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烧伤后应用冬眠药物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许伟石,袁克俭,杨惠忠,章雄,吴晓武,徐丽菊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已有很多报导,我们观察了兔烧伤后在液体复苏同时应用具有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反应的冬眠药物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兔共50只雌雄不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肠道局部微循环改变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 ,动物分为烧伤休克不复苏组、伤后 8h延迟复苏组、立即复苏组和手术对照组 ,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频率、回肠末端肠壁微血流量和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变化。 结果 伤后 8h复苏组细菌移位率高达 5 4.2 % ,明显高于立即复苏组 (P <0 .0 1) ,与不复苏组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延迟复苏后 4h ,肠壁微血流量虽已得到改善 ,但远未达到立即复苏组同时相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而此时外周循环的平均动脉压已恢复至正常范围。 结论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肠道细菌移位频率居高不下 ,可能与肠壁微血流量改善滞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 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  相似文献   

6.
抑制应激对严重烧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目的 观察冬眠药物对严重烧伤大鼠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30 %TBSA深Ⅱ度烧伤 ,分为烧伤立即复苏组 (A组 ,30只 )、烧伤立即复苏冬眠合剂组 (B组 ,30只 )、烧伤延迟复苏组 (C组 ,30只 )、烧伤延迟复苏冬眠合剂组 (D组 ,2 5只 )、对照组 (假烧伤 ,E组 ,6只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伤后 3、6、12、2 4和 4 8h大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和多巴胺 (DA)含量 ,ELISA和RIA法测定血浆IL 1α和PGE2 水平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位分析单个核细胞 (PBM Cs)中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 结果 血浆NE水平于伤后 6h达高峰 ,同一时相B组最低。血浆E水平亦于伤后 6h达高峰 ,B组峰值较其他组低。血浆DA水平在各组间和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血浆IL 1α和PGE2 水平持续上升 ,同一时相B组低于A组 ,D组低于C组 ;同一时相B、D两组比较 ,B组低于D组。E组NF κB位于PBMCs胞浆中 ,A组伤后 6hNF κB以胞核浓度为高 ;B组胞浆和胞核中均有NF κB ,但以胞浆浓度为高 ;C或D组NF κB浓集于胞核内。 结论 冬眠药物能减少严重烧伤大鼠应激激素的分泌 ,可调节PBMCs的NF κB核移位和降低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
既往研究表明,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能降低心肌做功,减少脂贝分解,但对心输出量、氧输送、代谢率均无明显影响。烧伤后心肌功能不全和β-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率的改变有关,并无受体数目减少。长期服用心得安能增加功能性β-受体的数目。为此采用豚鼠烧伤模型观察长期服用心得安对伤后心肌收编与舒张功能的影响。实验用豚鼠34只,连续14天服用心得安(3mg/kg/d)。然后分模拟烧伤组(组Ⅰ)和烧伤组(组Ⅱ、组Ⅲ和组Ⅳ)。烧伤组伤后用乳酸林格液复苏,剂量分别为4、6和8ml/kg/烧伤面积。另24只豚鼠每天给予1ml水代替心得安作为对照组,也给予同样处理,分为模拟组(组Ⅴ)和烧伤组(组Ⅵ)。伤前在麻醉下行左颈动脉插管至主动脉弓,右颈静脉置管给予复苏液及药物。18小时后造成45%TBSA的Ⅲ度烧伤创面,即液体复苏。伤后  相似文献   

8.
大鼠烫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的规律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我们对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损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伤后早期动物肠道内容物 IgA(免疫球蛋白 A)含量明显降低,肠固有层及上皮内 CD3 (T 细胞总数)和 CD4 (辅助/诱导 T 细胞)T 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上皮内 CD4 与 CD8 (抑制/杀伤 T 细胞)T 细胞数量的比值倒置;伤后肠道细菌 IgA 包被率亦明显降低,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明显低于伤前组;与上述改变相对应,肠道细菌移位率在伤后早期明显升高。提示,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是多方面的,而这一损伤对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和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1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组(42只)、立即补液组(42只)、延迟补液组(30只)和延迟快速补液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不补液.其余4组家兔均造成40%TBSAⅢ度烧伤,烧伤组不补液,余下3组伤后用灌胃的方式进行口服补液复苏.经家兔颈动脉左心室内置管,测量正常对照组及4组致伤家兔伤后2、6、8、12、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以及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另检测休克期尿量. 结果烧伤组家兔LVSP、LV±dp/dt max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立即补液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上述指标在伤后24 h内高于烧伤组,其中立即补液组LV+dp/dt max在伤后8 h达峰值[(892±116)kPa/s,1 kPa=7.5 mm Hg],LV-dp/dt max在伤后6 h达峰值[(724±149)kPa/s];伤后8 h,延迟快速补液组LV±dp/dt max均达峰值.延迟补液组伤后各时相点LVSP、LV±dp/dt max与烧伤组接近.各组家兔MAP、伤后第1个24 h尿量的比较情况大致与以上指标相似.烧伤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时相点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伤后24 h内给予有效的口服补液,可改善心肌力学指标;延迟复苏的家兔按照延迟复苏补液公式预估补液量,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烧伤兔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25%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即刻,1,3,5,7小时测定左心室内压峰值、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并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加山莨菪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严重烧伤后早期即发生心肌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并呈进行性减退。单纯给予山莨菪碱或单纯输液治疗对兔严重烧伤后的心功能在短期内有支持作用,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单纯山莨菪碱治疗组心功能下降早于单纯补液组。而在给予山莨菪碱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可使心肌收缩性和舒张性在伤后7小时维持在同时相点的假烫组同一水平。结论提示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山茛菪碱可改善心肌功能,并有利于休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烧伤兔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25%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即刻,1,3,5,7小时测定左心室内压峰值、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并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加山莨菪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严重烧伤后早期即发生心肌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并呈进行性减退。单纯给予山莨菪碱或单纯输液治疗对兔严重烧伤后的心功能在短期内有支持作用,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单纯山莨菪碱治疗组心功能下降早于单纯补液组。而在给予山莨菪碱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可使心肌收缩性和舒张性在伤后7小时维持在同时相点的假烫组同一水平。结论提示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山莨菪碱可改善心肌功能,并有利于休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家兔25%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即刻、伤后1、3、5、7 h 测定左心室内压峰值、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及血浆容量(不测伤后即刻值),并观察了液体复苏加1-6-FDP 对严重烧伤休克期家兔 LVSP、LV±dp/dt max 的影响,结果表明严重烧伤后心肌的收缩性和舒张性均立即受到抑制,并呈进行性减退,单纯的液体复苏并不能明显改善心肌的收缩性和舒张性;单用1-6-FDP 治疗可在伤后一定时间内对心功能有支持作用;而在液体复苏同时给予1-6-FDP 可使心肌的收缩性和舒张性得到明显改善,其与烧伤未治疗组和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1-6-FDP,可改善心肌功能,有利于休克的复苏。  相似文献   

13.
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烧伤对照组 (B)及烧伤治疗组 (C) ,每组 30只。采用PUC19质粒转染大肠杆菌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 ,对肠道菌向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播散进行示踪及定量研究。 结果 阳性菌落经酶切图谱分析后 ,证实B、C组MLN匀浆及血液培养生长细菌与灌胃的细菌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图谱 ;C组MLN菌量在伤后 3、5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细菌阳性率在伤后 3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 1、3、5d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 1、3、5d低于B组 (P <0 .0 1)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 1、3d高于B组 (P<0 .0 5 )。 结论 血和MLN培养出的细菌由肠道细菌移位而来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并使MDA的产生下降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4.
天然蒙脱石防治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天然蒙脱石对烧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作用。 方法 SD大鼠5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对照组与烧伤治疗组各24只。后两组大鼠预先喂服转染了质粒pUC19的示踪菌JM109,证实质粒已定植于其肠道后,制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模型。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立即喂服天然蒙脱石0. 6g d-1 kg-1,烧伤对照组大鼠不喂服药物。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以及烧伤对照组、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12h和1、3、5d血液、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并行酶切鉴定;检测大鼠肠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用病理学方法观察整段小肠的损伤情况,测量空肠黏膜绒毛高度并计算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 结果 血液细菌培养:伤后1、5d,烧伤对照组阳性鼠数多于正常对照组,烧伤治疗组阳性鼠数少于烧伤对照组(P<0 05).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定量:烧伤治疗组伤后1、5d为(38±16)、(68±20)集落形成单位(CFU) /g;烧伤对照组伤后1、5d为( 228±67 )、( 183±29 )CFU/g,明显高于前者(P<0. 01 ).MDA、SOD含量:烧伤治疗组与烧伤对照组伤后各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空肠绒毛高度及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明显高于或多于烧伤对照组(P<0. 05或0. 01)。 结论 天然蒙脱石对严重烧伤大鼠肠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临床有关因素对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将6个月龄的48头母猪随机分成8组:①对照组(C),仅作全身麻醉;②手术组(O),行Swan-Ganz及动静脉导管插入术;③烧伤组(B),制成40%TBSAⅢ°火焰烧伤模型,伤后1小时起按乳酸林格液2ml/kg/h维持;④烧伤和手术组(BO),同O组和B组;⑤烧伤、手术和复苏组(BOR),在BO组基础上每天给予乳酸林格液2ml/kg/h维持,同时用乳酸林格液4ml/kg/%进行复苏;⑥烧伤、手术、复苏和内毒素组(BORE),在BOR组基础上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致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免疫学因素。方法建立肠道细菌免疫球蛋白A(IgA)包被率的检测方法,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IgA包被率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40%体表面积烫伤后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至伤前水平;各时相点肠道细菌的IgA包被率明显降低。结论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受到损伤,伤后肠道内IgA保护功能的减弱可促使肠道细菌移位,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烧伤后氧化应激与抗氧化治疗是近年来烧伤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复苏时间变化和联合使用维生素C对热力烧伤皮肤毛囊上皮细胞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200±20)g,由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环境饲养1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及时复苏组、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维生素C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大鼠腹腔注射200 g/L氨基甲酸乙酯麻醉(5 mL/kg),100 g/L硫化钠溶液背部脱毛.假烫组大鼠浸入37 ℃水浴中15 s模拟烫伤;其余4组大鼠造成30%TBSA深Ⅱ度烫伤[1].及时复苏组大鼠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林格液40 mL/kg复苏[2],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大鼠同及时复苏组处理并给予250 mg/kg的维生素C,延迟复苏组大鼠伤后6 h同及时复苏组处理,延迟复苏维生素C组大鼠伤后6 h同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烧伤后早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患者血钠和红细胞的变化。方法 将 15 0例烧伤患者分为 3组 ,A组为中、小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给予平衡盐溶液 (钠离子 130mmol/L)复苏 ;B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液体复苏方法同A组 ;C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给予高渗乳酸钠溶液 (钠离子 174mmol/L)复苏。观察伤后 1~ 3d患者的补液总量、血钠、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的变化。对A、B组患者的烧伤指数 (BI)与其伤后 1d的血钠值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伤后 3d内A组患者补液总量、补钠量均低于其他两组 (P <0.0 1);C组补液总量低于B组 ,而补钠量多于B组 (P <0.0 1)。伤后 3d内B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下限 ,C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上限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P <0.0 5或 0 .0 1)。伤后 3d内B、C组的红细胞数量相近 (P >0.0 5 )。伤后 1dB、C组患者的MCV分别为 (95 .5± 5 .5 )、(92 .1± 4 .5 )fl,伤后 2d各为 (93.2± 6 .4 )、(90 .9± 5 .4 )fl,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 )。A、B组患者伤后 1d的血钠值与自身BI呈负相关 (r=- 0 84,P<0.0 1)。  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早期采用高渗盐溶液复苏 ,血钠值平稳且红细胞的肿胀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9.
延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烧伤犬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将24只伤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延迟均匀复苏组和延迟快速复苏组,每组8只。观察犬伤前及伤后2、6、8、12、24、36、48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xt)及血液中碱缺失(BD)和乳酸(LA)含量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各组犬DO2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伤前值(P<0.01),而O2ext均大幅增加,明显高于伤前值(P<0.01)。伤后8h延迟快速复苏组DO2为(7.35±0.21)L·min-1·m-2,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5.32±0.96)L·min-1·m-2(P<0.01);其VO2(2.02±0.58)L·min-1·m-2也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1.71±0.38)L·min-1·m-2(P<0.01);但O2ext有所下降,延迟快速复苏组为(27.7±5.9)%,明显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32.2±3.9)%(P<0.01)。烧伤后各组犬BD均大幅降低并明显低于伤前(P<0.01),但复苏后逐渐升高,伤后8h延迟快速复苏组为(-6.5±0.7)mmol/L,显著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9.3±1.4)mmol/L(P<0.01)。伤后各组犬LA均大幅升高,明显高于伤前(P<0.01),复苏后逐渐降低,伤后8h延迟快速复苏组LA为(2.30±0.20)mmol/L,显著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2.67±0.30)mmol/L(P<0.01)。结论快速补液可以显著改善烧伤犬组织的氧代谢状况,有益于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  相似文献   

20.
烧伤休克期有关补液公式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第三军医大学烧伤休克期补液公式(简称三医大公式)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防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5-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的热力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伤后8 h内入院且无特殊疾患)共71例,分为成人组(46例)、小儿组(25例).患者入院后即按照三医大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同时监测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补液速度.记录并统计2组患者补液量、实际补液系数、尿量. 结果 71例患者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未发生明显的因液体复苏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成人组伤后第1、2个24 h及小儿组伤后第2个24 h的实际补液量超过各自计划补液量的16%~38%.成人组第1、2个24 h的实际补液系数大于公式所要求的补液系数.2组患者第1个24 h尿量为1.1~1.2 mL·kg-1·h-1左右;第2个24 h成人组为(1.2±0.4)mL·kg-1·h-1,小儿组为(1.7±0.5)mL·kg-1·h-1. 结论 三医大公式是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的较好选择,在应用此公式时须强调进行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