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胭脂虫实验种群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人工气候箱,按照正交设计方法,设置了8种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组合,运用生命表技术,对胭脂虫进行了种群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以下,胭脂虫卵有少量孵化,但不能完成世代;2D、25、30℃条件下胭脂虫能完成世代。从培育的胭脂虫的怀卵量、种群趋势指数及大小方面比较,以温度25℃、相对湿度60%和80%、光照强度980lx和601x的组合条件为好;胭脂虫的雌雄性比远大于1:1,环境因子对性比具有较大的影响;胭脂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一般大于20,平均约40,对培育十分有利;发育起点温度为9.0℃,世代有效积温为822.9日度;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为影响胭脂虫发育的最显著因素,而湿度和光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蔗糖对胭脂虫的助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蔗糖辅助培育胭脂虫,设置10个不同水平蔗糖浓度,每个水平10组重复,研究不同浓度蔗糖对胭脂虫的助食作用.结果表明:蔗糖对胭脂虫有明显助食作用,适当浓度的蔗糖有助于提高胭脂虫的产量.蔗糖浓度47.5 g·L-1至475.0 g·L-1可提高上虫量;在285.0 g·L-1浓度下,胭脂虫的存活率较高,种群数量变动较小;47.5 g·L-1至380.0 g·L-1均有利于提高雌成虫数量,并明显提高胭脂虫单片茎片的鲜质量和干质量;不同浓度的蔗糖均可提高胭脂虫雌成虫的体积及怀卵量,285.0g·L-1浓度的蔗糖辅助培育胭脂虫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在广东省疫区1年发生4-5代,以4代为主。越冬虫态为一龄若虫。若虫爬动能力强,具有涌散、聚集、泌露和泌蜡的习性;雌虫在白色蜡包内,产卵量大;卵的孵化率高。粉蚧最适发育温度为24-25℃。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种群高密度区。粉蚧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上半年虫态整齐、种群密度大;下半年世代重叠、种群密度小;全年种群密度变化呈单峰型。经对粉蚧侵入林分持续5年的观察,越冬代以第2年的种群密度最大,非越冬代各年度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明显。夏季高温和春季抽梢是影响粉蚧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试验结合野外观察的方法,研究新银合欢软蜡蚧(Coccus sp.)在昆明市区和东川区两地的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新银合欢软蜡蚧在昆明市区1 a发生4代,在东川区1 a发生4~5代,世代重叠,没有明显越冬现象,越冬虫态以1龄、2龄若虫为主。雌成虫将卵产在腹膜下,卵直接在腹膜下孵化。若虫经2龄发育为成虫。1龄若虫具爬行能力,2龄若虫固定不动,雌成虫营孤雌生殖,寿命7~25 d。  相似文献   

6.
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为天敌昆虫人工饲料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含有棕榈酸油(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1和亚麻酸油(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2连续饲养蠋蝽12代,并测定F1、F4、F8及F12蠋蝽各龄级若虫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性比(♀∶♂)、成虫体质量和产卵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生殖力指标。【结果】2种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效应与繁育世代数、生长发育阶段等相关。用2种饲料饲喂的蠋蝽2、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各代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4、5龄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在饲养多代后(4龄至F8、5龄至F4)才开始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至F8时2种饲料对蠋蝽各龄期发育历期的影响效应才趋于稳定。一般地,饲料1对蠋蝽若虫早期发育更为有利即饲喂饲料1的蠋蝽2、3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2的蠋蝽。而饲料2更适合蠋蝽若虫后期发育即饲喂饲料2的蠋蝽4、5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1的蠋蝽。其他指标即卵、1龄若虫、总发育历期(仅F1存在显著差异)及成虫寿命,2种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发育历期相似,F1蠋蝽2龄至5龄若虫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在2种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2种不同脂肪源饲料对蠋蝽各龄级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的影响开始增强即从F4开始均表现为饲料1处理的2龄和3龄若虫死亡率、成虫获得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低,而4龄和5龄若虫死亡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高。卵孵化率、1龄若虫死亡率,2种饲料间各代均无显著差异。饲养初期2种人工饲料处理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及雌成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增加,至F8饲喂饲料1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雌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都显著低于饲料2。可育率在蠋蝽饲养开始时2种饲料间并未表现出差异显著性,但从F4开始饲料1饲养的蠋蝽可育率一直显著高于饲料2,而饲料1饲养的F1至F8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2。但这种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至F12时的结果正好相反即饲料2饲养的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1。其他生殖力指标(成虫性比仅在F1存在显著差异)在2种人工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含有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1)可显著缩短蠋蝽低龄若虫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蠋蝽雌虫可育率,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2)更适合蠋蝽高龄若虫生长发育,提高成虫获得率和种群增长率。因此在以后的研究生产中可以通过在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添加或降低人工饲料中的某些关键营养物质,配制适合饲养对象特定生长阶段的人工饲料,从而使蠋蝽继代饲养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7.
枣步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师光禄  杨富斗 《林业科学》1997,33(3):234-241
1989-1995年在山西省太谷枣区、稷山枣区对枣步曲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组建了5个年世代生命表,1个平均生命表,枣步曲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eA型,平均种群趋势指数I为1.203。枣步曲幼虫期受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为5.739。关键虫期为蛹期,关键因子为蛹的冬季消亡。并根据越冬后正常蛹数及平均生命表中的平均存活率预测次年4龄幼虫,准确率达90%左右,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麻疯树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云南省麻疯树的资源、自然分布及适宜种植地调查,表明云南省栽培麻疯树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是麻疯树分布最多的省(区),在几大江河干、支流流域的干热(或干暖)河谷和南亚热带河谷地区分布最多.4~5月开花,9~10月果实成熟的种子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发展麻疯树生物柴油原料林最好育苗造林,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开展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重视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并与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臭椿片林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10.
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Heller)是近年入侵我国的棕榈植物重要害虫和潜在的重要甘蔗害虫.文章观察了该虫幼期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寿命、性比、产卵量,测定了幼虫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量,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该虫发育历期以取食甘蔗的较长,国王椰子和大王椰子的较短,完成1个世代所需时间分别为106.6,78.8,76.5 d;成虫寿命以取食大王椰子的最短,为90.82 d;产卵量则以取食甘蔗的最少,单雌为149粒.幼虫对甘蔗、大王椰子、国王椰子的取食量分别为2.05,1.86,1.04 g,建立了取食量和幼虫龄期间关系方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以大王椰子最大,为37.69,国王椰子次之,为6.21,甘蔗的最小,为3.66.因此,野外大王椰子、国王椰子上该虫种群暴发潜能较大.  相似文献   

11.
番石榴实蝇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番石榴实蝇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点以及分布和分类学地位和防治措施,并简介国内研究的近况。  相似文献   

12.
王莲是热带大型水生花卉,观赏价值极高,但在亚热带、温带育苗和栽培有较大难度,在我国应用并不广泛。通过采用"加热棒+水箱"催芽、容器苗培育和室外栽培等方法,在长沙首次成功引种并培植了王莲,成株最大叶径达1.78 m,花期从7月中旬持续到10月底。该实验中的育苗及栽培方法简单易行,在稳定的温度条件下成苗率较好,为王莲在湖南引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银合欢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年引入11个种源的银合欢,在南亚热带云南景东育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银合欢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其中勐腊、元谋、元法种源生长较好,东扑硅K×1、K×3C显示了抗逆性强的杂交优势,为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推广栽培银合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坡位对灰木莲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 Blume)属木兰科(Magnoliaceae)常绿阔叶大乔木,树干通直,高大挺拔,材质优良,木材为散孔材,干材密度为0.611 g.cm-3,纹理细致,易加工,切面光滑美丽,干燥速度较  相似文献   

16.
紫胶虫种群密度变化与泌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张康情  卢艳敏 《绿色科技》2019,(16):253-255
通过对水螅的培养探究了温度与光照对水螅种群增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螅在培养前期(3~13 d)30℃条件下,其种群密度和瞬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培养后期(14~15 d)25℃条件下的种群密度和瞬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不同的光照时间对水螅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光照时间9 h实验组的水螅种群密度及瞬时增长率最大,其次为6 h和12 h实验组,光照0 h实验组的种群密度及瞬时增长率均低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龙江流域位于甘肃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蕨类植物种类繁多。据调查蕨类植物有263种,隶属于34科,76属,分别占甘肃省蕨类总科数的100%,总属数的97.4%,总种烤的87.69%。本区地还发现有16个特有种和36个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9.
对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木兰群落植被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群落主要伴生种为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该群落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以高位芽占绝对的优势,叶的特征以中叶、纸质的单型叶为主;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偏低;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数量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种群格局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