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出发,通过对我国一些区域秸杆“五化”综合利用的情况调研,分析了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如生物质气化,燃料制备,生物蛋白制备,以及其它成分的综合利用等,指出秸秆资源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相似文献   

3.
《河南化工》2007,24(2):50-51
鹤壁市泰新秸秆科技有限公司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玉米秸秆的叶可制成青贮饲料,秸秆通过高能爆碎、膜分离等工艺,可制成低聚木糖、无碱纸浆和木质素。100t玉米秸秆可产出低聚木糖10t,而食品级的低聚木糖每吨售价可达35万元。  相似文献   

4.
简要综述了秸秆资源的现状、综合利用过程和意义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汤丽洁  王涛  郑俐 《安徽化工》2017,43(6):26-28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研究了安徽省桐城市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和主要经验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桐城市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浅析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是非常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途径十分广泛。对安徽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简要概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并以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情况为立足点,浅析秸秆综合利用的限制因素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瑞鸣 《清洗世界》2021,37(5):81-82
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并对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秸秆大规模综合利用的关键瓶颈是体系化建设不足,不能提供系统、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支撑。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要创新体制机制,使之能够有效地引导科研、人才和资金等资源要素汇聚融合,以建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破解制约体系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稳步、有效和快速地推进全省秸秆高效综合利用体系的构建,并为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基于江苏省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和规划,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江苏省秸秆高效综合利用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日,天冠集团秸秆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在南阳卧龙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隆重奠基。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避免徐州市秸秆生物质能项目的盲目发展,需要对秸秆资源进行评估和全面规划。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徐州市秸秆生物质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得到各层次的排序,得出徐州市在未来几年应该重点发展秸秆发电和秸秆还田项目;最后根据徐州市秸秆生物质能利用方案的评价结果,从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统筹规划三个方面提出了秸秆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含腐植酸产品在秸秆腐熟上的应用效果,设置自然态腐熟对照组、添加复合水溶菌剂、添加瑞壤有机肥、添加瑞壤有机肥和复合水溶菌剂的4个处理,开展了秸秆腐熟试验.结果表明:从发酵堆外观、失重率、营养物质变化等方面看,添加瑞壤有机肥和复合水溶菌剂的处理秸秆腐熟效果最好,失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含腐植酸的瑞壤有机肥在秸秆腐熟...  相似文献   

12.
秸杆综合利用技术与生态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的变化与集约化生产的发展,秸杆田间燃烧产生的烟雾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秸秆作为自然生态循环的大宗中间产物,从环境的污染源变成生态工业宝贵原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重新认识秸杆等木质纤维素在组建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位置与作用。中科院化工冶金所经过10多年的重新探索,形成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与开发策略,其特点主要有:①提出了秸秆生物量全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首先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分分离,然后分别多途径生物转化利用,形成综合经济效益;②已研究成功了新型大规模固态纯种发酵系统,在技术经济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③已建立了生物转化过程的多级耦合技术体系,使投资与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④已形成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生物有机肥、纤维素酶、液体燃料、低聚木糖和清洁制浆造纸等生态工业典型产品体系,为生产与试验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较稳定的技术与经济保障;⑤明确了生态工业为生态农业的配套体系,按照生态工程原理,强调多层、多级循环利用与综合经济效益,适度规模与配套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秸秆半纤维素分离及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业秸秆没有完全充分利用。农业秸秆中半纤维素含量一般在28%~35%之间。在秸秆细胞壁中,半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有化学键的联接,与纤维素之间有氢键的联接,因此限制了半纤维素从细胞壁中的分离。分离半纤维素的技术有化学法、机械法与化学法相结合、热处理法、膜分离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分离技术能够较完整地将半纤维素从植物细胞壁中分离出来。文章综述近年来农业秸秆半纤维素的分离技术,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用于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很大,秸秆资源的利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吸附能力。文章介绍了稻壳、稻秸秆、玉米秸秆、麦秸秆、烟秸秆、蚕豆秸秆(壳)、棉秸秆、青稞秸秆、桑树秸秆、油菜秸秆、麻类秸秆等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方法以及活性炭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希鹏 《广州化工》2011,39(22):17-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是现阶段利用率还很低,文中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阐明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强  李耀庄  刘保华 《硅酸盐通报》2015,34(4):1000-1003
综合评述了秸秆资源在混凝士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秸秆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秸秆纤维混凝土和秸秆灰分混凝土,包括应用原理、秸秆处理方式、灰分活性、混凝土性能等.最后,对其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秸秆制备农用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将小麦秸秆进行碱蒸煮预处理,与丙烯酸、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合成农用高吸水性树脂,采用正交优化设计及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合成条件中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反应温度为45℃、引发剂中过硫酸钾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8%、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6%、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与小麦秸秆质量比为8、m(AA)/m(AM)=1、单体浓度为1.3 mol/L、丙烯酸中和度为75%、反应时间为4 h、烘干温度为50℃等;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树脂进行了吸水倍率、速率及保水能力的测试;对秸秆预处理前后及接枝产物进行了红外谱图分析。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保水、吸肥保肥性能,吸收去离子水达412 g/g,吸收w(复混肥)=0.1%的水溶液达到126 g/g,且在30 m in内达到吸收饱和,抑蒸效果显著;丙烯酸、丙烯酰胺确已成功接枝在秸秆纤维素的主链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麦秸经Candida Cylindracea酵母产脂肪酶处理后表面自由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处理条件为:酶用量7.5kIU/g(对麦秸),温度50℃,时间8h,pH值7.5,麦秸表面自由能提高了28%左右。分析了脂肪酶处理前后麦秸外表面、麦秸正己烷抽提物的红外光谱变化,对比了脂肪酶处理前后麦秸表面的显微结构图像,结果显示,脂肪酶脱除麦秸外表面亲脂类物质层,暴露出其中的木质素和聚糖类物质,改善了水对麦秸的可及性,提高了麦秸的表面自由能。  相似文献   

19.
水芹烯的来源与精细化学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水芹烯从天然存在到人工合成的可能来源、结构特征和物化性质,并从合成香料、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合成药理活性物质、合成功能材料等4个方面重点讨论了水芹烯在精细化学领域的应用。在综述的基础上,还分析了水芹烯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稻草秸秆3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底物w(纤维素)和w(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素转化为乙醇、乳酸和其他化学品最为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底物w(纤维素)、w(半纤维素)和糖化得率,该文采用稀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钠联合过氧乙酸等3种化学方法对稻草秸秆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用ρ(NaOH)=20 g/L的碱液于85℃与ρ(过氧乙酸)=60 g/L酸液于75℃联合处理秸秆时,秸秆w(纤维素)从41.5%上升到81.5%,w(半纤维素)下降为13.7%,纤维素酶酶解48 h葡萄糖质量浓度达37.7 g/L,木糖质量浓度为12.8 g/L;用ρ(NaOH)=20 g/L碱液于121℃处理秸秆时,秸秆w(纤维素)为66.3%,w(半纤维素)为20.2%,酶解60 h后葡萄糖质量浓度为33.5 g/L,72 h木糖质量浓度为15.1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