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灿涛 《地震》2001,21(4):1-6
主要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及它所包含的7个中心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该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为我国地震和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各类基础性观测数据和信息。也是我国灾害性地震应急指挥的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2.
杨军 《地震学刊》2002,22(1):43-46
为推进经济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配合“数字江苏”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家所造成的损失,在“数字江苏”中建设防震减灾数字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从防震减灾在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防震减灾数字系统的组成,“数字江苏”中如何包含防震减灾数字系统,防震减灾数字系统建设进程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防震减灾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2 0 0 0年 1 0月美国工业家组织倡议召开了自然灾害减轻论坛会 ,出席会议的单位 1 5个 ,2 1个代表。著名科学家、科学专业主管及工业商业金融保险家做了 8个报告 ,围绕的主题思想是 :灾害提供的事实变成我们的知识了吗 ?知识变成了减灾设计方案了吗 ?谁投资谁受益了吗 ?灾害防御的意识和持以实施的政策变成行动和行为得到保证了吗 ?据了解 ,有 5个报告涉及到 :1 2 0世纪 1 6个重要地震的详细考察和科学初步总结 ;2地震留给我们的教训、启示 (警示 )及我们应采取的行动 ;3城市防震的有效组织系统 ;4 2 1世纪防震机构的任务和计划方案 …  相似文献   

4.
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论述了甸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分别从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以及地震紧急救援技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重点介绍了地震及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地震及前兆台网的规模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5·12"汶川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工作中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大面积损毁,严重制约了灾后营救的速度和效率。尤其是能源设施,直接制约了灾后其他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本文从能源系统规划的一般角度出发,结合村镇特点,考虑防震减灾布局的要求,包括:区域共享、网络布局以及利用村镇特有设施建设等,建立了村镇能源系统防震减灾布局模型,可以显著提高村镇能源供应系统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VBA是集成在Word中的开发语言,编程结果可直接产生Word文档。本文结合地震系统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分析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地震局及甘肃省地震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执法文书、审批报表及宏观异常填报表等的格式要求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嵌入VBA指令开发了防震减灾办公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射频识别、无线通信和全球定位等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在防震减灾领域巨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归纳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技术,从地震预警、灾后救援和救灾物资日常管理3个环节,分别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人员和物资进行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社会网络服务,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机制上将一个地市(淮南市)的地震预报与防震决策融为一个动态整体,从而建立起一个实用性强的防震减灾决策系统,使城市各种防震对策的生成了有更科学的基础,成为市政府在防震减灾决策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将故障树法用于区域防震减灾系统脆弱性评估。在深入研究防震减灾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防震减灾体系标准故障树,并根据其结构计算出基本事件的权重。通过比较标准故障树和评估对象基本事件,得出评估对象防震减灾体系的缺失基本事件,继而计算出防震减灾系统脆弱性指数。最后,以河北省某县为例,给出了基于故障树法的防震减灾系统脆弱性评估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北京市地震局组建之初,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几乎为空白。经过新北京市地震局的不断努力,到1998年底,初步建起了震情会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对前兆监测台网进行了部分优化改造,新增加了一些观测点及测项等,使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有了基本的技术保障。1999年是北京市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999年3月,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为北京市建立全国一流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提供了机遇。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北京市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向前推进一大步,使北京市防震减灾技…  相似文献   

11.
国家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防震减灾指挥中心作为领导和专家共同迅速有效处置地震应急事件的工作平台,该中心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的主要工作场所。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包括指挥中心机房、指挥大厅和辅助工作区三部分。指挥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了计算机系统、网络、通讯、声像、供电、空调、投影显示、GIS技术应用、数据库、软件开发、机房建设等。可对抗震救灾工作快速作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2.
李杰飞  侯燕燕  李卫东 《地震》2001,21(4):129-135
叙述了IBM的RS/6000系列UNXI服务器高可用群集多处理系统HACMP在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网络中心的应用,详细介绍了HACMP的原理,包括HACMP的基本概念、高可用性系统是如何提供不间断应用服务及HACMP的切换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中的地震速报应急触发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和工作流程。实现此功能是系统集成中的一项工作,通过此项功能可以将地震台网中心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处理系统连接起来,共同完成地震应急触发快速自动处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有关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的一些情况,包括卫星通信分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数字地震台钢分中心,地震前兆数据分中心、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分中心及防震减灾指挥分中心的建设情况。对于这些分属不同“九五”重点项目的内容,采取统一规划和设计,集中建设和实施,以保证系统能协同一致地完成地震应急响应和减灾的相关工作,通过实施这一建设项目,将使我国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达到一个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基础隔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约10000m2,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该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隔震层使用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支座。对该工程采用空间模型时程分析,并与实测的地震加速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结构实现了“大震不坏”的设防目标;在较小的地震作用及风载作用中能保持稳定。本文的研究工作较为充分地证明了隔震技术在该工程中的使用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强地震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是我国城市安全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内外城市地震灾害惨痛经验表明,震灾预防能力建设不足的城市往往在强震中毁于一旦。实现我国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城市震灾预防能力建设,切实防控和消除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在深入分析城市地震灾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震灾预防能力建设、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工作、法规及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震灾预防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Web信息系统建设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软件工程和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思想, 围绕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Web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介绍了其主要功能, 阐述了其需求和用例分析、 总体设计过程, 并针对该系统中灾情信息发布模块的具体实现过程,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同时讨论了在开发Web信息系统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1 与大城市地区强地面运动预测有关的区域地壳特征 1.1 深部地震探测 1.2 深钻 1.3 地震断层和地壳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相比“九五”期间,“十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的技术系统得到了全面提升.新技术系统庞大而复杂,刚刚运行就成功经受了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考验.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子系统的情况.例如,全国测震实时数据流系统、国家台网实时处理系统和人机交互分析系统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地震灾情调查的现状以及地震应急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地震灾情调查系统的框架设计,并详细介绍了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项目中已实现的地震灾情调查系统.同时,考虑到新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对国家地震灾情调查平台的手段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