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后钉螺孳生可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钉螺孳生的可能性,探讨钉螺在库区可能孳生的危险环境,并提出库区防止钉螺孳生的对策。方法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万州区、江津市各选取一个生态观测点。模拟生态环境变化后库区淤积洲滩、移民点灌溉沟渠环境,开展钉螺生态学实验,并设立对照区。在实验室开展钉螺生存和繁殖实验,并收集库区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料。结果生态环境变化后,库区适宜钉螺孳生。万州、江津观测点比宜昌观测点更适宜钉螺生存(P均<0.05)。江津、万州观测点各实验区钉螺存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以上,宜昌观测点钉螺存活率相对较低,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土壤湿度与钉螺存活率存在相关性(r=0.3712,P=0.002),土壤pH值、有机质等指标都影响钉螺孳生。实验室结果表明库区土壤适宜钉螺生存,但比现场存活率低,且有幼螺孵出。结论模拟生态环境变化后库区条件,在灌溉沟渠、淤积洲滩环境下,钉螺可以生存繁殖,特别是万州、江津地区更适宜钉螺孳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种类、感染率、生态环境。方法在三峡库区兴山县各主要水系的小溪沟捕捉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送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鉴定种类,解剖镜检短尾蚴阳性率,在捕捉螺的同时记录、测定孳生溪沟生态环境、海拔、水温、流速、PH、密度等。结果标本经鉴定为1科3属4种,隶属于觿螺科小豆螺属湖北小豆螺,拟小豆螺属拟小豆螺(Sp),拟钉螺属齿拟钉螺,泥泞拟钉螺,其中湖北小豆螺为我国新发现的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共解剖湖北小豆螺、泥泞拟钉螺、拟小豆螺12192只,阳性80只,阳性率为65.62/万,湖北小豆螺阳性率最高为193.33/万;湖北小豆螺、拟小豆螺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m、泥泞拟钉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小山溪;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和聚集性,主要孳生小山溪在的中、上游,水深5~10 cm,水流缓慢的小水潭或常年滴流不断的滴湿水域的风化石块底面;泥泞拟钉螺、湖北小豆螺最高密度分别达560/?尺2、340/?尺2,结论湖北小豆螺、泥泞拟钉螺、拟小豆螺为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平均阳性率为65.62/万,海拔、温度、水量、环境为影响螺类孳生繁殖的四要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陈勇  张世清  高岚  张戎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0):941-946
目的 分析2020年洪涝灾害对芜湖市钉螺分布的影响,为制定芜湖市“十四五”血防规划和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方法,调查芜湖市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环境钉螺分布情况,对捡获的钉螺压碎镜检,了解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统计活螺密度等指标。结果 芜湖市历史有螺面积为14 475.24 hm2,现有钉螺境面积为4 588.72 hm2,其中湖沼型及山丘型有螺面积分别为4 210.32 hm2和 378.40 hm2。全市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4.59%,平均活螺密度为 0.50只/0.1 m2。全市钉螺孳生环境 2 745处(块),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491处(块)和2 254处(块),分别占17.89%和82.11%。现有钉螺面积主要分布于滩地和沟渠环境,分别占现有钉螺面积的92.51%和6.29%,还有部分钉螺分布于塘堰、水田等环境。在全部历史有螺环境中,以Ⅱ类、Ⅲ类环境(目前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居多,共1 739处(块)(占63.35%)。全市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268.21 hm2结论 芜湖市钉螺分布点多面广,钉螺多分布于滩地,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本次调查在3个县(市、区)的30处(块)滩地环境出现钉螺扩散。要加强灾后螺情监测,并将Ⅱ类、Ⅲ类环境作为螺情监测的重点区域,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降低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防治进程的影响,促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长江武汉段沿岸钉螺螺情分布特点,为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长江武汉段沿岸钉螺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江岸、流行类型和环境的钉螺螺情.结果 50个调查环境中94%发现有钉螺,查螺63934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有螺框出现率1.62%,捕获钉螺2259个,钉螺密度0.035个/0.11 m2...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武汉市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的各项螺情指标,探索螺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武汉市863个历史及现有螺点的螺情数据资料,建立螺情资料空间数据库。使用Arcmap10.2的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对2017年螺情监测的活螺密度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武汉市现有钉螺环境分布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中心在武汉市西南面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植被类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历史螺点现在环境类型和历史环境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现有螺点的现在环境类型与历史环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分布具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z= 14.386 223,P<0.001),钉螺分布呈聚集模式。钉螺分布热点在武汉市西南角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冷点集中在滠水近长江段东面区域(黄陂区)以及府河沿线。结论 植被类型和环境类型改变可能对现有螺点钉螺密度减少、消除,转化为历史螺点的过程有影响;武汉市钉螺分布具有地域聚集性且热点分布于东荆河流域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开县三峡库区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开县气象和地理及植被资料,搜集开县2004~2008年疫情资料,采用人工小时法和鼠夹法开展蚊种及蚊密度、鼠种及鼠密度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收集鼠体蚤,进行分类并计算总蚤指数;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查找钉螺。结果开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开县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出现大面积洲滩、沟渠等消落带区,适合钉螺生长;开县2004~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平均发病率为1.81/10万,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和疟疾处于低发病水平;开县三峡库区平均鼠密度为0.97%,存在鼠疫、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传播宿主及媒介;开县三峡库区平均蚊密度为113.90只/人工小时,其中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的库蚊和按蚊分别占2.29%和8.88%。结论开县三峡库区疾病监测及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160 m和180 m水位高程,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用间接凝血试验(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当地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实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57人,未发现阳性,发现1例正在治疗的病例(血清抗体和病原学检查阴性);1989-2003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例9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性危险.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三峡建坝后,社会经济变动对钉螺孳生地形成的影响。采用收集资料,类比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库区湖北段移民环境容量降低,如不采取措施,将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导致长江干流和支流来沙量增加。加之建坝后流速变缓,泥沙将发生淤积,可形成洲滩和江滩,植被生长,将可能产生钉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文章还对防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江岸海拔160m和180m高度,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的情况;用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的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三峡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试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075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77%,疫区返乡人员1030人,血清阳性率为1.07%;1989-2006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4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