染婴儿,113例婴儿免疫接种后均产生抗-HBs.完成HBIG注射后,A、B、C三组1月龄婴儿时抗-HBs滴度分别为(263.56±50.98) mIU/ml、(231.06±74.07) mIU/ml和(99.23±29.82) mIU/ml,C组分别与A、B组比较,t值分别为15.01、8.41,P值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7月龄时婴儿抗-HBs滴度分别为(788.10±281.96) mIU/ml、(428.39±347.48) mIU/ml和(708.44±315.69) mIU/ml,B组与A、C组比较,t值分别为5.45、3.1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非宫内感染儿出生后应用HBIG及HBVac免疫接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应用HBIG 200 IU较100 IU,HBVac 20 μg较10 μg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trRNA独立阳性的HBV感染状态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方法:跟踪随访85例HBsAg阳性孕妇及所生新生儿, 孕妇在接受HBIG治疗前和分娩前各采血1次, 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1、3、6、9、12、18、24 mo各采血1次, 检测trRNA、fRNA、乙型肝炎五项和HBV DNA定量, 按新生儿trRNA分组比较新生儿HBV活动性感染的发生率, 按母亲HBIG治疗、HBeAg、HBVDNA定量分别分组比较母婴trRNA、fRNA的检出率.结果:随访的新生儿无HBV活动性感染发生,新生儿fRNA均阴性. 分别以母婴是否行HBIG治疗分组, 比较新生儿trRNA检出率, 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以母亲HBeAg分组, 分别比较母婴trRNA检出率,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而母亲fRNA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19,P = 0.004); 以孕妇产前HBV DNA定量分组,同样分别比较母婴trRNA检出率,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而母亲fRNA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948, P = 0.000).结论:在随访的近2年时间内, 新生儿trRNA独立阳性的HBV感染状态是稳定的, trRNA的检出不受母婴是否行HBIG治疗、HbeAg及HBV-DNA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感染是我国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胎儿HBV感染与出生后免疫系统耐受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的传统免疫法不足以有效地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有研究认为,于妊娠20W给予HBIG,并加大乙型肝炎疫苗(HBVac)的剂量或增加注射次数,可有效提高HBV感染的阻断率。拉米夫定具有良好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但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本文综述了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一些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了解其对病毒变异的影响。方法以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婴儿为研究对象,将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为HBIG A组:26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和分娩前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400U(HBsAg阳性者注射HBIG200U、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注射HBIG400U);HBIG B组:29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U;对照组:26例孕妇产前未接受任何特殊治疗。3组均留取孕中期产检时(应用HBIG前)和临产日使用HBIG前后的静脉血标本,新生儿于生后联合免疫前留取外周血,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HBV标志,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以及PCR扩增HBV DNA S基因区片段并测序。结果55例新生儿为HBIG组(A和B)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14.5%,对照组为35.7%(χ^2=4.896,P=0.027)。HBIG A组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8例新生儿有3例宫内感染,对照组8例新生儿均有宫内感染(χ^2=7.273,P=0.007);HBIGB组7例新生儿有5例宫内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7,P=0.104)。3组孕妇孕中期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当,但分娩前HBIG A组孕妇HBsAg及HBV DNA均低于HBIG B组和对照组。HBIG A组新生儿血清抗-HBs检出率为38.5%。3组产妇分娩前均未检测到抗-HBs。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产前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肯定,按HBV携带不同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HBIG,并于分娩前加用一次,效果更佳;经胎盘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是HBIG重要作用机制;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HBIG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并非是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访12个月。结果研究组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4h和出生1个月宫内感染率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22.8%,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HBs 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7%和0.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9.8%,P0.05),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孕妇HBV DNA复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提高抗-HBs阳性率,对新生儿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携带HBV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10例慢性携带HBV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和23例妊娠晚期妇女于注射3针HBIG前后,应用定量PCR(FQ-PCR)检测其血清HBV DNA;对28例妊娠晚期注射3针HBIG母亲所生新生儿,应用ELISA检测血清抗-HBs。结果10例慢性携带HBV育龄妇女和23例孕妇于注射3针HBIG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8.18±0.50)lg拷贝/ml比(7.64±0.41)lg拷贝/ml和(6.83±1.51)lg拷贝/ml比(6.83±1.29)lg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705,P〉0.05和t=0.048,P〉0.05)。28例妊娠晚期注射3针HBIG母亲所生新生儿无一例抗-HBs阳性。结论于孕晚期注射3针HBIG不能降低孕妇的血清HBV DNA,也不能使新生儿获得抗-HBs,因此,用此法阻断HBV母婴传播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行肝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术中无肝期静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术后应用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联合HBIG预防HBV再感染。随机分为LAM组29例,采用LAM联合HBIG治疗;ADV组49例,采用ADV联合HBIG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期间6例死于肝癌复发,但均未发生HBV再感染。LAM组发生HBV再感染4例,均为YMDD变异;ADV组未发生HBV再感染(P<0.05)。两组中均未出现抗病毒药物及HBIG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肝脏移植术后应用LAM或ADV联合小剂量HBIG可有效防治HBV再感染,且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携带孕妇进行孕中晚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母婴宫内感染阻断序贯以新生儿出生后注射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进行母婴阻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78例入选孕妇分为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HBIG组和拒绝阻断组分别阻断,妊娠12 wk进行ALT、总胆红素、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滴度、HBV DNA定量、基因分型、耐药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绝对值检测,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并在出生当天,2、4及12 wk时分别注射HBIG 200 IU,检测新生儿脐带血和出生24 wk时乙型肝炎标志物情况,并对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入选孕妇经药物阻断12 wk后HBV DNA滴度显著下降,在24 wk时与拒绝阻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及HBIG组分别有2例、1例、4例出生时HBs Ag阳性,24 wk复查时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及HBIG组HBs Ag阳性分别为0例、0例、3例,与24 w k时拒绝阻断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新生儿胎龄、平均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婴儿随访至12月龄时,未发生畸形,与拒绝阻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 Ag、HBe Ag、基因分型、基因耐药和NK细胞数与阻断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V携带孕妇进行孕中晚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母婴宫内感染阻断序贯以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能通过抑制高病毒载量,达到母婴阻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HBV DNA水平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报道,对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最后3个月每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U或400U,可明显降低HBV的母婴传播。这在我国很多地区已成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尚存在较大争议。我们对10例慢性携带HBV育龄期妇女注射不同剂量HBIG,动态观察了血清HBV DNA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将122例HBsAg( )孕妇分成四组,HBVac治疗组29例,HBIG组29例。左旋咪唑涂布剂与以上两者联合应用30例。未治疗组34例。均在孕26周开始干预观察,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检测采用ELISA法,122例孕妇按分娩方式不同分别观察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影响;随访产妇及新生儿HBVM变化。脐血中HBsAg阳性率;HBVac治疗组为17.24%。HBIG治疗组为10.35%。联合治疗组为3.33%。未治疗组为23.53%。在不同的分娩方式中,急症剖宫产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13.04%,行择期剖宫产者为0,经阴道分娩者为16.67%。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以上两者治疗后,可有效阻断母婴之间传播。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不同分娩方式也影响传播,剖宫产术有助于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血清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分别按标准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或者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接种,比较儿童HBV感染率情况。结果 在11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1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2%和10.9%,与24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24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分别为39.6%和24.2%)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15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50例接种乙肝疫苗联合HBIG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17.3%和3.3%,与10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100例新生儿(分别为25.0%和11.0%)比,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但无论在血清HBsAg阳性还是血清HBsAg/HBeAg阳性母亲,联合接种儿童HBV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只接种乙肝疫苗者(P<0.05)。结论 采取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所生儿童的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分娩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纪向虹  戚红 《山东医药》2002,42(15):18-19
为探讨剖宫产和经阴分娩对乙肝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选择 2 4 1例 HBV- DNA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 ,应用 PCR方法检测其脐血、静脉血 HBV- DNA。结果显示 ,181例经阴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 2 4小时及1个月时分别有 5 4、6 1例血液中 HBV- DNA阳性 ,而 6 0例剖宫产的新生儿有 9、11例阳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提示经阴分娩的新生儿比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有更高的 HBV感染率。剖宫产是阻断 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带血乙肝标志物用于筛查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可能性。方法收集175例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脐带血及24 h外周血,进行乙肝标志物和HBV DNA检测,6月龄时随访查外周血HBsAg。结果脐带血HBsAg阳性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均为阳性,6月龄随访HBsAg阳性率均为100%。7例出生时注射了HBIG和乙肝疫苗的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HBsAg随访阴转;8例脐带血HBsAg和HBV DNA均阴性的婴儿因直接母乳喂养HBsAg随访阳转。结论脐带血表面抗原可以作为筛查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比较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血清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分别按标准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或者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接种,比较儿童HBV感染率情况。结果 在11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1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2%和10.9%,与24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24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分别为39.6%和24.2%)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15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50例接种乙肝疫苗联合HBIG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17.3%和3.3%,与10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100例新生儿(分别为25.0%和11.0%)比,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但无论在血清HBsAg阳性还是血清HBsAg/HBeAg阳性母亲,联合接种儿童HBV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只接种乙肝疫苗者(P<0.05)。结论 采取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所生儿童的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黄章 《内科》2008,3(5):685-686
目的观察HBsAg(+)孕妇在孕期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后,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评价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338例HBsAg(+)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HBIG组),分别在孕32周、36周和40周时肌注HBIG200IU;另一组为对照组,孕期未注射HBIG。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均取外周血测HBsAg和HBVDNA,均进行乙肝主被动免疫。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为5.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为14.5%(X^2=10.675,P〈0.01)。结论HBsAg(+)孕妇孕期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Hep B)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HBV母婴阻断的785对乙型肝炎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产前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对HBs Ag单阳性、HBs Ag与HBe 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制订不同剂量阻断方案,在出生后2 h内分别注射10μg或20μg Hep B联合100 IU HBIG,并于1、6月龄继续接种Hep B。对入组孕妇及婴儿进行长期随访,采集婴儿7和12月龄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HBV DVA的比较经对数转换后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探讨HBV相关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做影响HBV母婴传播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785例新生儿中,HBs Ag阳性但HBe Ag阴性的529名孕妇所生的新生婴儿无一感染,阻断成功率为100%;256例HBs Ag与HBe 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14例婴儿感染,阻断成功率为94.53%。母亲HBe Ag阳性、HBV DNA108IU/ml与阻断失败密切相关(P0.001)。本研究未发现母亲的分娩方式、新生儿喂养方式等因素与阻断失败有关。探讨干预依从性时发现,首针疫苗未得到及时足量注射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感染。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HBV DNA108IU/ml、首针疫苗未及时或未足量接种及男性婴儿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结论 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经过联合免疫后,可有效提高HBV母婴阻断成功率。母亲的感染状态、病毒载量和首针疫苗注射情况是影响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28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自妊娠28周起口服LdT600mg/d至分娩后4周,30例血清HBV M标记物阳性孕妇不服抗病毒药为对照。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注射。结果在分娩前,治疗组孕妇HBV DNA为3.3±1.6lgcopies/ml,比用药前7.5±0.6lgcopies/ml明显下降(t=9.58,P〈0.001),对照组孕妇HBV DNA水平无变化;治疗组无,而对照组却有4例(13.3%,x2=4.15,P〈0.05)发生新生儿宫内HBV感染;两组孕妇分别有3例和2例血清CK轻度升高。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LdT能有效降低宫内HBV感染发生率,且对孕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出生后免疫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HBV感染母亲所产婴儿HBV感染情况以及生后免疫效果.方法 以新生儿出生2 h内静脉血定量检测HBsAg作为新生儿HBV感染指标,治疗组新生儿在出生后0、1、4、6个月使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各一次,每次10 μ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检测结果而定,使新生儿体内的抗-HBs水平达到500~600 U/L,6个月龄评价疗效;与以未针对性免疫的6个月龄婴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共纳入1 460例婴儿,189例出生后感染,6个月龄时15例HBV阳性,占1.0%;对照组共纳入653例,6个月龄时64例HBV阳性,占9.8%(P<0.01).结论 生后免疫在阻断HBV母婴传播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