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勘查资料总结,分析了二叠系煤类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煤变质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分析认为,重庆地区二叠系煤层主要以高、中变质煤的无烟煤、贫煤和瘦煤为主,煤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煤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变质类型为主;煤的变质程度R0为1.39%~2.51%,处于吸附能力较强的阶段,因此煤层含气量较高,其中松藻矿区无烟煤R0为2.43%~2.51%,煤层含气量达27.1m3/t。  相似文献   

2.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和富集的控制--以沁水盆地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煤变质作用与煤层气形成、赋存和富集关系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阐述了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变质作用程度与煤层气的生成、吸附量、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形成发育及煤层特性的相互关系,认为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对煤储层孔隙一裂隙系统形成发育过程的控制上。并以沁水盆地为例,探讨了高阶煤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对沁水盆地高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变质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起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6,21(3):311-319
通过煤变质热源及作用方式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煤变质作用主要类型,动态地史-热史模拟表明,煤盆地的地热状态以非均-地温场影响深成变质格局,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地温高于前后时代,大地热流同盆地了中心增高,四川盆地中心莫霍面较浅,与高变质煤分布基本一致,区域岩浆热变质是形成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的主因,模拟分析了湘赣中南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煤变质,煤热水变质作用以载热的深循环流体构成派生热绿岩侵入的增  相似文献   

4.
煤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起 《现代地质》1992,6(4):437-443
本文从4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煤变质作用的近期进展。在煤级参数方面对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缺点和弥补的方法做了介绍,简述了近来提出的新的煤级参数。在煤化作用机理与特点方面概述了涉及煤化作用的煤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煤化过程的演变中与镜质体反射率、挥发份的内在联系;煤化作用跃变与沥青化作用;“惰性组的煤化径迹”——煤化作用的一个新的方面。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探讨。煤变质因素和煤化作用平衡,煤变质作用研究应用于其它地质学科。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煤变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钟宁宁  曹代勇 《地质学报》1994,68(4):348-357
在分析造成华北地区南部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带性的地质因素基础上,阐述了煤变质成因与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密切联系;从古地热异常形成机制出发,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煤的地下水热液变质作用地质模式;用古地热-煤变质系统的概念,根据热源、载热体和通道、聚热体3个要素的配置,分析了煤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6.
煤层煤质和含气量的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辽河油田东部凹陷煤储层的地质特征以及实际煤岩芯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计算煤层各组分含量和煤阶的方法;通过分析煤层气特征,利用兰氏方程、吸附等温线和煤层气层中子背景值导出了煤层含气量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实际煤储层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起 《地学前缘》1999,6(Z1):1-8
中国煤变质具有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特点;部分中国煤经历过3个变质演化阶段: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1演化阶段。以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的第2演化阶段和以奠定煤变质格局为主的第3演化阶段。除煤的深成变质普遍存在外,区域岩浆热变质为另一种中国煤的主要变质模型;多热源叠加变质是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影响最显著;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第2演化阶段;文中归纳出5种叠加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多年来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评价和众多煤矿勘查成果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全疆各主要含煤盆地煤类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煤的变质规律和变质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目前疆内大规模开展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变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起 《地球科学》1989,14(4):341-345
  相似文献   

12.
煤储层厚度与其渗透性及含气性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煤储层厚度对其渗透率和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明显分布在两个区域,构造煤发育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具有负相关趋势,原生结构保存完好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关系以渗透率0.5 mD为界,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相关趋势;我国部分地区煤储层含气量具有随厚度增大而增高的规律;我国具有商业性开发价值的煤储层的临界渗透率似乎应在0.5 mD左右。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分别受控于沉积作用、地应力、煤级煤岩特征或构造变形特征,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有所侧重。煤储层厚度越大,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阻力就越大,这也许就是某些地区煤储层厚度与含气量之间具有正相关越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造成华北地区南部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带性的地质因素基础上,阐述了煤变质成因与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密切联系;从古地热异常形成机制出发,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煤的地下水效液变质作用地质模式;用古地热-煤变质系统的概念,根据热源、载热体和通道、聚热体3个要素的配置,分析了煤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4.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华北是我国重要炼焦用煤基地之一,开展华北晚古生代煤的结焦性能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对 26 个矿点的煤样进行煤岩学与煤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 10 kg 小焦炉试验研究了单种煤的结焦性能,并利用一元非线形回归分析探讨了主要煤质参数与焦炭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活/惰比、粘结指数以及胶质层最大厚度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据显微组分含量建立了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的成因分类表,划分出3大类8种成因类型,并对华北石炭二叠纪各种成因类型的分布及其显微组成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华北古陆块北缘退变榴辉岩的矿物化学与退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古陆块北缘退变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角闪岩相变质的早元古宙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岩相学研究显示它经历了峰期榴辉岩相、减压过程中的高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榴辉岩相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和石英等,变质条件为680~730℃和大于1.40~1.50GPa。在退变质早期,绿辉石分解形成钠质透辉石和斜长石(An=20.4~30.7)的蠕虫状后生合晶,榴辉岩转变成高压麻粒岩;晚期的退变质作用表现为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转变成由钙质角闪石和斜长石(An=31.6~54.8)组成的角闪岩相矿物平衡共生组合。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石榴子石颗粒边部的次变边、保留石榴子石假象的粒状后生合晶和保留辉石假象的蠕虫状后生合晶等,其变质温压条件为530~610℃和0.67~0.81GPa。  相似文献   

18.
华北晚古生代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地质成因,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华北地区山西大同、太原西山、霍州以及安徽淮南4个矿区的8个层晚古生代的煤层进行了研究,海水的作用对有机硫的聚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煤的不同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镜质组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高于其在惰质组的质量分数。硫在煤中的聚集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有机硫的聚集一般滞后于黄铁矿硫的聚集。泥炭沼泽条件控制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