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  王鑫 《河北医药》2011,33(11):1627-1628
目的明确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及相关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病史,据既往冠心病史及入院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监护,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心肌缺血组103例、无心肌缺血组53例,入院后均行血脂及血糖等生化检查。结果 (1)合并心肌缺血组患者中多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组(P〈0.05);(2)合并心肌缺血组患者中严重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组,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者(P〈0.05);(3)多种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糖尿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自身存在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越多,同时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几率越高,病变程度越重。2型糖尿病与高LDL-C血症为脑梗死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确诊的43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cTnI),对两组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CK、CK-MB、cTnI含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心肌标志物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宋德明  黄盛  张金惠  李林仙 《安徽医药》2009,13(12):1538-153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老年女性冠心病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109例冠心病患者连续监测24 h,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109例分成三组:Ⅰ组单纯冠心病组(无高血压糖尿病)、Ⅱ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Ⅲ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MI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P〈0.05),Ⅲ组的SMI总次数与Ⅱ组、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MI持续时间Ⅲ组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发作高峰均在上午,日间SMI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夜间,夜间SMI发生比例Ⅲ组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组昼夜SMI平均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级预防的老年女性冠心病人仍有较高的SMI发生率,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均可增加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SMI的发生,尤其是夜间的发生。动态心电图是老年女性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确诊的43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cTnI),对两组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CK、CK-MB、cTnI含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0.05).结论 血清心肌标志物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英  王娜 《河北医药》2011,33(7):1010-1012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B型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检测,探讨脑梗死预后与心肌缺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均行颅脑CT或MRI检查,检测BNP及CTNI值并动态监测心电图。将病例根据化验结果分为CTNI和(或)BNP异常组71例(A组),CTNI、BNP均正常组85例(B组)。结果 A组患者中严重脑梗死发生率高,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组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NI和(或)BNP异常率高,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时出现CTNI和(或)BNP阳性提示存在心肌严重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检测到有心肌缺血改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有症状组(71例),B组为无症状组(132例),观察两组心肌缺血ST段下移时的平均心率、持续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记录两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分析不同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结果:无症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发作时的心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而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无症状组(P〈0.05);无症状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P〈0.05)。两组患者缺血型ST—T改变在6:00~12:00时段发生率最高,0:00~6:00发生率最低,两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Hoher)检测的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师范大学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老年冠心病16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行常规性心电图检查及Holter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而通过Hoher的检查则发现108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症状,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测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olter诊断可知,sT段缺血性改变的阵次次数为504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阵次改变为352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阵次改变为152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结论老年人无症状心肌发生率高,症状不典型,常规的心电图检出率较低,采用Holter检测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缺血心肌患者的存在,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31例,发生率为62.0%。而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与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梗死部位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对病情和预后影响大,因此对这类患者要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血糖水平对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调查基本资料;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4例)与B组(58例), A组血糖≤7.0 mmol/L, B组血糖〉7.00 mmol/L,分析控制血糖对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影响。并对所选取的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其产生冠心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急性心肌梗死、血脂、纤维蛋白、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病变发生概率调查,其中A组急性心肌梗死12例、血脂10例、纤维蛋白8例、死亡7例、心血管病变7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7.27%、血脂发生率为22.73%、纤维蛋白发生率为18.18%、死亡率为15.91%、心血管病变发生率为15.91%;B组急性心肌梗死28例、血脂9例、纤维蛋白9例、死亡6例、心血管病变7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8.28%、血脂发生率为15.52%、纤维蛋白发生率为15.52%、死亡率为10.34%、心血管病变发生率为12.07%;另外经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与血糖水平之间关系差异显著。B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几率高于A组,且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尿蛋白阳性、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动脉完全闭塞状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对空腹血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进行控制,以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的改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病例选择对象为我院门诊体检的,按1999年10月中国糖尿病学会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172例分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A组)和单存糖尿病组(B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005年11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统计上述两组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的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A组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患心脑血管病,对此类患者除改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外,更应积极控制血压,调整血脂,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在临床上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48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将动态心电图的记录结合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详细诊断,最后得出相应诊断结果。结果对患者持续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发现缺血性ST-T发生改变的有35例,占72.9%。缺血性ST-T发生改变为98阵次,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75阵次,占76.5%,有症状心肌缺血为23阵次,占23.5%。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在发生率方面相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较高(P<0.05),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心肌缺血时患者心率方面,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缺血这一病症来说,动态心电图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其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检出率为93.9%,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 23.6%,P〈0.05)。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VS 17.0%,P〈0.05)。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共131例(79.4%),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20.6%);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88.2±6.5)次/min VS(79.6±6.2)次/min,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女69例,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5.8)次/min VS(80.6±5.4)次/min,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辉  刘国华  裴莉 《中国医药》2012,7(7):805-80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结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及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测出ST段压低者120例,ST段抬高者24例;SMI 93例(64.6%),心绞痛48例(33.3%),急性心肌梗死(AMI)3例(2.1%).93例SMI的CTA检查显示71例(76.3%)阳性,其中冠状动脉狭窄>70%者42例(59.0%).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29例(40.8%).CTA显示病变血管共172支(狭窄>70%的病变血管69支),单支病变20例,2支病变33例,3支病变18例.累及左主干4支,左回旋支42支,左前降支65支,右冠状动脉61支.22例(23.7%)CTA结果阴性.结论 动态心电图并选择性地结合CTA可提高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率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昆 《中国医药科学》2014,(4):60-61,71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了11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式,对这112例患者的病例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79例患者符合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发作的要求,约占总例数的70.5%。在这79例患者中,共发生缺血性ST-T改变362阵次,其中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SMI发生率,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过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冠心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刘东方  董晶  白黎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671-3672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资料.结果:心肌缺血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于日间;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肌缺血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动态心电图早期检出SMI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holter对23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218例有缺血型ST改变(91.6%),其中72.48%的缺血性ST改变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占27.52%.结论 holter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将318例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心肌酶、心电图(ECG)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结果三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均有心肌酶升高,所测心肌酶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CG的变化主要表现为ECG的复极异常、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卒中后可发生心脑损害,病情越重,脑心综合症症状越明显,发病率越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特定部位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100例作为冠心病组,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者100例,比较两组心电图碎裂QRS波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在心电图相对应的心肌前壁、下壁和侧壁导联的分布情况;按碎裂QRS波在心电图中出现与否将冠心病组分为碎裂QRS波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碎裂QRS波在左前降支(LAD)病变、左回旋支(LCX)病变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中的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下壁导联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前壁和侧壁导联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阳性组LCX病变的发生率高于碎裂QRS波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阳性组LAD病变、RCA病变的发生率与碎裂QRS波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中碎裂QRS波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下壁导联出现碎裂QRS波提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大,碎裂QRS波对LCX病变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糖异常的意义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51例住院的老年ACS患者做标准75g葡萄糖口服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异常组(IFG组)、餐后血糖异常组(IGT组)和糖尿病(DM)组。利用心电图和B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中大面积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DM组DM检出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IFG组及I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大面积心肌缺血/梗死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和IFG组,且DM组高于血糖正常组、IFG组和I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M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前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病死率高于前3组(P〈0.05),且IFG组和IGT组病死率亦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血糖异常水平与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水平增高及DM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