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在垸内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和期望生存时间。方法采用笼养法,将采自四川省丹棱县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湖北省江陵县实验区内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进行雌雄鉴定分离,分别以雌雄比1∶1配对后,放养在江陵县实验区的螺笼内,分别于3、6个月和9个月后,定期观察其生存和繁殖情况。将采集的滇川亚种钉螺采用室内瓷盘饲养法饲养,采用动物生存寿命表法计算滇川亚种钉螺在脱离原孳生环境后的期望生存时间。结果滇川亚种钉螺在同种及混合现场放养状态下,经过3个月和6个月后,存活率〉75%,至9个月后仍有20%以上的存活率。两个亚种钉螺3个月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χ个月=38.641,P〈0.05),同一亚种雌螺与不同亚种雄螺放养后,雌螺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χf=13.255,P〈0.05;2cχg=4.882,P〈0.05);9个月后各组均可查获数量不等的子代钉螺。室内实验推算滇川亚种钉螺和指名亚种钉螺的期望生存时间分别为35.84 d和41.16 d。结论滇川亚种钉螺离开原孳生环境后有足够的存活时间完成远距离被动迁移;迁入水网地区后能够继续生存繁殖,并能产生子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与滇川亚种对低温的适应性差异。方法 野外分别采集江西省星子县新池乡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和四川省天全县新华乡的滇川亚种钉螺,选取经逸蚴法检测为阴性且活力好的成体螺为研究对象,在冬季将其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起始饲养温度为13 ℃,按1 ℃/2 d的速率逐渐降低饲养温度,直至0 ℃。饲养温度每降低1 ℃,各取出一组钉螺测定其冬眠率及死亡率;另以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为对象,用上述方法,在次年夏季重复实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两亚种、冬夏两季的半数冬眠温度(ET50 )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四川省天全县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江西省星子县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的ET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483 ℃(-0.440 ℃~1.332 ℃)和2.435 ℃(1.695 ℃~3.146 ℃),两亚种ET50的95%的可信区间无重叠,有统计学差异;江西省星子县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在夏季和冬季的ET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6 ℃(1.331 ℃~2.745 ℃)和2.780 ℃(2.094℃~3.532 ℃),两者ET50的95%可信区间有重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指名亚种的ET50存在差异,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夏季与冬季的ET50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感染性钉螺逸蚴数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实验条件下培养的感染性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取更多的尾蚴,许正元等报道了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的逸蚴数量,同时也报道过雌、雄钉螺逸蚴高峰与逸蚴量。但不同地区钉螺个体大小感染后获得的阳性钉螺逸蚴高峰与逸蚴数量的关系报道比较少,为此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观察湖沼水网地区外来输入性湖北钉螺滇川亚种的种群动态。 方法 于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疫区的有螺环境构建实验现场,将异地采集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采取野外放养的方式,定期查螺,通过标记重捕技术方法对输入性湖北钉螺滇川亚种的种群进行估测。 结果 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丹棱株从2009年10月引入湖沼水网地区经过6个月生存后,至2010年4月预测钉螺种群数有1501.88±134.38只,进入钉螺的繁殖季节后,钉螺通过繁殖形成新老交替,于2010年7月查获的钉螺多数为当年子代钉螺,预测钉螺种群数达到1587.17±429.09只。然而,随着观察时间的延续,2010年10月预测钉螺种群数仅210.34±151.69只。彭山株钉螺经过一个繁殖季节,2010年7月预测钉螺种群数分别为1112.63±292.48只,至2010年10月,预测彭山株钉螺种群数为112.23±107.54只。通过湖北钉螺滇川亚种理论标记的钉螺在种群中的总数Mx和实际标记释放总数qx配对t检验,显示P均>0.05,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 结论 外来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输入至湖沼水网地区后短期内其种群数量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的不同地域株对湖北钉螺各亚种的感染率不同,各个地域株对其流行区的钉螺易感,而对非流行区钉螺感染较差或不感染。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东方各种血吸虫与其各种螺蛳中间宿主间的交叉感染。用日本血吸虫(中国株和菲律宾株)、类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like,马来西亚)、湄公血吸虫(老挝)、中华血吸虫(泰国),分别与湖北钉螺(中国安徽)、湖北钉螺夸氏亚种(菲律宾)、Roberstiella kaporensis(马来西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域品系的日本血吸虫对钉螺5个亚种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作者深入观察了台湾品系的日本血吸虫对实验室饲养的湖北钉螺5个亚种的感染性。5个实验所用钉螺分别为带病亚种、湖北亚种、夸氏亚种、台湾亚种和邱氏亚种。由于成螺比幼螺易感,因此用于研究的螺全为成螺。台湾品系的日本血吸虫从彰化地区感染螺中获得,在实验室用湖北钉螺台湾亚种及小鼠维持生活史。每个螺在分别有1,3,5条毛蚴小试管中置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集10个省的27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别测量螺壳的形态学指标及钉螺采集点之间的地理距离,分析钉 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0个指名亚种(包括1个广西钉螺种群)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3. 24(95% CI:2. 88~3.81);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中位数为 3.15 (95% CI: 2.86~3.76)。6个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1.69 (95% CI:1.33~ 2. 27)。无论指名亚种是否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均明显低于指 名亚种种群(P<;0.05)。16个肋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86(95% CI:2.56~3, 23);11 个光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24(95% CI:2.00~2.43),明显低于肋壳钉螺种群间的 欧氏距离(P<0.05)。指名亚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γ为0. 265 5 (P<0. 01),不包括时γ为0.256 7(P<0.01),肋壳钉螺种群的γ为0.312 1(P<0.01)。结论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滇川亚种,肋壳钉螺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光壳钉螺。我国大陆分布的肋壳钉螺种群间的表型变异具有明显的空问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对不同光强和光色的趋性。方法利用自制的趋光性装置,以正常的湖北钉螺(O.hupensis)为研究对象,用白光为光源,光强梯度分别为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Lux;光色采用红、黄、绿、蓝4种颜色,光照强度皆为100Lux,对钉螺进行趋性实验。结果钉螺在所设的白光照度下均表现出正趋光性,当照度低于2 000Lux条件下,随着光强的增强趋光指数增大,照射强度为2000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在500Lux、1000Lux、1500Lux三个梯度下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500Lux与2000Lux两个照度之下趋光指数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光强大于2000Lux时,随着光强的增强趋光指数下降,在2500Lux、3000Lux和3500Lux三个梯度之间,钉螺的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3500Lux与4000Lux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极明显(P<0.01)。钉螺在4种颜色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钉螺对绿光和红光的趋光指数具显著性差异(P<0.01),4种颜色光对钉螺的趋性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绿光>蓝光>黄光>红光。结论钉螺对光强和光色具有不同的趋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有钉螺分布而无血吸虫病流行的乡村数占全国有螺乡村数的14.6%,而四川占45.3%[1]。这类地区一般称为有螺无病(NESS)地区。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区的钉螺对血吸虫毛迹的易感性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材料和方法1日本血吸虫毛蚴采集四川血吸虫病流行区眉山现场钉螺,分离出日本血吸虫尾蚴,将其感染家兔,于感染后43-45d,取兔肝捣碎后孵化毛蚴。2滇川亚种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robertsoni)[8,9]择有钉螺分布而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名山、简阳两地钉螺为实验钉螺(经逸蚴及抽样压检确证为阴性成螺),并…  相似文献   

10.
钉螺最早是在我国湖北省武昌发现的,1881年由Gredler定名为湖北钉螺(Oncomelanm hupensis),此后,陆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由于钉螺的形态变异大、孳生环境复杂等,曾引起钉螺命名的混乱。1981年刘月英等将我国大陆分布的钉螺分为5个亚种,即指名亚种、丘陵亚种、滇川亚种、广西亚种和福建亚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大陆钉螺分布的潜在影响,探讨影响云南滇川亚种钉螺适生性的生态因子之一的越夏致死高温。方法对采自云南山区的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采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逐步改变温度的方法 ,测定钉螺的越夏致死高温。结果干燥和潮湿环境中的钉螺的半数致死高温(LT50)分别为40.041℃(95%可信区间为39.424~40.680℃)和41.230℃(95%可信区间为40.430~42.190℃)。36℃以上高温(X)和钉螺死亡率(Y)间分别可拟合logistic曲线的Y=101/(1+e42.274-1.064X)(F=116.422,P0.01)和Y潮=101/(1+e39.926-0.978X)(F=65.125,P0.01)。结论处于干燥环境中的钉螺比在潮湿环境中,对极限高温的耐受性更弱些。  相似文献   

12.
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灵敏、特异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 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18S-rRNA)基因设计1对引物,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测定PCR产物的DNA序列,稀释血吸虫毛蚴DNA进行PCR方法的灵敏性试验,扩增单尾尾蚴感染的钉螺DNA进行交叉反应试验,并根据不同稀释度的感染性钉螺DNA的扩增结果来验证PCR的群体检测效果。 结果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得到了与靶DNA片段位置相同的产物,测序片段长度为469 bp,与靶DNA相同且序列一致,并将序列登录GenBank(注册号:DQ442999)。扩增阴性钉螺无产物出现。灵敏性试验提示,PCR可检出日本血吸虫毛蚴DNA的最低浓度为40 pg/μl;交叉反应试验显示,PCR方法不能扩增出单尾尾蚴感染钉螺的DNA;群体检测试验表明,PCR可检出感染性钉螺提取的DNA最高稀释度为1∶640。 结论 初步建立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灵敏、特异且具有良好的群体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钉螺子一代(F1)实验室钉螺群(湖北钉螺湖北亚种)内的遗传变异。 方法 实验室饲养的F1钉螺,单个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细胞色素b(Cytb)基因并测序,用GENETYX MACver.9软件进行同源排序、DNA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同时与GenBank相同基因序列比较。 结果 实验室螺群内,COI基因差异为12.2%,94个氨基酸发生变化。Cytb基因差异6.4%,有25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湖北亚种与滇川亚种COI基因序列差异率为 13 .5 %。与GenBank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Cytb基因序列比较 ,差异为 13 .6% ,在 2 0 3个氨基酸中 6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结论 F1实验室钉螺群内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2l株湖北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序列差异和各地域株的亚种分化。方法收集中国4省7地湖北钉螺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COI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加入原有14株钉螺COI序列,用ClustalX进行序列比对后输入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分析序列集变异情况。采用距离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所有21株标本经过序列比对得到一致性长度为611bp。序列集中变异位点为19.3%。编码的203个氨基酸中仅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21株钉螺平均遗传距离为0.0526,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他地域株之间差异较大,为0.1296~0.1572,其余两两之间的距离均〈0.06。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两种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四川、云南株聚为一支,其余株位于另外分支,且湖北赤壁株及湖北远安、钟祥株显示出特异性。结论中国湖北钉螺COI基因存在差异。原有分类中滇川、福建、指名、广西亚种成立。湖北赤壁株似为独立亚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微山湖区螺笼放养12个冬季、繁殖12代的成年钉螺睾丸、卵巢形态变化。方法以亲代来源于长江扬州段的微山湖子代成年钉螺为实验组,以长江扬州段江滩阴性成年钉螺为对照组,解剖两组钉螺获得完整的睾丸和卵巢标本。以常规方法固定、脱水、包埋标本,烘箱内聚合,用超薄切片机常规切片,取切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拍照和观察,比较两组钉螺生殖腺超微结构。结果对照组钉螺精子细胞尾部横切面可见"9+2"微管结构,头端可见三角形顶体和呈螺旋形且致密的核质;实验组钉螺精子细胞尾部横切面"9+2"微管结构消失,头端染色质密度稀疏。对照组钉螺卵巢卵细胞核仁、核膜清晰,细胞质内可见卵黄体、脂质体、内质网,核膜为双层曲折,核仁均匀;实验组钉螺卵巢卵细胞核膜光滑,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物更加稀疏。结论经过12个冬季放养,钉螺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其生殖腺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微山湖区放养钉螺逐步减少甚至趋于消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