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2月10日,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香港作家联会、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会议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12日,由暨南大学中文系、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国际学术会议厅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12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的不同时期的学子们、老师们、同学们:此刻,我诚惶诚恐,心中充满了谢意!首先,我要谢谢胡军校长、蒋述卓书记领导下的暨南大学中文系、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以及挂靠暨南大学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百忙中举办  相似文献   

4.
自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众化的参与力量、经典化的介入力量及学科化的主要力量,紧密地锲入了大陆对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想象与建构过程之中,成为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5.
3月26日~28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26日至28日,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大  相似文献   

7.
李亚萍: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不仅对海外华文文学20多年的研究进行反思,而且提出了诸多新议题,如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差异性问题;新老移民文学的联系、区别问题;大陆研究者与海外华文作家的沟通问题等。面对这些新、老问题,您是怎样看的? 饶芃子:除了上面提及的,还有华文文学资料的建设、文学史观、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作家自发与自觉地反复"跨界"之中。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及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互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等反复多样的"跨界"动向,源自移民心灵的恒久流亡,而这是移民与移民文学的本质性"内核"。"跨界"特质及其所演变与再生的复杂内涵与意义,为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领域。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的交流与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中华民族文学特有的历史进程,它置身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根植于异域他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产生于与"异"直接交流的跨文化语境中,时移日久,其内在质地与中国文学已有诸多相异,使中华民族文学内部也产生了跨文化因素.因此,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海外华文文学读本>的编选就是这样一种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既充分顾及海外华文文学与所在国社会、历史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又自觉把握我们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展开的民族文学内部的跨文化对话,从而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由福建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福建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和《台港文学选刊感志社联合主办的“世纪之交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座谈会,于今年4月下旬在福州召开。与会者有来自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福建、香港、澳门的青年学者和部分被邀请的中老年学者三十多人。会议就so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热点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如何走向新的世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如果以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香港、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作为起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迄今已有15…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者在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它们的文学特征和文学发展的轨迹作设身处地的理解.一般的评论准则、尺度,大都以中国文学为标识,缺乏以世界民族文化的宏观与微观的健全对照、主客观的传承互动去衡量海外华文文学的优良与不足.海外华文文学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风景,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已经不是"大同小异",而是"小同大异"了.  相似文献   

12.
2005年,著名学者、暨南大学的饶芃子教授出版了论文集《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首次专门选编自己近20年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总体方法理论、地区国别华文文学论、作家作品论、演讲录和书序,全方位展示了她的研究轨迹和学术个性。这  相似文献   

13.
钱超英,1958年9月生,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编者按: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暨南大学饶子教授及其领衔的“文艺学”博士点师生一直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他们从文化的角度,以比较的方法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理...  相似文献   

14.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5.
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也是滥觞时期的海外华文新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它的萌芽、诞生,不但成为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而且,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也为20世纪现代华文文学新的文化传统及多元化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到1990年间,《收获》开设了专门引荐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专栏《朝花夕拾》,"专栏"的传播策略强化了"纯文学观"的内涵与重要性,体现了杂志富有个性的传播理念;但这种"纯文学观"作为一种整体的传播视野,却对大陆学界定位与研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21—23日,第六届"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文学评论》编辑部和《文艺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大会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列耀教授主持,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文艺学学科负责人蒋述卓教授代表暨南大学致欢迎辞,并转达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资深教授饶芃子先生的贺  相似文献   

18.
杨松年 《东南学术》2004,(2):157-158
1986年年底,我出席深圳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当时对会议名称中的"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一辞颇有意见.当时在一次的讨论场合中表示,从环球的华文文学角度来说,文学有多个中心,以"海外华文文学"来称呼中国以外的文学,有以中国为唯一中心之嫌,并不恰当.记得当时持有同样意见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另一位教授.80年代,当时新加坡为了让世界文学走向新加坡,每年度举办国际华文文艺营,邀请世界各地文艺名家参加."国际华文文艺"这名称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讨论会的发言中曾建议采用"国际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的名称.不过这建议并没有得到举办当局的接受.其后198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第四次会议,1991年在广东中山举办的第五次会议,都沿用"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的名称,一直到1993年举办的第六次会议,才改名称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并一直沿用到2002年的第十二届会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性华文文学热潮的兴起、发展 ,为本土华文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整合 ,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背景。为了加强世界格局中的华文文学研究 ,显示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性 ,应当通过其文化特征、文学形态、美学模式、特殊经的研究 ,将这种建筑于城外生活经验的文学转化的一种域外汉语诗学  相似文献   

20.
钱虹 《学术研究》2007,(1):131-135
对于台港澳地区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与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并在此后的研究实践中逐渐显示其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特征。至21世纪初,这一新学科从草创到初步繁荣和成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20多年来,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从概念的出现、命名的变化到理论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相应地,这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